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十年聚会触发的思考

2019-08-21刘娟娟

师道(人文) 2019年8期
关键词:聚会班级班主任

刘娟娟

作为班主任,我受邀参加第一届学生毕业十年后的聚会。

在聚会上见到久违的学生,不由惊叹于他们的变化:曾经惹人心忧的 “小土豆”们如今都已经长大成人,女孩们漂亮端庄,男孩们绅士稳重。如果不是有机会见到十年后的他们,我可能很难真切地体会到 “成长”这个词的含义;我对他们的印象也会被定格在十年前,再提起他们时,可能依然会为他们身上的 “问题”与 “刺头”困扰。然而这一次聚会却带给我意外的触动,以及随之而来的成长。

聚会中,有一个环节是每个人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其中有三个同学的故事让我深深地感动,陷入沉思之中。

第一个讲述的男孩叫文贤,他分享的是沉寂的中学阶段自己的一些感触。读书时,他成绩并不出众,是个沉静的男孩,协助我组织早读和收发作业。他说回首过去十年的经历,觉得中学阶段最重要的有两件事:一是要看好自己,二是要建立自己的自信心。中学阶段是青春叛逆期,很多人,尤其是男孩,会为了叛逆而叛逆,容易受周围的影响变得随波逐流,很不明智。这时候最应该问一问到底什么对自己最重要,在这个阶段要有自己的坚持,不能让自己在盲目中变坏。提到自信心,他说,在学校里每个人的自信心都很脆弱,很容易被一纸成绩碾碎,所以更要努力去发现自己擅长的事,不断地鼓励自己,有了信心才有劲头去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

他发现自己擅长与人沟通交流,能够和各种年龄与身份的人迅速地建立比较熟络的关系。从职业学校毕业后,他进入了一家当地有名的糕点店实习,实习期未满就被破格提拔为店长。在后来的工作和学习中,他又因自己善于沟通而获得了进入更好的平台工作的机会。讲述故事的他自信、从容、专注,再也不是十年前那个羞涩的小男孩了。

我从他的讲述中捕捉到了一个闪亮的关键词——“建立自信”。这何尝不是老师应该守护住的孩子身上的珍宝,它太过脆弱,容易遗失。

让我感触至深的第二个故事与一个叫小诗的女孩有关。她毕业后从事一份平面设计的工作,给我们分享了自己选择这一职业的缘由。原来,读书时,一次学校活动各班级需要制作照片墙,她耗费了好多个晚上,利用P图软件,为班里同学制作了一些非常精美的照片海报。我看到后,赞扬了她的作品,告诉她也许以后她可以尝试去学平面设计。初中毕业以后,以她的成绩只能读当地的一所职业学校,她真的选择了平面设计专业。她说,如果没有老师的提醒,那时年幼的自己根本不知道还有这样的专业存在,要谢谢老师;现在她非常喜欢自己的工作。

小诗的讲述,让我感动许久,并不是因为她时隔十年的感谢,而是感慨于一个人在什么样的机缘下可以寻得和发现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老师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可能会影响一个孩子重要的抉择和人生走向。这也提醒我,作为老师要善于发现普通孩子的不凡之处,真诚地鼓励他/她,有为孩子创设美好“未来可能性”的智慧和目光。

还有一个叫启华的男孩,看到久别的老师和同学后,有点羞愧地说,很担心老师会再提起读书时他经常欠交作业的事……读书时,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 “问题学生”,上课基本上都是在睡梦中度过;即便把他叫醒,他也会很快再次趴下,因为根本听不懂课堂上老师究竟在讲什么。终于挨到毕业后,他在一所学校里选择了护理按摩专业,他动手能力很强,觉得这个专业很适合自己。因为喜欢,毕业后又选择了继续拜师求学。如今,他在当地的一所医院里工作,服务患者,培训学徒。

他说,在培训学徒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不认真学习的人,他就经常给他们讲道理,一遍遍地操作演示给他们看,甚至把自己的成长故事讲给他们听。他说,要感谢老师当年对他不厌其烦地教导,“不放弃” “不嫌弃”他,所以自己也会如此对待学徒。如今的他勤恳、踏实、上进、认真生活。回想当年,看着睡梦中的他,自己的满怀担忧真像杞人忧天的笑话。如果“不放弃”,成长终会到来。

这三个故事的主人公都不是学校教育评价体系中的佼佼者,甚至在某个阶段,都是让人忧心的 “问题学生”。然而每个孩子都会成长起来,成长为我们无法想象的样子。这就是成长的魔力。

在工作的最初十年,我一直都担任班主任工作;每一天,都需要面对数不尽的班级琐事。当埋头沉入其中时,会有忙碌、琐碎、没有尽头的疲惫感。然而,当有机会跨越十年时光,重新去回望自己的工作,在这些已经成长起来的孩子身上,我却收获了意外的感动与成长。他们以自己的成长来助推作为“班主任”的我的成长,让我对“班主任”这一特殊的身份有了更深切的体认: “班主任”是一份有温度的工作,在可为之处当大有作为,在不可为之处需言行谨慎。

