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洛替尼联合化疗治疗进展期胰腺癌的临床效果评价
2019-08-20程金刚
程金刚
(山东省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化疗科 山东 德州 253022)
作为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胰腺癌近年来的发病率明显上升,该疾病大部分起源于腺管上皮的导管腺癌,具有较高的临床发病率及术后复发率,患者预后效果较差。而且胰腺癌患者早期确诊率较低,术后死亡率极高,且治愈率低下[1-2]。该疾病常见于男性人群中,由于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大部分患者在入院就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加之进展期胰腺癌患者已不适用手术治疗,因此需转为临床内科化疗。为了了解厄洛替尼在治疗进展期胰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对本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44例进展期胰腺癌患者展开研究,详细报道如下所述。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4例患者均在2017年10月—2018年10月间于我院治疗,将其采用抽签法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2例/组。患者均经临床诊断确诊为进展期胰腺癌,并自愿参与研究。观察组中2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范围:37~80岁,平均(56.78±4.88)岁;导管腺癌15例,黏液表皮样癌7例。对照组2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的年龄范围:36~79岁,平均年龄:(57.29±5.31)岁;导管腺癌14例,黏液表皮样癌8例。两组进展期胰腺癌患者一般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展期胰腺癌患者仅给予厄洛替尼行药物治疗,口服,每天一次,每次剂量控制在100mg~150mg,每3周重复给药。观察组进展期胰腺癌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浓度为1.0g/m²的吉西他滨治疗,静脉滴注,30min/次,每周1次连用两周后于第三周重复给药。所有患者治疗前后1周均接受CT检查,并在用药后的每个星期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3]。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周后病灶变化情况,进而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临床疗程采用WHO相关诊断标志着进行评价:完全缓解(CR):病灶体积缩小超过75%:部分缓解(PR):病灶体积缩小超过50%,稳定(SD):病灶体积缩小超过25%;进展(PD):病灶体积缩小少于25%甚至增大。总有效率=(CR+PR)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对本研究的各项数据及资料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均方差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分别采用t和χ2进行检验,P<0.05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6.36%,高于对照组同期治疗效率54.55%,差异显著(P<0.05),如表。
表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2例患者出现腹泻,3例患者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1例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27%;对照组患者中4例患者出现腹泻,5例患者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2例出现血小板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0%,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胰腺癌早期并无明显临床特征,在诊治过程中容易发生误诊、漏诊等情况,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失去最佳手术时机[4]。厄洛替尼属于一种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够通过细胞膜与Ⅰ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分子上的酪氨酸相结合,而Ⅰ型人表皮生长因子与肿瘤细胞侵袭、转移、增殖密切相关。当患者服用厄洛替尼后,能够阻断信号传导并降低酪氨酸激酶活性降低,抑制肿瘤细胞黏附功能,而抑制肿瘤细胞进一步凋亡。在使用该药物基础上,加以化疗药物能够有效提升临床疗效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限,同时还能够改善患者的耐受性,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5]。
在本次研究中,对本院收治的进展期胰腺癌患者进行不同的治疗方式后发现,采取厄洛替尼联合化疗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临床疗效,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6.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55%,而且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治疗进展期胰腺癌患者时采用厄洛替尼联合化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同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