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肾透明细胞癌十二指肠侵犯病例1例追踪报告

2019-08-19杨继志崔莉红李忠廉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肿物胃镜腹部

曲 娟,杨继志,崔莉红,陈 明,李忠廉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6岁,主因“间断上腹痛1月余”于2015年2月24日10点44分首次于我院住院。患者于入院前1月余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呈针刺样疼痛,每次发作10~20 min,可自行缓解,睡眠中未见疼痛发作,发作时不伴反酸、烧心、恶心、呕吐,不伴腹胀、腹泻,不伴头晕、头痛,不伴胸闷、乏力,不伴发热、咳嗽、咳痰,期间患者排黑便2次,服用PPI类药物、黏膜保护剂后便潜血(-)。既往“十二指肠溃疡”病史10余年;“高血压”病史2年余,收缩压最高达150 mmHg;1年前因右肾透明细胞癌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否认其他病史及药物食物过敏史。入院前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糜烂。入院后13C呼气试验示:HP阴性。腹部B超未见明显异常。全腹部CT平扫示:(1)不均匀脂肪肝;(2)右肾已切除;(3)十二指肠球不规则;(4)前列腺钙化灶;(5)肠郁张。胸腹部平片:(1)心、肺、膈未见明显异常;(2)肠郁张。胃排空呼气检测结果回报示:胃固体排空延迟。肿瘤标志物未见异常。胃镜显示:慢性胃炎,十二指肠降部始段见一球状隆起,表面光滑,色泽正常,其下段见分叶状组织糜烂水肿充血灶,质地脆易出血(建议超声内镜)(图1)。取检病理回报:(球后隆起)检材示炎性肉芽组织,免疫组化染色:HP(-)。遂行超声内镜示:十二指肠壶腹部占位?(图2)。患者放弃进一步检查,签字出院。

出院后于2015年6月16日于外院再次行胃镜示:十二指肠肿物性质待定,取胃镜病理示:(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检材见坏死组织及肉芽组织,未见完整黏膜,考虑为溃疡性病变,请临床结合其他检查除外黏膜下层病变。2015年6月24日行PET-CT示:(1)右肾癌术后改变;(2)十二指肠降段不规则增厚,代谢异常增高,考虑恶性病变可能性大;(3)胰尾部低密度结节,代谢未见异常增高,结合病史,低代谢转移性病变不除外;(4)体部显像其余部位未见恶性肿瘤征象。至此影像学检查考虑十二指肠恶性病变可能性大,但胃镜取检病理不支持。

2015年7月7日10点17分主因“黑便1天”再次入院。入院后给予抑酸、止血、输血、补液等治疗,患者大便转黄后又出现黑便,伴血HGB明显下降,考虑药物止血效果不理想,于2015年7月22日首次行介入治疗。DSA显示十二指肠降段可见多发肿瘤血管及团块状肿瘤染色,直径大小约5.3 cm,并可见多发斑片对比剂滞留,余外血管DSA未见异常。栓塞后DSA显示肿瘤血管及染色消失。栓塞后复查腹部B超示:右上腹可见大小约1.54 cm×1.22 cm低回声团,考虑十二指肠实性占位。请胃肠外科会诊,建议手术治疗,患者及家属拒绝。4月后患者再次消化道出血入院,复查肿瘤标志物仍未见异常,腹部彩超示:右上腹实性囊肿,性质待查(考虑来自十二指肠),大小再次增至约5.35 cm×3.65 cm;给予抑酸、止血、补液等对症治疗,患者病情好转出院。此时十二指肠恶性占位越发明显,栓塞后因血供中断,肿瘤体积可缩小,当血供再次充盈,肿物再次增大后,患者再次消化道出血。

至2016年2月3日9点46分患者主因“黑便1次”再次入院。转天因呕吐咖啡色物2000 mL,伴休克状态,再次行DSA+栓塞治疗。DSA术时诊断:十二指肠占位伴出血。术后10天患者再次消化道大出血,行全腹增强CT提示:(1)十二指肠降段团块,考虑为肿瘤,伴邻近胰头及胆总管下端受累;(2)肝内外部分胆管扩张;(3)淤胆;(4)右肾切除术后;(5)前列腺钙化;(6)肠郁张。随后又行DSA+栓塞治疗。期间血红蛋白降至58 g/L。2次介入术后患者仍间断排暗红色及黑色大便。2016年2月24日7点52分转入外科,2016年2月29日行剖腹探查,术中发现十二指肠降段巨大肿物,累及相邻胰腺头部及胆总管下端,周围组织未触及肿大淋巴结,未发现其他明显肿瘤。决定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大病理示:(胰十二指肠、胆囊标本)。切除胃,大弯长6 cm,小弯长3 cm,浆膜光滑;切除十二指肠,长约16 cm,剖开后,切面于降部见一肿物,呈灰白色,大小约6 cm×4 cm,镜下检查:十二指肠透明细胞癌,考虑为转移性,侵及肠壁全层及相邻胰腺。镜下检查:胃、十二指肠、胆总管及胰腺切端未见癌;胰腺周围淋巴结(0/12)未见癌转移;胃窦黏膜呈轻-中度萎缩性胃炎;慢性胆囊炎。IHC:CK部分阳性、CK8/18-、CD34 血管阳性、CK19-、CgA-、Syn-、CD10+、S-100-、PR-、Vim+、HMB45-( 图 3)。至此肾透明细胞癌十二指肠侵犯伴胰腺受侵诊断明确。术后患者一度病情平稳。

