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 『诗之江』到 『诗之岛』:我的诗教之旅

2019-08-21陈智峰

师道(人文) 2019年8期
关键词:永嘉诗词诗歌

陈智峰

诗之江,是指浙江永嘉楠溪江。永嘉素有 “中国山水诗的摇篮”之美誉,楠溪江的山水,孕育出了 “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的诸多山水诗篇,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山水诗发祥地。我在永嘉山区的一所中学有12年的任教经历,开发出了一门市级精品选修课程 《发现古诗之美》。

诗之岛,是指浙江温州江心屿。江心屿有 “中国诗之岛”之美誉,从谢灵运开始,历代诗人如孟浩然、李白、杜甫、韩愈、陆游、王十朋、叶适、文天祥、刘基、袁枚、夏承焘等,均登上江心屿并留下传世诗篇逾一千首。我在温州市区一所中学已任教7年,开发了一门省级精品选修课程 《走笔江心屿》。

纵观这两门选修课程,虽然均围绕诗歌这种文体来开设,且均以本土文化资源为诗歌写作的载体,但折射出的教育教学理念却大不相同。简单地说,前者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 “教为中心”,后者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 “学为中心”。

一、 《发现古诗之美》: “教为中心”的典型

《发现古诗之美》这门选修课程,分为阅读和写作两部分。阅读部分,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中国历代经典诗歌赏读,分为 “爱情” “爱国” “咏物” “离别”“哲理”等专题,入选的大多是中小学课本之外、融内容美与形式美于一体的古诗词。每一章都设计了相应的练习,或讨论,或研究,或背诵,或赏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下编为永嘉历代诗歌赏读,分“写景” “纪游” “田园” “别录”等专题,遴选永嘉历代先贤的名诗,兼收历代名诗人 (如谢灵运、孟浩然、李白、陆游等)题咏永嘉山水之作,并收民国时期一些名校友的古典诗词佳作。上编针对全体学生,为 “通识教育”部分;下编针对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为 “发展教育”部分;写作部分为 “诗词创作指津”,针对少数对古典诗词兴趣浓厚的特长生,为 “专长教育”部分。特别收录了永嘉诗坛元老谷尚宝先生的 《格律平仄16式速记法》,以帮助学生尽快地熟悉并掌握格律诗的平仄,为学生从事浅易的古诗创作铺平了道路。

我们在2006年10月和2009年12月分别做过一个调查,结果表明,经过三年的选修课程学习,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喜爱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读诗、学诗、写诗的人数大幅度地增加,诗歌甚至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课程实践中,我多次带领学生赴楠溪江的山山水水间采风,创作了大量富有时代气息和楠溪江风采的古诗词。这样的活动被钱梦龙先生誉为 “得江山之灵气,写锦绣之诗篇”。自2006年下半年开始,学生创作的300余首诗作在 《学生时代》 《三峡诗词》 《东坡赤壁诗赋》 《中华诗教》等10多家报刊公开发表,另有200余人在各级征文比赛中获奖。

我还创建了温州市第一个创作古典诗词的中学生诗社 “苍峰诗社”,培养了一批校园小诗人,他们以自己独到的笔触描绘着自然、刻画着生活、抒写着情感。如周仲尼 《游楠溪江》: “人生时有不如意,总爱投身大自然。柳绿花红何处觅,松青柏翠屿山巅。登峰伸臂擎天近,观景倚楼得月先。忘却忧烦添乐趣,欢声笑语溢胸间。”金晓友《琵琶井赋》: “郁柳村旁绕,楠江遇宅弯。琵琶声悦耳,苦槠籽可餐。酷暑生寒液,严冬育惠泉。龙津流百世,古井越千年。”李雷雷 《楠溪小村》: “水秀山奇地,天生美景妍。风来花自舞,春至燕呢喃。柳树岸边戏,梨花院里欢。楠溪江畔眺,不再慕桃源。”

2010年12月,学生的古典诗词作品集 《雏凤清声》正式出版,这是当代温州第一本由中学生创作的古典诗词作品集,受到了多位专家学者的高度赞誉,被传为瓯越大地上诗教之佳话。对这门课程,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教授热情洋溢地评价道: “永嘉诗歌创作源远流长,诗人辈出,成就辉煌。引导学生发现古诗之美,从而诗化心灵,写出具有时代精神的新作,这是当代语文教育的创举。”2011年,这门选修课入选了温州市首批精品选修课程,并被评为温州市第三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

