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灌注成像在脾脏疾病诊断中的意义与价值

2019-08-18陈健群周秀梅王甄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19期
关键词:诊断效果

陈健群 周秀梅 王甄

【摘要】 目的 探究CT灌注成像在脾脏疾病诊断中的意义与价值。方法 选取73例脾脏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 另选取同期36例非脾脏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 将观察组患者分为A组(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大患者35例)、B组(脾脏结节或肿块患者38例);再将B组患者分為B1组(脾脏淋巴瘤患者17例)、B2组(白血病脾浸润患者11例)、B3组(脾脏转移瘤患者10例)。比较A组与对照组的灌注量参数, 对B组各亚组患者分别应用CT平扫及灌注成像进行诊断, 比较两种诊断方式对不同脾脏肿瘤检出率。结果 A组患者门脉灌注量和脾脏灌注量分别为(63.22±6.13)、(1.52±0.13)ml/(min·ml),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3±0.15)、(0.91±0.09)ml/(min·m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1、B2、B3组CT灌注成像对不同脾脏肿瘤检出率分别为76.47%、72.73%、80.00%, 均明显高于CT平扫的41.18%、27.27%、30.0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CT灌注成像技术能够了解患者器官、组织的血供情况, 且创伤小, 能评价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对脾脏疾病诊断价值较高, 值得广泛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 CT灌注成像;脾脏疾病;诊断;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9.023

CT灌注成像与临床常用的动态扫描稍有不同, 其通过影像手段对活体灌注过程进行定量或半定量分析, 建立动脉、组织、静脉的时间密度曲线, 以掌握病灶组织血流动力学及功能变化, 帮助临床做出诊断[1]。脾脏疾病泛指脾脏本身病变以及与脾脏有关的疾病, 常见类型包括脾肿大及脾破裂, 脾脏疾病的患者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血液异常。为进一步探究脾脏疾病诊断效果, 本研究对CT灌注成像在脾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 旨在为脾脏疾病患者寻找更为有效的临床诊断模式, 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73例脾脏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 另选取同期36例非脾脏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 将观察组患者分为A组(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大患者35例)、B组(脾脏结节或肿块患者38例);再将B组患者分为B1组(脾脏淋巴瘤患者17例)、B2组(白血病脾浸润患者11例)、B3组(脾脏转移瘤患者10例)。A组患者中, 男17例, 女18例;年龄23~62岁, 平均年龄(44.27±5.93)岁;B1组患者中, 男8例, 女9例;年龄24~61岁, 平均年龄(44.31±5.58)岁;B2组患者中, 男5例, 女6例;年龄23~61岁, 平均年龄(44.28±5.60)岁;B3组患者中, 男4例, 女6例;年龄23~61岁, 平均年龄(44.33±5.62)岁。对照组患者中, 男19例, 女17例;年龄24~63岁, 平均年龄(44.25±6.66)岁;其中胰腺疾病24例, 肾脏疾病12例, 均为非脾脏疾病患者。A组与对照组及B组各亚组之间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2. 1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被确诊;②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同意并自愿加入本次研究中, 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③本研究已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 2. 2 排除标准 ①含碘对比剂过敏者;②严重心、肝、肾功能异常者;③不愿加入本次研究者。

1. 3 方法

1. 3. 1 检查设备 本次研究设备选择SIEMENS公司生产的64排螺旋CT仪。

1. 3. 2 检测方法 嘱患者取仰卧位, 腹部留置腹带, 待患者平静呼吸时, 选择门静脉、肝动脉、脾静脉、脾动脉共同所在的平面行常规CT扫描, 再行CT灌注扫描。灌注扫描120 kV、60 mA或80 mA, 矩阵512×512, 层厚5 mm×4层, 扫描架无倾斜, 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碘佛醇注射液(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67895, 规格:20 ml︰13.56 g), 流速4 ml/s, 注入生理盐水推动造影剂移动后, 延迟6 s开始同步扫描。

1. 4 观察指标 比较A组与对照组的灌注量参数, 对B组各亚组患者进行穿刺活检、病理诊断, 分别应用CT平扫及灌注成像进行诊断, 比较两种诊断方式对不同脾脏肿瘤检出率。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A组与对照组灌注量参数比较 A组患者门脉灌注量和脾脏灌注量分别为(63.22±6.13)、(1.52±0.13)ml/(min·ml),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3±0.15)、(0.91±0.09)ml/(min·m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B组各亚组CT平扫、CT灌注成像诊断结果比较 B1、B2、B3组CT灌注成像对不同脾脏肿瘤检出率分别为76.47%、72.73%、80.00%, 均明显高于CT平扫的41.18%、27.27%、30.0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脾脏疾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 脾脏器官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 但因为其不含输入淋巴管, 所以脾脏没有过滤淋巴的功能, 它最重要的功能是过滤血液并清除衰老的血细胞, 同时也是储存血液的场所[2]。

CT灌注成像是一种无创、直观的检查手段, 其最大特点在于能评价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有助于了解患者器官、組织的血供情况。在脾脏病理学变化中, 脾脏灌注信息显得尤为重要, 可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3]。临床在对脾脏病变使用CT灌注成像技术时, 可将脾脏组织与周围血管结构区分开, 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4]。在脾脏疾病中除意外伤外以及肿瘤为主要类型, 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转移的前提条件, 新血管生成之后会促进原有肿瘤病灶生长, 并为肿瘤血转移提供新的途径, 存在血流速度快、血管壁通透性高的特点, 因此为应用CT灌注成像诊断提供了可能[5, 6]。

本研究结果显示, A组患者门脉灌注量和脾脏灌注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1、B2、B3组CT灌注成像对不同脾脏肿瘤检出率均明显高于CT平扫,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提示, CT灌注成像具有较高的时空分辨率, 对肿瘤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加之属于定量研究, 有助于鉴别肿瘤。该技术能在一次扫描中显示局部组织各灌注参数的定量信息, 根据此信息能够了解患者器官、组织的血供情况。

综上所述, CT灌注成像创伤小、操作简单、成像时间短, 能准确获得局部组织的血流灌注量, 了解患者器官、组织的血供情况, 对脾脏疾病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陆永文, 谢婷婷, 王成林, 等. 脾脏肿瘤CT、MRI诊断.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5, 13(4):79-80, 104.

[2] 梁挺, 廉洁, 刘衡, 等. 脾脏囊性病变的CT表现.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7, 33(12):1863-1866.

[3] 张飘尘. CT对脾脏转移瘤的诊断价值(附10例报告).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 27(8):1512-1514.

[4] 王黎明, 李春伶, 高永艳, 等. 超声造影在脾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 23(8):635-637.

[5] 孙立辉, 陈健群, 陈宝霞, 等. CT 灌注成像对脾脏疾病诊断的应用价值.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6, 37(5):107-109.

[6] 姚连华, 岑坚慈, 郑桂婵, 等.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脾脏疾病诊断的应用研究. 临床医学工程, 2015, 22(1):5-6.

[收稿日期:2019-02-25]

猜你喜欢

诊断效果
如此外墙,防水还扛得住么?!
灵动耳环
常见羽毛球运动软组织损伤及诊断分析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浅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运行诊断及其调试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没效果
伪装效果
各种运动项目的锻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