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治疗手外伤组织缺损

2019-08-19王永春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供区手部皮瓣

王永春

根据手部的解剖学特点,通常在受伤后处理方式区别较大,手术操作较机体其他部位困难,合适的手术方式会直接影响到术后功能恢复[1]。手术后对固定具有较高要求,需要确保患者能够早期活动以及功能锻炼。合适的修复方式能够保留最大的手指长度,使得手部的功能与外形最大程度得到恢复。对手外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需要按照个体化原则选择不同的修复方式[2]。穿支皮瓣大多对供区创伤小,移植较方便,且手术位置外观较好,是近年来显微外科的新发展。本研究选择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12月治疗的手外伤组织缺损患者70例,采用两种皮瓣修复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1)需要进行组织缺损修复治疗;(2)未有其他部位出现组织缺损;(3)肢体功能均正常。(4)病情稳定,意识较为清楚;(5)知晓本文研究并愿意参加。排除标准:(1)存在凝血功能障碍;(2)精神疾病及恶性肿瘤;(3)对手术药物存在过敏;(4)存在其他创伤感染。其中对照组男17例,女18例;年龄23~68岁,平均(37±5)岁。受伤原因为绞伤13例,刀切14例,其他8例。软组织缺损面积115~140 cm2,平均(125±5)cm2。研究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23~66岁,平均(36±5)岁。受伤原因为绞伤12例,刀切15例,其他8例。软组织缺损面积111~140 cm2,平均(124±5)cm2。两组基本资料无差异(P>0.05),组间均衡性较好,可比对。

1.2 治疗方法 局麻或臂丛麻醉。对创面进行清洗、消毒,彻底清除坏死组织,严格止血。生理盐水持续冲洗。

对照组实施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观察皮肤缺损情况,选择合适的胸腹部皮瓣,在深筋膜的浅层掀起皮瓣,将皮下组织进行修剪,并保留部分蒂部皮下组织。根据软组织缺损部位程度,在腹部对皮瓣切取位置确定,与创伤面积相比,皮瓣面积需要扩大10%。修复时需要保证皮瓣组织面向上,坡形修剪皮瓣边缘与远端。术后固定患肢加压包扎,敷料3 d更换1次。2周后拆线。3~4周断蒂,指导患者采取合适的肢体功能锻炼。

研究组实施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术前对股前外侧支血管位置进行测定与标记,根据创面缺损情况设计供区皮瓣。跟受区相比,供区皮瓣所有径线需要超过3~5 mm。切取皮瓣时包括软组织与皮瓣,并在深筋膜下游离。切开皮瓣前内侧直到阔筋膜表面,将皮瓣游离掀起。同时对皮瓣穿支准确定位,皮瓣供区血管可选取1~2支粗大穿支,并将皮瓣切取的范围及时确定。切开皮瓣外侧,除了血管蒂外将皮瓣均游离,并对皮瓣远端血运及时检查。将深层脂肪组织、周边筋膜剪除,并修薄皮瓣。等皮瓣血运良好,将其移到受区,与对应的神经、动脉吻合。术后均常规制动、止痛治疗,对皮瓣血液循环情况及时进行观察。

1.3 观察指标 (1)疗效判定采用文献标准[3]。优:手部外形与功能恢复良好,皮瓣能够良好地适应周围皮肤;皮瓣全部成活,无明显炎症反应(皮瓣拆线后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沉正常)。良:手部外形与功能及时好转,但皮瓣明显与周围皮肤存在小差异,皮瓣部分炎性反应(拆线后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沉偏高),换药处理后一期能愈合。差:手部外形与功能及时好转,但皮瓣明显与周围皮肤存在小差异,皮瓣部分坏死(拆线后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沉偏高)。无效:治疗后手部基本功能与外形无明显改变,皮瓣全部坏死。总有效率=(优+良)/例数×100%。(2)手术前与出院前2天,于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C 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炎症因子[4]。(3)组织生长评分选择视诊的方式进行,得分越高恢复状态越好,其中0分表示皮肤结构受到严重破坏,表皮与真皮连接不足25%;1分表示皮肤结构轻微破坏,表皮与真皮连接25%~75%;2分表现皮肤结构完整,表皮与真皮连接正常[5]。(4)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其中VAS无痛为0分,剧痛为10分,分值越低患者疼痛好转[6]。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选择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其中计量数据选择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选择χ2检验,其中P<0.05代表数据存在差异。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研究组总有效率91%,高于对照组的77%。研究组感染率14%,低于对照组的26%(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n(%)]

