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型肉毒毒素重复治疗与首次治疗偏侧面肌痉挛的疗效比较Δ
2019-08-20尤素伟闫媛媛高丽娜
张 璇,尤素伟,吕 洲,闫媛媛,高丽娜
(1.邯郸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河北 邯郸 056002; 2.邯郸市中心医院质管办,河北 邯郸 056002)
偏侧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指患者一侧面部肌群出现不自主阵挛性抽动,发病率约为0.01%,发病年龄范围广,尤其好发于中老年人群[1]。HFS作为临床常见的周围神经病,病情进展缓慢,临床主要表现为阵发且不规律的面肌抽动,每次抽动持续数秒至数分钟[2]。HFS既影响美观,又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而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能导致面部肌肉痉挛程度和功能障碍加重。以往临床多采用理疗、针灸及口服药物等治疗方式,但治疗效果短暂且欠佳;显微血管减压手术虽然效果较好,但风险相对较大,费用较高,且存在复发的可能。Mauriello[3]在1985年首次将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type A,BTX-A)应用于HFS治疗,疗效显著。1989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BTX-A为临床新型药物,BTX-A逐渐受到广大医师和患者的青睐,成为治疗HFS的有效方法。本研究探讨了BTX-A重复治疗与首次治疗HFS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取2016—2018年邯郸市中心医院收治的HFS患者164例;年龄28~75岁,平均(49.87±12.76)岁;男性96岁,女性68岁;病程2个月至18年,平均(5.12±4.24)年;其中,左侧患者84例,右侧患者80例。纳入标准:符合《实用神经病学》(4版)[4]中面肌痉挛的诊断标准;单侧面肌不自主痉挛;病例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存在继发性HFS病史者;近期行面部手术者;存在其他原因造成面部不自主运动者,如眼睑痉挛、口-下颌综合征及抽动症等;合并肉毒毒素过敏史者;近期使用会加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药物者,如抗菌药物等。根据接受BTX-A治疗的次数进行分组,其中76例首次接受BTX-A治疗的为首次治疗组,88例重复接受BTX-A治疗的为重复治疗组。首次治疗组患者中,男性50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50.58±10.03)岁;平均病程(5.44±5.6)年;其中左侧55例,右侧21例。重复治疗组患者中,男性46例,女性42例;平均年龄(49.18±13.22)岁;平均病程(5.61±3.58)年;其中左侧29例,右侧5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似,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所有患者均给予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规格:100 U),置于-5~8 ℃的低温环境下保存。采用0.9%氯化钠溶液将其稀释至25 U/ml,现配现用,操作过程中需保持低温环境。其中,首次治疗组患者为首次注射BTX-A进行治疗;重复治疗组患者在首次注射1周后追加注射BTX-A治疗,治疗5次以上(间隔1周),注意1个月内总剂量不宜>200 U。(2)注射方法:根据具体痉挛症状、患者面部肌肉的肥厚程度和紧张度来定位并选取注射部位。选用1 ml注射器4号针头进行多点注射,眼轮匝肌注射位于上、下睑的内1/3、外1/3距睑缘2~3 mm处及距外眦10 mm颞侧眼轮匝肌处等5个位点,每位点注射2 U;降眉间肌,每侧1个位点,每位点注射2.5~5 U;颧大肌,每侧1~2个位点,每位点注射2 U;口轮匝肌,每侧1~4个位点,每位点注射2 U;降口角肌,每侧1个位点,每位点注射2 U;提上唇肌,每侧1个位点,每位点注射2 U;痉挛范围较广的患者,增加鼻肌、前额肌及颈阔肌等注射位点。共约10个注射位点,总剂量为40~60 U。注射完毕,密切观察0.5 h,患者无明显不适即可离院。
1.3 观察指标