《发现古诗之美》这门选修课程可谓硕果累累,师生均获益匪浅。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曾指出: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门选修课程很好地利用了楠溪江这个地方文化载体,把学生的目光引向鲜活的地方课程资源,带着学生走出课堂,走入永嘉的山水之间,写出了一大批鲜活的诗篇。也很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集中体现了 “教为中心”:从课程设置到教材编写,再到课程实践和成果提炼,到处都是我的身影。但细细思之,仍有不少缺憾。

这门课程最大的缺憾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论是诗歌鉴赏资源 (均为古典诗词)的选取,还是诗歌创作体裁的选择 (只能写古典诗词),或是采风地点的确定(有利于古典诗词的创作),都由教师 (主要是我)来掌控,因而这门课程其实是一元的、单调的、呆板的。

二、 《走笔江心屿》: “学为中心”的模板

2013年下半年,我开始酝酿另一门诗歌选修课程,依托温州市标、 “中国诗之岛”江心屿。在上一门诗歌选修课程的成果和经验之上,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择要罗列如下:

首先,在诗歌鉴赏资源的遴选上,将主动权放手交给学生。在历代江心屿诗歌的阅读上,我布置了一个学习任务——做一份关于江心屿的诗歌手抄报,且只提了基本内容的要求:从历代诗人歌咏江心屿的近千首诗歌中选取你喜欢的10首,从江心屿上各景点中的上百副对联中选取你欣赏的5副。至于选哪些诗歌和对联,手抄报版面怎么设计,图文怎么布置,均由学生自主确定。因此,学生做得兴味盎然,诗歌手抄报五花八门,精彩纷呈。而整个做手抄报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于不知不觉中记住了关于江心屿的多首诗歌和多副对联。

其次,在诗歌创作采风的方式上,将主动权放手交给学生。这门课程也安排了实地考察采风的任务。至于什么时间去江心屿采风,学生可以选择在一学年内的任何一个周末或某个假期去;关于和谁一起去江心屿采风,学生可以选择与同班同学结伴行,也可以选择与朋友组团游,或者与家人亲子游,一切均由学生自主确定。结果,学生欢欢喜喜地去,开开心心地游,高高兴兴地回。这样的采风方式既解放了学生,同时也解放了教师,师生皆大欢喜。

再次,在诗歌创作文体的选择上,将主动权放手交给学生。这门课程的写作部分,也只是布置任务,学生可以选择写诗评,也可以选择写古典诗词 (格律诗或词),还可以选择写现代诗,甚至可以选择写对联或自创诗体来写。如果写诗评,学生可以针对江心屿的某一首诗歌或某几副对联,写一篇赏析文章,字数500字以上。结果,许多学生成了古代诗人的当代知音,与古人的灵魂在诗联中相遇,写出了丰富多彩的性情文字,如李子依同学的 《孤独的岛屿,孤独的你——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赏析》、叶紫薇同学的 《孤岛,孤人——读孟浩然〈永嘉上浦馆逢张八子容〉》、李小萌同学的 《别样的忧伤与落寞——读杜甫〈送裴虬尉永嘉〉》、孙俪尔同学的 《遗世独立的美——我读张子容〈泛永嘉江日暮回舟〉》,郑洁同学的 《布衣情怀,孤屿知音——读徐照〈题江心寺〉》、李政毅同学的 《云聚云散,潮涨潮落——江心寺对联赏析》……如果学生选择写古典诗词,那么既可以选择写绝句,如张秦瑜同学的 《江心屿望塔有怀》:

晴空万里白云间,巍峨之势入摩天。

江心双塔相对望,冷清孤寂过千年。

也可以选择写律诗,如季洲旋同学的 《江中孤岛》:

船动来风浪,飞雨孤岛行。

鞋底浸心凉,寺前作揖情。

伞下密密语,塔旁淅淅声。

江空伤心色,客去不见影。

还可以选择写词,如赖清和同学的 《百字令》:

芳华正收,玉楼风吹彻、寒魄明洁。举目却失兰泽州,自古遗恨时节。白鹿已去,翠罗独摇,难见风吹雪。句随潮散,暗思采菊篱边。 摇光相离紫微,来路无凭,茕独心绪结。琼才何须青云遮,雁鸣不起悲切。远山黛碧,初草无痕,雅歌踏新叶。不念相如,只念一江春月。

如果选择写现代诗,既可以选择写景,如陈逸杨同学的 《江心屿,在雨中》:

登上船,在雨中

螺旋桨旋转着,卷起黄色江水

船疾行着,与你的距离越来越近

一声惊雷

依旧在低空排出一曲碧波

久久回荡在瓯江之畔

登上岛,在雨中

漫步青石板路,感受你

感受岁月在你身上留下的痕迹东西双塔,两两对峙

我走进,矗立着

抚摸时光留下的粗糙痕迹

古老榕树,扎根岛屿

张开双臂,遮光挡雨

见证着鹿城的发展与变迁

江心这座小屿

温州文化的天堂

也可以选择怀古,如陈廷钊同学的 《谒江心屿宋丞相文信国公祠》:

