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19-08-19张欢
张欢
【摘要】 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8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接受不稳定型心绞痛护理的11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无区别分类法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每组57例。常规组选择常规护理,观察组选择常规护理+预见性护理干预方式。对两组患者的血压、血脂指标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血压、血脂指标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应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护理中,效果显著,能够使患者保持良好状态,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 预见性护理;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应用
doi:10.14033/j.cnki.cfmr.2019.17.0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9)17-0-02
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冠心病的急性病症之一,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二者之间的临床综合病症之一。其主要病因为严重高血压引发动脉硬化导致管腔狭窄或由动脉痉挛造成,还因冠状动脉发生病变(炎症、梗死或先天畸形)等因素造成,其中,最重要的诱发原因为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动脉痉挛。为减轻此类病症给患者造成的危害,本文将对预见性护理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展开观察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6年12月-2018年5月选择笔者所在医院接受不稳定型心绞痛护理的11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诊断标准;(2)经心电图及影像学检查确诊;(3)未患有精神性疾病。排除标准:(1)恶性肿瘤。(2)肝肾功能衰竭。(3)血液系统疾病。以无区别分类法,将上述114例患者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每组57例。常规组男、女分别为27、30例;劳力性心绞痛29例,静息型心绞痛28例;年龄46~79岁,平均(61.02±1.45)岁。观察组男、女分别为28、29例;劳力性心绞痛26例,静息型心绞痛31例;年龄39~78岁,平均(58.23±2.41)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患者均知晓并自愿参加。
1.2 方法
常规组选择常规护理,主要包括指导患者用药、让患者保持卧床休息、对患者生命体征与身体功能持续护理与监测。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预见性护理干预方式。主要体现为健康教育指导、心理辅导干预、用药指导、病情观测护理、饮食指导干预、适当锻炼干预等。(1)健康教育指导:首先,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健康教育,向患者传播与宣讲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诱因、具体症状及如何缓解与控制病情的详细方法。其次,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在体位变化、饮食不当、情绪变化这些诱导发病的因素上多加注意。随身携带治疗药物,如硝酸酯类药剂、速效救心丸等。最后,可以告诉患者进行适当锻炼,以此保证身体健康,减少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但要注意运动量,避免运动过量[1]。(2)心理辅导干预:在与患者交流时,护理人员应保持亲切友好、耐心的态度,以此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抑郁与恐惧的情绪。在患者出现紧张与恐惧情绪时,护理人员可告诉患者病情进展与有效控制方式,让患者缓解情绪。出现焦虑与抑郁情绪时,护理人员可通过与患者及家属交流,了解患者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再进行针对性护理,并嘱咐家属对患者多加关心。在患者出现恐惧与消极情绪时,护理人员也可以通过改变环境及病房设置,向患者传达疾病可治愈的信心等方式来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绪,也可以通过过硬的专业知识增加患者依从性,以此让患者保持积极情绪[2]。(3)用药指导:护理人员应遵照医嘱,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指导用药。如心绞痛发作时可口服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或辅以丹红注射液,以此缓解病情,并时刻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在患者心绞痛持续发作或疼痛难忍时,护理人员可告知医师,给予患者镇痛药物或肌肉注射镇痛剂。同时,在药物治疗期间,护理人员需监测患者心率等各项指标,并向患者解释出现异常的原因,使其放心[3]。(4)病情观测护理:护理人员可以通过监测患者心绞痛发生的次数、疼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与疼痛部位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对患者进行病情观测。在患者发生此类病情变化时,护理人员可与主治医师进行交流,并给予患者具体解决办法。如发作时,可以让患者服用硝酸甘油等药物对病情进行控制,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辅以心电图、心率、血压、血脂测量等措施,以此明确了解患者病情。同时,护理人员需做好记录与整理病情资料,以便后续护理与治疗[4]。(5)饮食指导干预: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对患者进行针对性饮食护理,如让患者食用清淡、多维生素、高营养的食物,避免食用多脂,多糖的食物,注意戒烟忌酒,忌辛辣。同时,护理人员还需嘱咐患者注意少食多餐,避免食之过饱,造成身体负担[5]。(6)适当锻炼干预:指导患者锻炼上下肢、腰腹、手指关节等部位,让患者进行简单放松训练,需嘱咐患者坚持每日适当训练,避免运动过量[6]。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护理指标以两组血压、血脂及护理满意度为主要内容。血压包括DBP(舒张压)与SBP(收缩压)。其中SBP与DBP越趋于稳定,则护理效果越好。血脂主要由TC(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表示。出院当天,向患者发放医院自制的调查问卷表,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调查,患者可在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三个选项内自行勾选。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比较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學处理
以SPSS 23.0对数据进行统计,护理满意度等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血压及血脂等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压情况对比
护理后两组血压情况均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血压情况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血脂情况对比
观察组的各项血脂指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而言,预见性护理比常规护理更具有应用价值。常规护理只是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进行日常干预,辅以日常护理,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病情缓解的效果不明显[7-8]。在这种情况下,预见性护理的应用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重要作用,具体优势为:(1)首先,预见性护理中,护理人员时刻对患者病情进行监测,有助于及时对病情做出判断[9]。其次,预见性护理对患者心理、饮食、用药等进行全面指导,既可以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心绞痛发作,也可以对患者情况进行全面掌握,有利于后续护理与治疗。最后,预见性护理不仅对患者发病时进行护理,也对患者日常进行护理,从全方位、多角度对患者进行护理。护理人员既可以指导患者通过日常行为缓解疾病,也可以更具体、清楚地了解患者情况,进行针对性护理[10]。(2)预见性护理通过多方位指导,可以减少患者因心理状态、饮食不当、运动过量等原因诱发心绞痛发病[11]。同时,也可以对患者病情变化加以观察。通过护理干预,有助于患者缓解病情,增加患者治疗与护理依从性[12]。本研究表明,观察组血压、血脂指标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预见性护理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使患者处于良好状态。因此,预见性护理适合应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护理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杨会荣.基于循证理论的预见性护理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22):41-43.
[2]陈美容.预见性护理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效果[J/OL].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41):24,28.
[3]杨妙珍,廖赵林,洪明花.预见性护理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28):55-56.
[4]李凝.预见性护理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7,24(6):73-74.
[5]蒋岳.预见性护理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4):198-199.
[6]李华,陈英等.不稳定型心绞痛应用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35):4471-4472.
[7]倪秀兰.预见性护理干预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43):216-217.
[8]刘中敏.预见性护理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38):260-261.
[9]殷丽颖.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的可行性研究[J/OL].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29):124,126.
[10]孙党红,戴莉,朱玲,等.预见性护理干预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疗,2015,34(28):173-175.
[11]张景花,刘风勤.预见性护理模式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7(3):367-368.
[12]张海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的效果探析[J].當代医药论丛,2015,13(8):30-31.
(收稿日期:2018-12-30) (本文编辑:李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