首次治疗组患者于BTX-A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行双侧面部电生理检测;重复治疗组患者于治疗前、末次BTX-A治疗的6个月末行双侧面部电生理检测。记录患者面神经电图(electro neurography,ENOG)与瞬目反射(blink reflex,BR)的变化情况。(1)ENOG: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将记录电极、参考电极分别放置于患者同侧眼轮匝肌处与鼻骨处,并将地线置于下颌及手臂处。刺激患者茎突孔处,将刺激频率调节为1 Hz,波宽为0.10 ms,带通为5~10 Hz,灵敏度为5 mv/D,分析时间为20~25 ms,扫描速度10 ms/D,设定等电位线。刺激强度以引出最大和较稳定的负相双相波作为标准,记录其潜伏期及波幅;其中,潜伏期指从刺激伪迹至诱发反应的初始偏转,测量峰值为CMAP的波幅,记录治疗前后CMAP差值(ΔCMAP);观察R1、R2和R3,记录治疗前后的差值ΔR1、ΔR2和ΔR3,将患侧、健侧所测定的结果作比较。(2)BR:嘱患者取仰卧位,闭目后应用肌电仪进行检测,将刺激电极放置于单侧眶上切迹处,记录电极放置于双侧眼轮匝肌的下半部中央处,参考电极放置于鼻根双侧,地线置于下颌及单侧手腕。滤波范围为2~10 Hz,灵敏度为0.20 mV/D,扫描速度为10 ms/D,脉冲电流时间为2 ms,强度25~30 mA。在刺激同侧记录到潜伏10 ms左右的波形为R1,在双侧记录到的潜伏期为30 ms左右的波形为 R2(同侧)和R3(对侧),测定平均潜伏期及波幅。同时,对所有患者的不同时点的发良反应情况进行记录(开始首次治疗组记录至治疗后1月末、重复治疗组记录至6个月末)。
1.4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Cohen分级标准[5]进行评价面肌痉挛程度,首次治疗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重复治疗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末评定眼睑和面肌痉挛强度。(1)0级:无痉挛症状;(2)Ⅰ级:受外部刺激出现轻度痉挛症状;(3)Ⅱ级:轻度痉挛,受刺激后可见颤动,但未出现功能障碍;(4)Ⅲ级:中度痉挛,可见面部明显颤动,有轻微功能障碍;(5)Ⅳ级:重度痉挛,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治疗后,痉挛强度由Ⅱ—Ⅳ级降为0级,为完全缓解;由Ⅱ—Ⅳ级降为Ⅰ—Ⅱ级,为明显缓解;由Ⅳ级降为Ⅲ级,为部分缓解;未出现以上任何变化,为无效。总缓解率=(完全缓解病例数+明显缓解病例数+部分缓解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重复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略高于首次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治疗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首次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本次治疗前ENOG情况比较
本次治疗前,首次治疗组患者患侧、健侧的CMAP振幅、潜伏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治疗组患者患侧CMAP振幅显著低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治疗组患者患侧、健侧的潜伏期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Tab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wo groups [cases(%)]
表2 两组患者本次治疗前ENOG情况比较Tab 2 Comparison of ENOG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注:与健侧比较,▲P<0.05
Note: vs. the healthy side,▲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MAP、BR波幅降低差值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ΔCMAP、ΔR1、ΔR2和ΔR3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MAP、BR波幅降低差值情况比较Tab 3 Comparison of amplitude reduction of CMAP and BR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重复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首次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Tab 4 Comparison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between two groups [cases(%)]
3 讨论
HFS发作期间无规律,间歇时间不定,可能是因面神经根部在脑干出口处受血管严重压迫导致,早期仅发作于自主活动、紧张或情绪激动时,平静状态下逐渐消失,病情呈慢性进行性[6]。绝大多数HFS患者无明显疼痛,但HFS可导致患者出现社会生活或心理功能障碍,造成其生活质量下降。目前,针灸及理疗等临床常规治疗的效果短暂,且随着疾病进展其效果逐渐不理想。手术治疗的效果理想,但有研究结果显示,除血管压迫致病因素外,患者年龄、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面肌痉挛发作,上述情况可能影响手术等的治疗效果,甚至可能导致不可逆的永久性损害如永久性面瘫等[7]。
