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四力”强化本领 妙笔书写海南故事
2019-08-19邢增雅
□ 邢增雅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在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席话,不仅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殷切希望,同时也为新闻工作者提高本领能力指明了努力方向。我们作为新时代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必须研读领会其中内涵,积极作为,守正创新,开拓进取,通过践行“四力”强化本领,妙笔书写海南故事。
一、练就“脚力”,走进基层,走向群众
新闻工作者贵在脚勤。脚上勤才会笔下壮。说到“脚力”,它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坚定政治立场与站位,在新时代的思想浪潮中,要“站得稳”;二是注重调查研究,勤于“迈开步子”,走进基层,走向群众,行得远、走得正。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增强“脚力”呢?笔者认为,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提升个人修养是关键,因为有了“主心骨”,脚下才有“定力”,才能站稳。而走进基层,走向群众,走深走远也是非常重要的。
“脚下有泥土,笔下见真情”。记得有人曾经说过,新闻工作者要接地气,新闻要察实情、动真情。只有常走基层,脚沾泥土,才能写出冒热气、接地气的新闻。想要走得更远,新闻工作者自然要有不怕苦累、不畏艰难的勇气和决心。倘若一位记者不深入基层,不深入生活,不扎根群众,只不过是“纸上谈兵”,又如何采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故事呢?
当然,如果想要创作出好的作品,熟悉跑口领域的方针政策,并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名记者,你必须让采访对象感觉到你的专业,才能让对方愿意花费时间与你深度交谈,从而发掘好的新闻素材,采写出优质的稿件。离基层越近,离真相也就越近,这样才能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在路上,心中才会有时代;在基层,心中才会有群众;在现场,心中才会有感动。
近年来,为了落实“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电视节目创作要求,弘扬社会正能量,展现人间大爱精神,海南广电精心策划打造了一批精品栏目。例如《海南岛纪事》《巡航祖宗海》《大爱海南》《光荣的追寻》等栏目,在拍摄的过程中,记者们正是不畏艰险,充分运用自身“脚力”,踏遍千山万水,走遍田野乡村,用镜头记录下了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故事,用笔创作出有人情味儿、有温度的作品。又如在201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而立之年”,为了让更多人直观、立体地了解海南建省30年来取得的成就,引导舆论,引发共鸣,凝聚人心,海南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全省19市县,推出“30 而立再出发”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型主题直播。海南广电派出40 多名全媒体记者,深入海南19 个市县,通过走访、蹲点、体验、深度调研,以一个市县一期主题直播的形式,报道海南各地30年来的发展变化,展现新时代海南人民的美好新生活,反映海南作为国际旅游岛开放、热情、包容迎接世界的新姿态。这次大型主题直播正是海南广电记者“脚力”的充分体现,当时笔者也参与其中,感受颇深、收获颇丰,并深刻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高素质的记者,就必须强化“基层”意识、“现场”意识,练就奔赴一线的“脚力”,在新闻发生的地方,记录民生百态,见证社会发展。
二、增强“眼力”,看准形势,把握大局
新闻工作者贵在眼尖。眼界决定格局,眼力决定新闻发现力。拥有好眼力,不仅能够发现好选题、好新闻,还能透过现象洞察本质,既见人之所见,亦见人之所未见。增强“眼力”,实际上是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判断、善于辨别。记者只有真正做到客观地看、全面地看、辩证地看,才能使新闻报道更有生命力,更具质感,才能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用真情故事感染人。
有人说,在增强眼力的过程中,善用“望远镜”,理解中央政策背景就会更加透彻;善用“显微镜”,把握基层实践就会更为稔熟。确实,唯有如此,才能不人云亦云,才能实现从素材到观点的升华。记者在实际的采访工作中必须独具慧眼、眼光独到,善于发现真善美,发现典型事例,才能在实践中发掘新意,通过独特的视角,制作出优秀作品。
“眼力”还在于用鲜活的细节打动人心。笔者在曾经获奖的一部专题作品《扛着煤气罐的古稀老人》中这样写到:“近60 斤的煤气罐,蔡松庭老人一抬、一拎、一放,动作娴熟。收回一个煤气罐,灌满,再送过去。一趟来回,蔡松庭只能挣到十几块钱。”通过细致观察,通过细节描写,这位扛煤气罐挣钱、捐助贫困学子圆大学梦的老人的形象瞬间显得高大,令人钦佩。这也说明记者需要有好眼力,才能做到细节之处见精神,细节之处打动人。
三、强化“脑力”,多想善思,勤学苦练
新闻工作者贵在脑活。要增强“脑力”,就是要善于思考,让脑子转动起来、灵活起来,提高思考能力和抓问题能力,日积月累才能练就真功夫。
记者要注重思考,提高思想高度。“脑力”作为“四力”的核心,并不是说简单地动动脑筋就可以了,而是要用记者的职业敏感,对事物观察思考并加判断,最后形成一部有质量的“作品”,而不是随便交出一篇“作业”。脑力是记者工作的基础,也是保证电视新闻报道思想性的关键因素。想要提升脑力,就必须不断提升自身思想高度,及时学习党和政府的最新方针政策,用党的科学观念武装大脑。