2.2 创面情况 研究组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等均优于对照组(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疗效相关指标比较

2.3 微炎症状态 治疗前两组微炎症状态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微炎症状态比较

2.4 组织生长及疼痛评分 手术前两组疼痛明显且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后研究组疼痛评分与组织生长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组织生长评分与疼痛情况比较

3 讨论

手作为机体的重要器官,相关结构也较为精细。手部组织出现缺损,需要及时进行修复手术,确保手部功能最大限度的保留,并恢复外形与基本功能。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手部出现残疾[7]。治疗需要选择较为简单科学的方式,在术后使其处于较为美观,手指能够恢复较为正常状态,不影响其日常生活[8]。皮瓣是用于修复深部组织外露的软组织缺损,会累及血管与神经骨关节。当前临床主要治疗方法为皮瓣修复,但皮瓣类型较多,具有不同优点,能够有效治疗组织缺损,效果良好。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主要使用于组织缺损,创面愈合良好,但供区有限,治疗周期长,需二次手术断蒂,手术注意事项较多[9]。

目前临床治疗手外伤软组织缺损,一般采用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术。修复期间需要依据手部缺损大小与皮质、结构,并及时观察神经分布,就使得穿支皮瓣修复移植成为临床的最佳治疗方案[10]。穿支皮瓣修复近年来已经逐渐发展为整形修复,具有血管蒂长、解剖结构清晰、切取面积大等优点[11]。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临床应用广泛,对于单纯皮肤和皮下组织缺损,可以制备超薄皮瓣,对于肌肉、血管、神经甚至骨组织外露,可以带阔筋膜,甚至一定的肌肉组织;可保留一定肌肉组织,供区不会受到影响,可保护供区的神经,防止患者血管造成损伤,提高了皮瓣的成活率。手术时需要选择合适的皮瓣,根据受伤位置及大小进行选择。其中软组织轻微缺损者,可选择就近的前臂为供区,采集周围皮瓣进行修复,疗效较高[12]。腹部带蒂修复手术操作简便,选择皮瓣上较为方便,损伤也就随之减少,皮瓣整体供血效果较好,后期并发症较低。但其缺点明显,腹部皮瓣的延展性较差,存在色素沉着的不足,修复的皮瓣并无感觉,外观不足,患者主观感受不断下降,增加整形几率较大[13]。股前皮瓣定位更加方便,分型明确,能够充分保障皮瓣血供,皮瓣的切取面积也不断增大。供区的部位相对隐蔽,对美观影响较小,感觉功能也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一般需要2周才可拆线,需要与患者手部动静脉吻合,临床技术要求较高[14]。相反,腹部一般进行做带蒂皮瓣,需二次手术断蒂,治疗时间在6周。但临床技术要求较低,需要将手固定在腹部4周,对患者的肘关节与肩关节存在一定的影响,换药存在一定的不便,甚至会导致皮瓣断蒂时部分裂开,增加局部感染几率。且股前外侧皮瓣与手部适应性较好,颜色相差不大,皮下脂肪较少,外形更加美观,优势更多。

本研究采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治疗手部组织出现缺损,结果显示,手术前两组疼痛明显且无明显差异,微炎症状态均无显著变化。手术后研究组疼痛评分与组织生长评分优于对照组,微炎症状态优于对照组;研究组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感染等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总有效率9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研究组感染率14%,低于对照组的26%。显示对手外伤组织缺损实施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手部外形与功能恢复良好,组织也得到良好的恢复,疼痛明显好转,炎症消失快。

猜你喜欢

供区手部皮瓣
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皮瓣选择
三种皮瓣移植修复足跟区损伤或足跟部肿瘤切除术后皮肤缺损的疗效对比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尺动脉腕上皮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封闭负压吸引技术联合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髂腹股沟接力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
游离前臂皮瓣术区闭合方法的研究进展
下腹部浅动脉穿支皮瓣与前臂皮瓣供区远期功能恢复的比较
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术后供区并发症及功能评价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