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护理中应用创新型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2019-08-19毛云飞傅志弘
毛云飞 傅志弘
【摘要】 目的:分析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护理中应用创新型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本次所选研究对象均为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共65例。根据不同护理方法划分为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共32例)、护理组(应用创新型护理干预,共33例),对比两组护理后的效果及其对患者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等的影响。结果:护理组治疗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组护理后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组SF-36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护理中应用创新型护理干预的效果确切,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 护理; 创新型护理干预; 效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9.15.0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9)15-00-02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身心健康[1]。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次感染过HBV,而这些人当中,约3.5亿人次发展成慢性肝炎[2]。而慢性乙肝患者机体内的乙肝病毒活动极易导致肝脏的反复损害,最终进展成肝硬化,甚至还会导致肝硬化失代偿或肝癌[3]。抗病毒疗法是临床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主要手段,其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提升患者生存率[4-5]。但治疗的療效极易受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不到位、不良心理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临床治疗过程中,还应选择一种切实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案,以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的质量[3-4]。本文主要对比研究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开展常规护理干预、创新型护理干预的效果,并将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所选研究对象均为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共65例,选取时间段为2015年1月-2017年12月。纳入标准:(1)均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相关疾病诊断和治疗标准;(2)平均病毒载量为(1.41±0.21)×103 copy/ml,且患者抗病毒治疗的时间>3个月。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精神障碍或意识障碍患者;(2)原发性肝癌或肝性脑病者;(3)合并甲型肝炎病毒感染者;(4)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硬化者;(5)因遗传代谢性因素而引发的肝硬化者;(6)长期大量饮酒史或酗酒者;(7)恶性肿瘤患者;(8)伴有严重心脏疾病或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者。根据不同护理方法划分为对照组、护理组。32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26~57岁,平均(50.16±2.35)岁;病程2~9年,平均(5.11±1.24)年。33例护理组患者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25~58岁,平均(51.03±1.47)岁;病程2~10年,平均(5.16±0.14)年。对比两组各项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的价值。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施予常规护理,包括(1)病情监测:护理人员应严密监测患者病情,一旦发现异常,须及时告知主治医师;(2)饮食干预:护理人员应强化对患者的饮食干预,及时纠正患者错误的饮食习惯;(3)用药干预: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不得自行删减用药剂量。
1.2.2 护理组 护理组施予创新型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2.1 建立护理健康处方 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谈和沟通,以便更好地掌握患者对相关疾病的认知程度;再根据了解程度为患者建立科学且合理的护理健康处方,包括(1)饮食指导:保证患者热量的摄入量为36~40 kcal/(kg·d)、碳水化合物为340~500 g/d、蛋白质为1.1~1.5 g/(kg·d)、氨基酸为0.8~1.2 g/(kg·d);同时,还应保证患者微量元素、矿物质、维生素等的摄入量;此外,对于合并轻度腹水的患者,护理人员还应严格控制其食盐的摄入量,并保证患者每日的饮水量在1 000 ml以下;而对于肝昏迷者,应严格控制患者蛋白质的摄入。(2)运动干预: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适量的运动指导,包括慢跑、打太极、骑自行车等。(3)睡眠干预:嘱患者尽量以卧床休养为主,并保证起居的规律。
1.2.2.2 微信健康宣教 护理人员应创建微信朋友圈,以便更好地进行护患和医患交流;护理人员也可在微信群众发布与疾病相关的图片、文字和视频等,并依托微信向患者进行饮食、用药、运动和心理等指导。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采用笔者所在医院自行设计拟定的依从性调查表对两组护理后患者的依从性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抗病毒治疗情况、日常生活行为方式、定期复查情况等,总分36分,评分越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就越好。(2)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护理前后焦虑、抑郁症状进行评定,评分越高,患者不良心理状态越严重[6-7]。(3)采用生活质量健康调查表(SF-36)对两组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具体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动、社会功能、精神健康、情感八个维度,各维度满分为100分,评分越高,患者生活的质量就越好[8-9]。(4)采用笔者所在医院自行设计拟定的满意度问卷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总分100分,<70分为不满意,70~84分为满意,≥85分为非常满意;总满意=非常满意+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运用SPSS 25.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