手按利剑,你目光炯炯

望着北边

那儿有什么?有我大片故土

漫步九曲桥,在雨中

弯弯曲曲,犹如此时的心情般复杂

在湖边,小雨淅淅沥沥

雨滴在湖面上迸裂,泛起阵阵涟漪

倘若钲鼓突响

你会拔剑转身吗

重又握住战旗粗糙的旗杆

重又步入烽火熏冶的硝烟

只是那大宋

早已不复

登上船,在雨中

警笛依旧,船渐渐驶离……

或选择抒情,如邵白鹭同学的《江心屿之歌》:

未知是早春还是暮冬

只嗅得梅花盛开的音乐

千年古韵流转在眉目之间

她的一颦一笑印在心田

只留了你

这个宋的遗臣

靖康的耻究竟由谁来雪

崖山下的风却依然寒骨

时间无情地快马加鞭

放纵雨水的肆意侵蚀

也别妄想破坏这一寺双塔的容颜

古树之根盘虬卧龙现于人前

不甘于平庸所以不耸入天空

顾自生长得笔直粗壮

绿得桀骜狂妄

削去冬的肃杀

谢灵运的笔尖划过这略微灰蒙的苍穹

那千年的愁雨

自王天之上

落在了孤臣满腔热血之中

这世上早没了李广卫青

我只听闻谁在雨中轻叨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最令我欣喜的是学生自创了诗体来咏江心屿,有双塔形诗,如林晨炜同学的 《孤屿恋》:

有梯形诗,如周姿肖同学的《题孤屿》:

江有孤屿水中游,曙色远连山色起。遥望醉影朦胧,自知秀外慧中。阴晴雨雾一样怜,知否知否?

明珠灼灼,人去心流连。

有通篇谐音型,如吴伟斌同学的 《雨屿》:

雨与余遇于屿,欲与屿鱼语羽。

在这些诗歌的写作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升。这样的结果令我喜出望外,真可谓 “百花齐放诗意闹,万紫千红皆是春”。

最后,在诗歌展示平台的选择上,也将主动权放手交给学生。学生既可以选择在我们申请的专题博客 “爱江心屿,爱真语文”上展示,也可以选择推荐给刊物发表,还可以选择将作品交于我们由学校统一结集出版,均由学生自主确定。由此,学生们写起诗来更加兴致勃勃,专题博客上精彩纷呈,学生诗作也屡屡见刊,我们的诗文集《走笔江心屿》也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式出版。可谓多方收获,全面丰收。

学生的这些诗作为古老的江心屿诗歌传统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古老的江心屿诗歌文化续写了新的华章,让古老的 “中国江心屿”焕发了青春光彩。我们欣慰地看到,学子们在这门选修课程中,发挥了自己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走出了狭窄刻板的书斋生活,离开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面对真实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将自己融入江心屿的文化与历史,带着这个时代的味道和温度,通过自己的观察,带着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的诗篇,为 “中国诗之岛”添上了青春洋溢的一笔。这一切,归根结底是因为四个字: “学为中心”。

这门选修课程不出意料地广受学生的喜爱,正如杨珉同学所说:“这门课程的作业让人感觉新奇,从而乐意去做。同时这些作业能让我们更了解温州本土文化,在形式上也十分开放,让我们有更多选择的余地。点赞!”这门课程同时也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陈蕾的家长赞誉道: “它给年轻一代以无限的启示。在领略风光的同时,用心感受古迹,凭吊古人,然后用笔写下自己的真实感受。的确是一门很有价值、意义深远的课程。”这门课程还受到了专家们的赞誉,教授级高级教师娄沂倾情点评道: “走笔江心屿——这个江心屿,是地理的江心屿,是历史的江心屿;是文化的江心屿,是眼中心中的江心屿;是现今的江心屿,是未来的江心屿。这一切,因 ‘行走’和 ‘笔会’而融合,成为学生成长课程中生动的一笔。”令人欣忭的是,这门课程先后获得了温州市精品选修课程和浙江省精品选修课程的殊荣。

毋庸置疑,从 《发现古诗之美》到 《走笔江心屿》,从 “诗之江”到 “诗之岛”,实现了从 “教为中心”到 “学为中心”的华丽转身,让我们师生收获颇丰。

猜你喜欢

永嘉诗词诗歌
诗歌不除外
父辈们
我们一定会胜利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关注诗词
诗歌岛·八面来风
“深入浅出”,以题载法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