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野生山斑鸠绦虫病的救护
2019-08-19况绍祥缪泸君舒惠理黄秒根汪志如
况绍祥 缪泸君 刘 鹏 舒惠理 黄秒根 汪志如
(江西省林业科学院,南昌,330032)
绦虫(tapeworm)属于扁形动物门的绦虫纲(Cestoda),物种数目繁多,有4 000余种,呈世界性分布,是野生鸟类(Aves)重要绦虫病的病原[1]。我国已经报道190多种绦虫,寄生于野生鸟类体内的有177种[2],寄生于山斑鸠(Streptopeliaorientalis)体内的有4种,分别是东方无孔绦虫(Aporinaorientalis)[3]、细齿吉列绦虫(Killigrewiadelafondi)[4]、莺歌瑞列绦虫(Raillietinabulbularum)[5]和脱夸瑞列绦虫(Raillietinatorquata)[6]。关于绦虫感染山斑鸠的病例虽有报道,但还未见有效的救治方法。随着人类与野生鸟类接触的距离越来越近,野生鸟类的疾病报道也随之增多,尤其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因此,预防和治疗野生鸟类疾病显得十分重要。本文针对江西省绦虫感染山斑鸠,从接收情况、剖检诊断、药物救治以及康复护理等4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了解江西省山斑鸠绦虫感染状况,同时积累有关山斑鸠绦虫病救护资料,为我国野生鸟类绦虫病的救治提供科学依据。
1 接收与诊断
1.1 接收情况
2017年8月13日,江西省野生动植物救护繁育中心救护接收某县森林公安局执法罚没而来的197只成年野生山斑鸠,其中死体10只、外观正常95只、体弱92只。体弱个体临床表现精神萎靡,食欲减退,饮欲增加,闭目缩颈,羽毛逆立,身体瘦弱,有的排血色黏液粪便;严重的表现神经症状,两翅下垂,头颈扭曲,最后昏迷痉挛死亡。
1.2 剖检诊断
山斑鸠绦虫病的诊断采用尸体剖检法。对10只山斑鸠死体进行剖检发现,肝脏肿大呈土黄色;脾脏肿大;小肠黏膜有出血和坏死,直肠肠管内有血便。在小肠肠管内发现大量肉眼可见的乳白色似面条样、扁平呈带状的虫体。虫体聚集在一起,引起肠管堵塞,甚至肠破裂,如图1A所示。在肠道内总共观察到13条虫体,长80—120 mm,宽1—4 mm,虫体由几个到几十个节片构成,末端的孕卵节片易脱落,如图1B所示。其他内脏器官未见明显变化。综合动物接收情况和病理剖检结果,初步诊断为山斑鸠绦虫病。
图1 山斑鸠绦虫病病理剖检结果Fig.1 Rescue of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of Oriental turtle dove tapeworm disease
2 救治与结果
由于绦虫的生活史中必须要有特定的中间宿主参与,因此,预防和控制山斑鸠绦虫病的关键是消灭中间宿主,从而中断绦虫的生活史。
2.1 药物救治
治疗山斑鸠绦虫病可选用广谱抗绦虫药物,吡喹酮或丙硫苯咪唑按10—15 mg/kg混料1次投服;氯硝柳胺50—60 mg/kg体重混料1次投服。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K,以保护肠黏膜;加入适量的泰乐菌素等防止细菌继发感染。
2.2 预防措施
山斑鸠采用笼养的饲养方式,可以避开中间宿主,作为有效的预防措施。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笼舍的环境卫生,及时清除粪便,通过生物热杀灭虫体和虫卵;一旦发现有山斑鸠发病,立即隔离观察治疗,定期对笼舍和器具进行消毒。同时对健康的山斑鸠用5 mg/kg丙硫苯咪唑进行预防性驱虫,拌料1次投服。
2.3 康复护理
将山斑鸠饲养在隔离舍,内外笼舍均为水泥地面,并用竹子搭设栖架。外舍用尼龙网围住,内舍用砖堆砌,石棉瓦盖顶,供山斑鸠遮阳避雨;在内舍设两扇窗户,利于通风换气。按0.02 kg/只投喂干净的裨籽、绿豆和米粒,少食多餐,每天饲喂4—5次。在饲料中添加少量砂,有助肠道消化。用复合多维饮水,早晚各1次。减少人为干扰,避免产生应激反应。
2.4 救护结果
对92只体弱的山斑鸠进行救治,结果死亡45只,治愈47只,救治成活率51.09%。外观正常和救治成功的山斑鸠总计142只放飞大自然,此次山斑鸠救护放飞率达到75.93%。
3 讨论
3.1 绦虫对山斑鸠的致病作用