BTX-A局部注射治疗HFS是近年来神经疾病治疗领域中的重大发现及进展之一,其疗效、不良反应及ENOG等情况也逐渐受到关注。临床实践结果显示,BTX-A局部注射的治疗效果通常可在3~12个月的治疗期内维持稳定水平[8]。本研究中,重复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略高于首次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治疗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首次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均能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其中重复治疗方案的完全缓解率更为显著,BTX-A局部注射能使>75%的HFS患者注射区域的局部面肌痉挛症状完全缓解或明显缓解,与相关研究结果相符[9]。BTX-A是由革兰阳性菌——厌氧性梭状肉毒芽孢杆菌生成的细胞外毒素,其作用于胆碱能神经末梢,高度选择性地与突触小体相关蛋白25(synaptosomal associated protein of 25KD,SNAP-25)结合,进而有效抑制钙离子所参与介导的乙酰胆碱释放过程,阻止神经末梢内囊泡与突触前膜结合,注射部位的目标肌肉出现化学去神经支配,可引起机体肌肉出现松弛性麻痹,甚至可能出现可逆性的功能瘫痪,可有效缓解面肌痉挛。
末端运动潜伏期是指从刺激到CMAP波起始点的时间,可直接评价机体运动纤维由刺激点至支配肌肉期间的传导功能[10]。CMAP波幅则可作为临床参数,其可间接反映神经纤维的数量和同步兴奋的程度,以评价执行功能的神经和肌肉的总量。本研究中针对HFS患者进行ENOG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前,首次治疗组患者患侧、健侧的CMAP振幅、潜伏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了HFS患者病变部位未累及面神经颅外段,其面神经颅外段的传导以及兴奋功能未明显受损。同时,重复治疗组患者患侧、健侧的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因为BTX-A引起的化学去神经作用具有短暂性,神经末梢发生芽生,连接新神经并建立新神经肌肉传导,从而恢复作用部位至原态,以上通常需12~24周,而其对目标神经肌肉接头的传导阻滞也具有可逆性,间段约3~4个月后,HFS患者逐渐恢复神经肌肉接头功能,面部肌肉的收缩功能也逐渐恢复[11-12]。
重复治疗后,大多数患者面神经诱发肌电图一般表现为CMAP波幅显著下降,潜伏期延长,由于该过程是可逆的,在3~4个月内神经肌肉接头功能恢复正常时,潜伏期恢复至正常水平,而CMAP恢复则需>6个月。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重复治疗组患者患侧CMAP振幅显著低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长期治疗可能导致残存的BTX-A累积发挥作用,或是SNAP-25的残片会影响新生SNAP-25的插入,最终导致可兴奋的肌纤维数量显著减少。此外,BR用于评价BTX-A对HFS患者脑干功能的影响。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治疗前后ΔCMAP、ΔR1、ΔR2及ΔR3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关研究结果相近[13]。提示BTX-A局部注射治疗可降低周围神经核脑干中间神经元兴奋性,但其降低幅度差异不显著,故认为多次重复BTAX治疗未增加对面神经和脑干功能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重复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首次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BTX-A局部注射治疗方案均能出现不良反应,但重复治疗方案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相对首次治疗方案的相对低。上睑下垂、口角不对称、闭目无力及溢泪等是BTX-A局部注射治疗HFS的常见并发症,尤其是口角不对称,这可能是因为患侧口轮匝肌、颧大肌及笑肌注射BTX-A后,肌肉松弛且收缩力较低,而健侧的肌肉收缩力正常,故口角不对称,歪向对侧[14]。因此,临床仍需就降低并发症率等安全性问题进行相关改进措施的研究。
综上所述,BTX-A重复治疗与首次治疗偏侧面肌痉挛的疗效相近,临床获益情况均较好,其中重复治疗方案的综合疗效评价更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