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云南民族村
2019-08-19唐红生
◎ 文/唐红生
西南边陲云南,是我国民族最多的省份。几次云南之行,都陶醉于风光旖旎的青山秀水间,尤其那村村寨寨,无不洋溢着浓浓的民族风情。元旦小长假,又想着去云南了。
行程的首站是云南民族村。冬日的昆明温暖如春,树木葱茏,民族村主大门古朴典雅、气势恢宏。门首镌刻“云南民族村”五个鎏金大字,流淌出不尽的风土人情。走进昆明故城,明清风格的房屋错落有致,稀疏的银杏叶黄灿灿的,点缀在粉墙黛瓦间。红红的灯笼摇曳在屋檐下,各式老字号商店,摆满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服饰、乐器、土特产。漫步在青石板街道,仿佛听见渐行渐近的马蹄声,哒哒声中尽是茶马古道上的故事。
村口,一头大象披红挂彩,洋溢着新年吉祥喜气。此刻,它摆出各种姿势,笨拙的体态却有着轻盈的动作,正欢迎八方游客的到来。游人或依或骑,纷纷与之合影。
小径蜿蜒,两旁绿草如茵,棕榈树亭亭玉立。一幢幢别致的房屋如蘑菇状,那是哈尼族山居。展示的是草帽、蓑衣、锄头等一件件农具,透出的是哈尼人勤劳与聪慧。深沉柔美的巴乌声飘来,循声而去,姑娘小伙正在表演。白云下的层层梯田是“哈尼山魂”, 一只白鸭悠闲走在田埂上,烟火气息扑面而来。男人挑秧,女人插秧,不多时绿色铺满水田。一段辛勤的劳作后,男女开始对唱。声声三弦弹出了小伙儿对姑娘的爱慕,而姑娘们的歌声却故作嗔怪。双方你来我往,唱出了情投意合,唱出了丰收喜悦,唱出了甜美生活,唱得游人齐声喝彩,唱得鸭子也嘎嘎嘎地夸奖起来。
路边一座玲珑红亭,廊柱上悬挂着一副对联:“客至心常热,人走茶不凉”,好客之情跃然亭上。院内一把巨大的茶壶造型欲向茶杯倒茶,似有一股沁人心脾的普洱茶香,在空气中弥漫。
芭蕉绿叶张张舒展,竹林细叶片片滴翠。傣族人喜欢依水而居,一幢幢干栏式傣家竹楼三面临水。竹楼前,青年男女踏着锣鼓的节奏,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女子穿着筒裙,凸显了细细的腰肢和曼妙的身材,舞姿尤为动人。筒裙上的花纹像金孔雀片片羽毛,又像凤尾竹丝丝竹叶,舞动着浓郁的傣家情调。随着葫芦丝吹响,那柔美婉转的音乐似丝绸般抖动,飘逸轻柔。我仿佛看到月光洒在凤尾竹上,浮现出“轻柔啊美丽像绿色的雾哟”的唯美意境。
湖水清澈,倒映着树叶渐渐染红的水杉,也倒映着风姿绰约的西山。这里紧邻滇池,成群结队的红嘴鸥从西伯利亚飞来越冬,时不时见到它们的身影。许是这些小精灵们也迷恋民族村,静静地立在那里,似乎看得入迷,听得入神。
傈僳族人向来能歌善舞。男青年弹着琵琶,女青年拿着竹竿,正载歌载舞。那热烈奔放、泼辣粗犷的激情,感染了每个人,禁不住打起节拍跟着晃动起来。一曲终了,高潮又起。两位异性游客参与喝“同心酒”节目。主人拿出自酿的水酒,两人同端一碗酒,相互搂着脖子,脸贴脸,仰面共饮这碗饱含深情厚谊的美酒。酒从嘴边流淌到衣服上,而他们全然不顾。喝完后,开怀大笑,众人也笑声不绝。
泸沽湖畔是“摩梭之家”。望着风格古朴的木楞房,勾起了我的记忆。十多年前,从丽江翻山越岭七八个小时,来到了碧波荡漾的泸沽湖畔。轻摇“猪槽船”,行进在纯净的湖水中,追寻神秘的母系家庭生活。短短的行程,忘不了那一碗香喷喷的老母鸡汤,忘不了那幽蓝夜空下闪烁的星星,忘不了《泸沽湖情歌》那句情深意长的“玛达咪”。
领略白族村中“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匠心独具的风格,丝毫不逊于江南园林与北国大宅;仰望彝族村中太阳历柱,惊叹彝人悠久的文明;走过怪石嶙峋中基诺族茅草楼,仿佛走进了山峦起伏的基诺山区,听到震天动地的击鼓声……
徜徉在民族村,犹如沉浸在民族的海洋。站在团结广场上,沐浴冬日的暖阳,回味风格各异的民居、五彩缤纷的服饰、妙趣横生的礼仪、优美古老的歌舞,我感受到了边疆各民族亲如一家人,感受到了祖国各民族的团结和谐,感受到了各族人民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