鸟类绦虫病是由绦虫寄生在鸟类肠道引起的一类寄生虫病。绦虫感染山斑鸠的生活史比较复杂,中间宿主为各种生活在谷物和地里的鳞翅目(Lepidoptera)幼虫、甲虫。绦虫虫卵被中间宿主吞食后,钻入中间宿主肠壁,随血流到达组织内发育成中绦期幼虫[7]。山斑鸠吞食幼虫后,在山斑鸠肠道内发育为成虫。这与袁华[8]报道鸽感染绦虫病的感染途径一致,说明山斑鸠对绦虫易感。绦虫幼虫在50日龄开始形成,180 d发育为成虫。绦虫成虫对山斑鸠肠道产生的破坏和影响力是非常强的,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成虫可以掠夺山斑鸠体内的营养成分,使其身体消瘦,营养不良,行动呆滞。第二,绦虫的头节、小钩及微绒毛对山斑鸠的肠壁产生机械刺激,引起肠梗阻;这可能是山斑鸠消化道代谢功能紊乱,排出血色粪便的原因[9]。第三,虫体释放出的毒素被山斑鸠吸收后可产生不同程度的中毒现象,临床表现神经症状和神经性痉挛,甚至死亡。这与Literák 等[10]和李大心等[11]报道绦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相一致。因此,掌握山斑鸠绦虫的生活史和致病作用,有助于预防和控制山斑鸠绦虫病。
3.2 绦虫的种类鉴定
山斑鸠排出的粪便中检出白色、能伸缩活动的米粒大小的孕卵节片和虫卵,即可诊断为山斑鸠绦虫病[7]。绦虫种类繁多,虫种鉴定缺乏系统的方法,因此,要确定到种,需结合虫体形态学、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在虫体形态学方面,绦虫的头节对种类的鉴定是极为重要的,通过对比虫体的大小、头节形状和孕卵节片等的差异均可对绦虫种类进行初步鉴定[12]。在分子生物学方面,Taha 等[13]采用RAPD-PCR方法成功鉴定出3种不同的绦虫。由于绦虫收集难度大、样本不易保存和形态学分类有争议[14],本次没有对绦虫鉴定到种。目前山斑鸠感染绦虫种类如表1所示。从外观形态观察结果推测,本次救护发现的绦虫虫体长度(80—120 mm)与脱夸瑞列绦虫(70—230 mm)相符,与东方无孔绦虫(46—77 mm)不符,因此,对于确定本次山斑鸠绦虫病的绦虫种类有待进一步研究。
表1 山斑鸠感染绦虫的种类情况Tab.1 Species of tapeworm infected Streptopelia orientalis
3.3 山斑鸠救护结果
救护过程中捕捉山斑鸠应轻捉轻放,避免飞羽和尾羽脱落或折损造成二次伤害,影响野外放飞时间。山斑鸠在隔离期如未发现异常,在进行预防性驱虫后及时放飞野外;经治疗康复的山斑鸠,在放飞前采集粪便进行寄生虫检测,未发现虫卵或孕卵节片为健康者才可放飞。本次山斑鸠救护放飞率(75.93%)较高,是由于救护接收外观正常数量(95只)较多,说明在救护外观正常的野生动物时,及时放飞野外是最佳的救护方法。山斑鸠救治成活率(51.09%)比王福云等[15]低,是由于本次救护接收山斑鸠数量多且密度大,长途运输使山斑鸠受到饥饿胁迫和应激剧烈,造成机体生理机能紊乱,接收时濒临死亡个体数量较多[16]。建议加强野生鸟类疾病救护技术交流培训,搭建全省野生鸟类的救护网络体系,提高整体救护技术水平。建立一次性救护接收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过多的救护方案,对接收的所有野生动物按外观状态进行初步分类,然后采取相应的救护措施。把适合放归的个体及时放归野外,对死亡个体进行病理剖检,查找死亡原因,隔离观察救治已发病或者不适合放归的野生动物。
3.4 山斑鸠救护原因
山斑鸠是鸠鸽科(Columbidae)斑鸠属的鸟类,主要采食各种植物的果实、种子、草籽及农作物,有时也吃鳞翅目幼虫、甲虫等[17]。山斑鸠感染绦虫病与其食性有一定关联,可能是在野外吞食携带病原菌的食物感染发病[10]。由于山斑鸠肉质细嫩,营养丰富,观赏价值高,本次救护接收执法罚没而来的山斑鸠数量众多(197只),这与近年非法捕获、贩卖和食用山斑鸠的现象增多有一定关联。建议各地林业执法部门加大巡视力度,充分发挥监管作用,广泛普及野生动物保护知识,提高公众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山斑鸠具有生育期短,饲养成本低,经济效益高,市场需求量大等特点,导致许多养殖户非法收购和饲养野生山斑鸠。鸟类来源不明,饲养管理落后,南方多雨潮湿,绦虫中间宿主增多,都是导致山斑鸠绦虫病暴发和传播的因素。因此,严厉打击非法饲养山斑鸠的养殖场,完善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审批手续,对于预防和控制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山斑鸠绦虫病是否会感染人类,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