老一辈的新闻人常告诫我们,既要埋头赶路,也要抬头看天。“埋头赶路”,就要脚踏实地,将具体业务工作抓实、抓紧;“抬头看天”,就要善于总结思考,跳出庐山看庐山,时时在思辨中研究业务、改进报道。其实,电视台记者采访的内容多种多样,涉及范围也较为广泛。作为一名新闻人,笔者总会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各方面的知识。在新闻采访前,充分了解采访主题,收集相关资料,做足准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采访需求,从而提升采访质量。用脑用心用情,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有深度、有温度。
四、提升“笔力”,笔端有爱,妙笔生花
新闻工作者贵在笔精。增强“笔力”,就要做到勤动笔、勤动手,真正做到下笔有神、出笔不凡、妙笔生花,使新闻报道独具特色、独具韵味。“四力”最终还是要落到“笔力”,无论脚力奔波,还是眼力洞察,又或者是脑力思考,如果没有笔力表达,一切都只是空谈。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也许很多人会感慨一篇作品如何好,一位记者如何优秀,殊不知,每一位“笔杆子”都是经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历练而来的。对于年轻记者来说,想要从文笔生涩到运笔自如,其实没有捷径可走,只能是常写多练、坚持不懈。只有平时做足准备,一旦遇到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才能扛得起、做得好。
“文章极处无奇巧,人品极处只本然。”当然,笔头的真功夫不仅在于优美章句,更在于心中有情、笔下有爱。作品有灵气,才能够走进人的心里,被人记住。其实,记者不但要专业敬业,还需要拥有人文情怀。回想近些年笔者获得省级新闻奖的专题作品,无一不是体现人间大爱之作,这也足以说明,一篇好文章应当通俗易懂“沾泥土”、质朴清新“带露珠”、生动活泼“冒热气”。只有接“地气”,才能真正聚“人气”,作品才有“灵气”。写中国故事,写海南故事,一篇篇看起来或许只是普普通通的新闻报道,实际上也是旨在激励大家共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也是中国梦的一部分。
五、掌握“四力”,守正创新,探索发展
人们常说,新闻工作者是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四力”的提出,是新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延伸,鲜明地体现了以实践为核心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品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脚要站对立场,眼要看对方向,脑要琢磨思考,笔要写出好文。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提高政治素质为根本,以提升业务本领为关键,以锐意创新创造为紧要,以培养优良作风为基础,以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为落脚点,记录时代,讲好故事。
电视台是党和政府的发声平台,肩负着传播优秀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任。通过提高对电视记者的要求,加强“四力”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传媒人才队伍,是海南广电响应党和政府提升新闻舆论影响力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海南广电深入实施“海洋强国看三沙卫视、视听海南看广播电视、媒体融合看网络电视、美丽中国看旅游卫视”的“海视合美”战略,大力加强媒体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海南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赞誉与好评,这让海南广电人信心倍增,同时也对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在新形势下,海南广电人肩负的使命和担当一直不曾改变。海南广电人深知,只有坚定新闻立台的信念,肩负起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使命,才能切实提升新闻舆论工作者的“四力”。
时光荏苒,海南广电一代一代新闻工作者的忠诚依旧,大家对广电工作的饱满热情没有变,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没有变,对新闻事业的火热初心没有变。如今,在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海南广电正以改革创新为引领,深入推进“海视合美”战略新升级,努力打造适应建设海南全岛自由贸易区、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需要的新型主流媒体。这些年,通过不断实践,不断积累,笔者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想要写好新闻报道,想要写好海南故事,离不开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只有俯下身子,深入基层,贴近百姓,才能创作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优秀作品,为此,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需继续努力。踏上新征程、迈向新未来,每一位海南广电人都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责任在肩,使命重大,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