APP下载

我国部分高校MPA培养方案比较研究

2019-08-21周宏冯宏杰郝志梅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14期
关键词:兰州大学培养目标学分

周宏,冯宏杰,郝志梅

(华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河北唐山 063210)

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MPA)是指为适应社会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要求,以培养具备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项目,是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培养目标是为政府部门及公共机构培养德才兼备、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管理人才[1]。MPA 培养在我国起步较晚,1999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7 次会议批准设立,最初设立了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24 所高校作为MPA 培养试点单位。 2001年成立了全国MPA 教育指导委员会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至2018年7月底, 培养单位增至239 所,13 万余人获取学位。该文选取全国14 所高校,对其MPA 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及方向、学制、学习年限以及课程安排等内容进行了比较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情况

该文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 将全国按地理位置分为7 个区域,每个区域分别选取2 所高校。所选高校分别为华东(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海南大学,广西大学)、华中(中南大学,湖北大学)、华北(山西农业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东北(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北(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西南(贵州大学,云南大学)。收集各高校网站上公开的MPA 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共14 所高校的培养方案纳入该研究。

1.2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 2007 建立数据库, 数据处理采用百分比、最大最小值进行描述性统计。

2 调查结果

2.1 培养目标及方向

14 所高校的在培养目标设置上基本一致,主要是为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 在此基础上,一些院校提出MPA 培养目标应结合当地发展,如山西农业大学培养目标里体现了满足服务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需要; 兰州大学培养方案里体现了符合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政府和社会组织,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研究方向主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各校实际情况设置,主要包括:地方政府治理、地方政府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教育管理、公共政策管理、教育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此外,海南大学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设了南海区域问题与海洋管理;云南大学设置了地方政府与边疆治理这类与该省实际需求相关的专业方向。

2.2 学制和学习年限

14 所院校中,6 所院校(南京大学、广西大学、湖北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兰州大学、贵州大学)招生类型包括全日制和非全日制;7 所院校(上海交通大学、海南大学、中南大学、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招生类型仅限非全日制;山西农业大学仅招全日制类型。 学习年限最长为5年,最短为2年。 设置学习年限为区间年限的有11 所,非区间年限的有南京大学3年,上海交通大学2.5年,兰州大学3年。

表1 14 所高等院校MPA 课程学分设置

2.3 毕业学分及课程安排

如表1 所示,MPA 毕业学分要求最高的是51 学分(南京大学),最低的是36 学分。 核心课程占总课程比例最高为东北师范大学,58.3%, 最低为兰州大学,23.8%,核心课程所占比例平均为47.2%。

14 所高校中,11 所学校(78.6%)要求研究生必须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并纳入总学分中, 其中有9 所学校(64.3%) 规定社会实践时间不少于3 个月;2 所学校(14.3%)将研究生参与的学术活动纳入总学分;3 所学校(21.4%)将研究生参与的专题讲座纳入总学分。

3 讨论与分析

3.1 培养目标趋于同质化,专业设置缺乏特色

该研究纳入的14 所高校既包含综合性大学,也有师范院校,但这些院校的MPA 培养方案中的目标定位大多沿用官方描述, 未能体现出各院校教育理念的差异。 导致高校难以通过差异化的目标定位和独特的价值陈述适应教育竞争的需要[2]。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地方政府治理、地方政府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教育管理、公共政策管理、教育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未能更好的发挥各学校特色学科优势。

3.2 学习年限跨度大,专业课占比低

该研究中纳入的培养方案中, 学习年限最长为5年,最短为2年不等,其中11 所学校设定的为区间年限。 由于毕业时间不同,不利于学校统一管理。 在毕业学分和课程设置方面,各院校对MPA 毕业学分要求呈现差异。毕业学分要求在36~51 不等,平均为40 学分,核心课程平均占总学分的47.2%。 从教学大纲和教材看, 核心课程内容的理论性较强, 实践性与综合性不够, 很难达到专业学位培养所要求的职业性和应用性要求[3]。此外,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相对较小,而专业必修与选修课是培养其专业技能, 搭建知识结构体系的重要内容,从MPA 教育的长远发展来看,有可能产生理论与实践脱节,与MPA 培养的初衷不符[4]。

3.3 社会实践环节易趋于形式化

MPA 培养方式与学术学位培养模式趋同[5],社会实践环节易趋于形式化。全国MPA 教育指导委员会规定在学期间必须参与社会实践, 该研究涉及的大多数院校对社会实践环节进行了要求, 但如何进行社会实践,如何获得学分缺乏具体翔实的说明。 14 所院校中有3 所学校未将具体社会实践内容写入培养方案,5所学校未明确社会实践时间。 实际培养过程中社会实践环节易流于形式化, 难以达到通过实践学以致用的目的。

4 建议

4.1 满足不同市场需求,培养专业性人才

各高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 应在满足国家战略需要的同时结合各省或自治区实际, 既要培养面向全国面向全球的MPA 人才,也要培养能解决各地特殊性问题的人才。 明确了培养目标,才能彰显各自的特色。 在专业设置方面,应该以需求为向导,联系实际,可与当地政府共同搭建培养平台, 结合政府需要设置相关专业方向。

4.2 适当缩减学习时间跨度,调整课程结构

由于MPA 学生的培养具有特殊性,多数为在职人员,应人性化安排教学时间,整合内外师资力量,采与用集中学习与双导师共同培养的方式, 使教师与学生达到最优配置,提高学习效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缩减学习时间跨度。 根据目前课程设置存在的偏理论性以及实践性课程少的问题, 各高校可以根据其自身的办学优势, 增加选修课与案例分析实践课程的比例,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增强应用性。

4.3 落实实践环节,达到学以致用

为了避免培养中实践环节流于形式, 首先可以与政府合作创新,建设实践基地,既能达到实践目的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实践效果; 其次可以建设公共管理实践实验室。 如中国人民大学就已建立公共管理实践实验室,为MPA 研究生提供实践场地,以提升研究生的实践技能[6],或者以项目为依托,MPA 学生通过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进行实践学习。

猜你喜欢

兰州大学培养目标学分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简介
兰州大学法学院简介
兰州大学药学院简介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简介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学分美食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