班主任既要懂班级 “管理”,更要懂 “先人后事”。

时下流行将 “管理”一词用在班主任的工作中,科学管理、量化管理、精细化管理、高效管理等说法层出不穷。然而一个好的班主任不仅要懂 “管理”,更要懂在班级这个小社区坚持 “先人后事”的原则。 “先人后事”是澳大利亚传奇学校FCS建校之初,校长菲利普·奥卡洛菲·贝里曼为其选定的校训。它彰显着这所学校的人文精神和对学生作为个体的关爱与尊重。跨越文化的沟壑, “先人后事”在我们的日常教育中也同样重要。班主任工作的核心不应该仅仅是纷繁的事务处理,而应该是促进人的发展和成长;如果将促进孩子的成长作为工作重心,很多问题的处理可能就会头绪更加清晰。 “先人后事”也在提醒班主任,在工作中应该具有人文情怀,不仅仅要管理、量化这群孩子,更要关爱他们。试想,十年以后,我们都不再记得在班级曾经发生过什么事,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个成长中的可爱的人,生动、鲜活、成熟的他们,才是我们最终要面向的对象。

要转变 “问题”思维,关注人的整体性。

做班主任,很容易将自己的目光关注于学生的 “问题”,将自己工作的重心放在与学生的 “问题”之间的博弈上。在这场十年聚会中,我发现那些曾经让我困扰不堪的问题学生都长大了,然而他们并没有如我曾经忧虑的那样,因为诸如厌学、不遵守规则、不爱写作业等等问题而变得落魄不堪。伴随着成长,那些问题所造成的影响力微乎其微,并不曾影响他们人生的走向。试想多年前,当他们站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最容易看到的却是学生身上呈现的各种问题,并且通过这些去构想他们不堪的未来,这一度成了我的 “问题思维”模式。作为班主任,也许学生的诸多问题会让人万分焦虑,但仅仅将工作定义为解决或消灭学生的问题行为,是远远不够的。转变问题思维,去关注问题背后更深远的原因,看见一个完整的孩子,而不单是他身上那些让人忧心的部分,也许可以缓解日常工作的焦虑,让自己拥有更平和的心态和更智慧的方式,为这些成长的孩子助力。

要用发展与长远的目光发现孩子的可能性。

孩子的成长是面向未来的,远超越于我们的期待。拥有以成长与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视角,对于班主任和学生而言,都是一件幸事。就像当年自己一句无意中的提醒,影响了小诗的职业选择;启华因为发现了自己的性格优势,在工作中收获了成就感……当然,还有很多孩子在为未来做选择时,都带着过往生活的影子。所以紧承上文“关注学生的整体性”之理念,如果班主任能够努力去唤醒学生心底的热爱,为孩子呈现他们未来的可能性,让他们对未来有更多的期待感,我觉得这将是班主任工作非常美好的一面——带着一群成长中的孩子朝向广阔的未来。因为与学生朝夕相处,班主任更了解这群孩子,知道他们每个人身上的特性,这也为此提供了可能性。

此外,班主任长远的眼光,会使其生发出更多的智慧去解决日常工作的琐事;试想,如果只是将重心放在对于 “问题”的解决上,与每一日发生的班级琐事死磕,就会被事务淹没,忘记自己 “引路人”的身份,与这些成长中的孩子陷入“压制”与 “反抗”的冲突中,消耗宝贵的成长能量。

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促进个体赋能。

没有哪一种品质比 “自信”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更为重要,没有哪一种打击比摧毁 “自信”带来的影响更惨烈。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 《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中讲到: “教育者最重要的责任,几乎可以说是神圣职责,就是确保在学校的儿童不会失去勇气,即使入校前儿童已经灰心气馁,学校和老师也应该努力让他们重拾信心。这关乎教育者的神圣职责,即只有使儿童看上去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勇气和快乐才是教育者的职责所在。”时隔多年,文贤提到 “建立自信”四个字时,让我为之一惊,这反映的是一个人成长中最质朴的需求。自信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唯有不丢失,人们才能够认真生活、工作,才有可能获得物质与精神上的富足。

自信来源于对自我的认可,对自己的接纳。班主任的工作虽然琐碎繁重,但切勿因事务性的忙碌蒙蔽了自己的双目,多关注每一个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多鼓励和支持他们发挥自己的独特之处;不仅着眼于修正其不足,更帮助其发展自己的特长;帮助一个孩子保有或树立信心,是促使其个体赋能和成就自己的开始。

班主任是一份特殊的职业。与众多光鲜的职业相比,它显得黯淡、不起眼,然而又因为它面向着一群不断成长中的孩子,这个职业又显得别具意义。今天,在一场普普通通的学生聚会中,我经历了不一样的触动;也要特别感谢我的学生们,我在见证他们成长的同时,也在经历着他们带给我的成长。借用 《礼记》中的一句话来描述,这大概就是 “教学相长”。

学生在成长,因为他们正青春年少;老师在成长,因为我们与一群成长的人儿相伴。人生悠长,当一路前行,低吟浅唱。

猜你喜欢

聚会班级班主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不聚会少出门外出做好防护
夸夸我的班主任
快乐的聚会
生日聚会
班主任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