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锥体区联合悬吊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疗效观察及生活质量分析*
2019-08-17卢贵财王升强刘文艾
卢贵财,王升强,刘文艾
(广东省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广东 东莞 523900)
脑卒中患者发病后高级中枢的随意运动能力受损,从而引发周围低级神经组织痉挛,组织运动功能呈现异常状态,临床将该现象称为脑卒中后痉挛。患者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肌群肌张力提高和协调性异常,对其生产质量有严重影响[1]。现代临床康复治疗主张使用神经促通方法为主的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及运动治疗等对脑卒中后痉挛都有一定治疗效果[2]。我院此次研究对脑卒中后痉挛患者应用针刺锥体区联合悬吊疗法,取得理想效果,现将本次研究经过做出如下报道。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神经内科2017年5月~2018年4月期间脑卒中住院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1∶1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两组患者经过临床诊断均符合我国脑血管学术会议所制定的《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断要点》中关于脑卒中后痉挛确诊标准,全部经过MRI和CT确诊。对照组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45岁~74岁,平均(58.0±1.5)岁。治疗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45~75岁,平均(58.6±1.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和审核。
1.2 纳入标准
患者符合中医和西医中风确诊标准,首次发作,15 d~90 d之内,根据Ashworth分级在Ⅰ级,40岁<年龄<75岁,入院前无意识障碍,无严重残疾情况,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参与此次研究并签署知情文件。
1.3 排除标准
患者小脑、脑干梗死、脑外伤、蛛网膜下腔出血、非首次发作、合并心肝肾等疾病、精神类疾病,无法正常交流沟通、所选针刺穴位附近有皮肤感染情况发生。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应用现代康复治疗方法,包含偏瘫治疗的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功能锻炼、吞咽功能锻炼,并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给予其必要的生物反馈治疗、脑反射治疗、经皮电刺激治疗,患者如有心理疾患则给予其心理干预[3]。
2.2 研究组
治疗组应用针刺锥体区联合悬吊疗法进行治疗,具体如下:由三名针灸医生负责针刺锥体区操作,悬吊疗法则由两名治疗医生操作。上述负责治疗操作的医生均已取得SET(中医执业师)资格认证。针刺治疗选择一次性长40 mm~70 mm、直径0.32 mm~0.38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4]。
第一,针刺锥体区治疗。椎体前后在体表投影区域即为椎体区,从BL9(足太阳膀胱经玉枕)到BL10(天柱穴)的连线依次等距离双侧4针平刺,0.2寸~0.5寸深度,1 min捻转泻法,30 min 留针,每天1次,2周为1疗程,共计2个疗程。
第二,悬吊疗法,有诊断系统和治疗系统组成。诊断系统包括弱链测查。患者要先在闭链运动中进行测查,负荷逐步加大直到其无法正确做出动作或有疼痛感觉为止。患者如有上述情况发生或者是左右两侧负荷量差别明显时,证明其有一个或者是多个薄弱环节存在。使用开链运动对患者各块肌肉进行检测,对薄弱处进行确定。对于患者肌肉耐力测定,则要使用不断加强开链和闭链运动的负荷量来进行。治疗系统包括患者关节活动度训练、牵引、稳定性训练、感觉运动协调性训练、肌肉放松和势能训练。每天进行1次,2周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5]。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痉挛改善情况、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情况。使用Ashworth分级,按照0~Ⅳ级进行评定。将患者上肢、肘关节、腕关节、下肢、膝关节、踝关节作为观察对象,患者全部关节Ashworth评分总和降低为4级肌张力为显效;Ashworth评分总和降低为2肌张力为有效;Ashworth评分总和降低为1级为好转;0级为无效。生活质量使用生存质量量表进行评价,简化Fugl-Meyer评分共28分,评价项目包括上肢反射、屈肌联带运动、伸肌联带运动等,改良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共有10个项目,共计100分,<60分提示有中度或重度功能障碍。
3.2 统计学方法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痉挛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痉挛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痉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和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痉挛情况对比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痉挛情况对比
3.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比较
治疗组Fugl-Meyer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Fugl-Meyer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变化
4 讨 论
脑卒中在临床上被称为脑血管意外,主要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及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两类,是当前致死率和致残率最为严重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及复发率等特点。脑卒中患者是临床中重点研究的对象,相关临床研究显示,超过90 %的脑卒中患者经过神经休克期之后会有肌肉痉挛情况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降低其生活质量[6]。
针刺锥体区是当前脑卒中后痉挛患者临床主要治疗方法之一,该治疗方法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治痿独取阳明理论,具有多样性,在临床治疗中已经取得了一定联系。针刺锥体区联合悬吊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的大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针刺可以对患者脑动脉的紧张度进行缓解,并可以对其弹性做出改善,改善血液的凝聚和高黏状态,并对患者脑部血液运行情况和病灶周围的营养情况做出改善,以促进脑组织的修复和重建。我院此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痉挛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痉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结果充分证实上述情况。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针刺可以对脑动脉紧张度进行有效缓解,而且改善脑动脉的弹性。另外,还可增强神经阻滞中神经生长因子-3和其表达,神经生长因子-3可以支持鼠胚运动神经元存活。椎体束交叉前后在体表投影被称为椎体区,是大脑皮层下行控制躯体运动的直接路径,与躯体运动紧密相关。
针刺椎体区能够加强对运动传导通路的相关刺激,对患者脑内病灶区域内血液运行情况进行改善,并同时将部分神经毒对脑组织抑制有效减少,还能对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表达产生影响,起到加速中枢神经功能重组、解除肢体痉挛、恢复脑运动功能及对异常运动模式改变等作用。悬吊疗法作为神经肌肉疗法中的一种全新技术,重点是使用重力对整体生物力学和生理学机能的闭链运动进行调整,强调主动运动理论,使用可以进行调节的吊索、绳索和平衡垫在不稳定情况和环境之下,对患者头部、躯干、上肢及下肢的运动进行精心设计,保证平衡和姿势稳定,实施循序渐进安全的训练[7]。我院此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Fugl-Meyer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针刺锥体区联合悬吊治疗脑卒中后痉挛具有较好的疗效,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其作用机理可能是悬吊治疗方法让患者在训练中逐步提高了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有效提高了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痉挛患者应用针刺锥体区联合悬吊疗法进行治疗,疗程、疗效理想,且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应在临床中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