图1 胃十二指肠镜所见

图2 胃十二指肠超声内镜所见,进镜至十二指肠降段可见有隆起肿物,触之易出血,超声内镜扫描可见一低回声团块,大小2.54 cm×1.78 cm,肿物侵及十二指肠浆膜层,边界欠清楚,多普勒扫描可见其内血流丰富

图3 病理所见

术后1年又4个月患者因“黑便1天”再次入院,腹部B超:腹壁切口左旁小肠肠壁局部增厚,性质待查,肝内胆管积气,腹膜后实性团块,与胰体尾部相连,胰尾与脾交界部实性肿物,性质待查,胰管轻度扩张。腹部增强CT:(1)考虑肝内多发血管瘤;(2)肝右叶囊肿;(3)符合“胰十二指肠术后”改变,肝门区胆管及肝内胆管轻度扩张、积气;(4)肝门部胆管壁增厚,恶性病变不除外;(5)胰腺体尾部占位性病变,恶性病变可能性大;(6)中上腹肠管走行区线样致密影,吻合口壁增厚,肿瘤复发不除外;(7)胆囊切除术后;(8)右肾切除术后;(9)左肾小囊肿;(10)腹腔内及腹膜后多发结节、团块;(11)右心膈角区、肠系膜间及腹膜后多发增大淋巴结建议PET-CT详查;(12)肠郁张;(13)盆腔积液;(14)阑尾粪石;(15)前列腺增大伴钙化灶;(16)动脉硬化;(17)右侧肾动脉纤细,中远段未见明确显示。考虑十二指肠透明细胞癌术后腹腔广泛转移。后患者反复消化道出血,几乎每月均有发作,并多次行DSA+栓塞治疗。最终于2018年10月22日医治无效死亡。

2 讨论

肾细胞癌为泌尿生殖系统第二位恶性肿瘤,其中以透明细胞癌最多见。本病可向邻近的肾包膜、脂肪组织、淋巴结、肾静脉、下腔静脉和同侧肾上腺侵袭,亦可发生远处脏器转移,约1/4病例就医时即已发生转移。常见转移部位有肺、纵隔、骨、肝、肾上腺、皮肤、中枢神经系统等。亦有转移至硬腭、眼脉络膜、腮腺、甲状腺、心脏、膀胱、胆囊及卵巢等罕见部位的病例报道。而肾癌发生十二指肠侵犯或转移更为少见[1],国内自2004年首例报道至今寥寥无几[2-4]。

十二指肠转移性透明细胞癌应与十二指肠原发性恶性肿瘤相鉴别。十二指肠原发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低,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0.3%,占小肠恶性肿瘤的33%~48%,主要病理学类型为腺癌[5],少数为类癌、胃肠间质瘤、恶性淋巴瘤、肉瘤。其中:(1)原发性腺癌。大体观察病变通常较局限,大部分位于十二指肠乳头处,呈隆起型或息肉样,中心区域可见溃疡,周围腺体常有腺瘤成分,与癌组织常有移行。如果大体观察黏膜表面未见明显肿物或溃疡,癌组织主要位于肠壁外层或存在多个中心时,要考虑转移性肿瘤的可能。(2)胃肠间质瘤。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直径大小不一,肉眼观轮廓清晰,多呈球形或半球形黏膜下隆起的红色或白色肿块,多为单发结节,部分为多发结节[6]。瘤细胞呈梭形、上皮样或两者混合存在。(3)类癌。典型的胃肠道类癌常为细小的黄色或灰白色黏膜下结节样肿块,单发或多发,黏膜表面多完整,其形态不一,有结节状、息肉样或环状等表现。少数癌瘤表面可形成溃疡,外观酷似腺癌,常侵入肌层和浆膜层,类癌细胞在显微镜下呈正方形、柱状、多边形或圆形。细胞核均匀一致,很少有核分裂象,细胞质内含有嗜酸颗粒。(4)大细胞淋巴瘤。 瘤细胞小而弥漫,浸润破坏周围腺体,表达淋巴瘤等相关免疫标记。(5)十二指肠平滑肌肉瘤。多为单发,偶为多发。肉眼观察瘤体为结节状,周界清楚,无纤维包膜切面呈灰白色,质地细软肿瘤出血时可形成囊形变,囊腔常有窦道与肠腔相通[7]。镜检可见肿瘤由分化不良的平滑肌细胞组成,瘤细胞呈菱形或不规则形。瘤细胞核大而深染,呈异型性和多形性。半数以上见瘤周侵犯。

十二指肠转移性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困难,易漏诊。本病例以反复消化道出血住院,经两次胃镜检查未发现病理改变,直到术后病理才最终明确诊断。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经验教训:(1)要重视病史全面收集 ,对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当B超及CT检查提示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结合既往肾癌切除术病史,首先要考虑转移癌的可能;(2)充分应用现代诊疗手段早期判断,胃镜取病理是最直接的诊断手段,但不要以一次活检病理作为永久的诊断依据。

猜你喜欢

肿物胃镜腹部
横切面与纵切面联合定位法在乳腺肿物微创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腹部胀气的饮食因素
双侧腮腺多发不同肿物1例
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带你了解卵巢肿物
激惹型脂溢性角化病的高频超声及剪切波弹性成像表现
做胃镜 普通、无痛如何选
电子胃镜引导下放置螺旋形鼻肠管
祝您健康处方(6) 上腹部饱胀、隐痛、嗳气
我也做了胃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