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人力资源的分配与规划
——评《农业职业分类》
2019-08-21董汉松,黄皎
明确农业职业分类,将为农业人力资源的分配与规划夯实基础。一方面可以对积余的、新生的或短缺的农业劳动力进行有计划的培训或安置就业;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农业职业现状与发展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量进行宏观调控。虽然我国农业人力资源数量巨大,但众多地区农业经济相对落后,农民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难以早日实现。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各地农村职业技能教育不力,农业农村发展不均衡及发展总体水平较低,以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等。从长远来看,要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城乡统筹发展目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则应立足国情、省情、县情、乡情,充分发挥国家政策对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性作用,搞好农业人力资源的分配与规划,科学、合理驱动农业大发展的源动力。
农业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组织行业专家编著的《农业职业分类》一书,由中国农业出版社于2016年12月正式出版。该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的基础上,摘录并整理我国国家职业分类体系表中有关农业领域社会分工。《农业职业分类》将农业从业人员划分为五大类,即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农、林、牧、渔业生产及辅助人员,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并对各个大类涉及的所有小类以及现有的全部农业职业做出详细描述,同时增加了各农业工种的定义、工作主要内容及目标要求等内容。《农业职业分类》中的分类标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的职业分类标准完全一致,各涉农职业分类清楚、准确,权威性、参考性强。
《农业职业分类》为职业培训、劳动就业,以及劳动技能鉴定提供依据。用人单位通过职业分类选取所需要的人才;培训机构根据农业职业分类体系中的职业名称、工作范围及任务,可确定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及培训所需的场地、设备、费用等内容,以使培训工作节约、高效。《农业职业分类》还为为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及职业资格证书推行等工作提供重要参考。另外,要对我国庞大的农业劳动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仅了解农业劳动力的总数、群体素质或知识结构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从整体意识出发,在分析、预测的基础上做好规划工作。
《农业职业分类》一书在附录中提出农业人力资源规划原则:一是以人为本的原则。农业人力资源规划要把提高农村人口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福利、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作为劳动分工的终极目标。二是公平、公正的原则。农业人力资源规划要努力缩小不同农业职业间的收入差距,实现受教育公平、社会福利公平,人人都能平等地接受教育和享受社会福利。三是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发展“两型农业”需要农业人力资源的数量与之匹配,发展农村经济需要农业人力资源的质量与之均衡,只有人力资源的流动、优化配置与农村经济发展布局吻合,才能达到完成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和谐发展的目的。
做好农业人力资源的分配与规划工作,是各级政府、涉农企事业单位的基本职责。政府层面主要解决好3个问题:(1)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加速推进农业人力资源开发。通过城乡统筹、职业教育、社会保障等多种措施,为农业人力资源开发创造便利条件。以及建立各级农民工创业服务中心,以创业培训、创业辅导为基础,向广大农民工免费提供项目信息、政策咨询、小额信贷担保等公共服务,帮助农村劳动力在家乡创业。(2)储备足够的农业人力资源开发资金,将技能人才的教育、培训和相关师资培训、教材出版等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不断改善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条件,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效果。(3)构建农民工权益保护体系。各级单位应不断加强执法力度,要把用人单位用工行为全部处于法律监管之下,认真落实国家各项劳动保障制度和法律法规,依法维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农业职业分类》还为企事业单位农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提供了标准,为解决用工合理、科学分配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