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穴位贴敷防治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9-08-17王一茗张新昕张新月
王一茗,张新昕,张新月
(1.江苏大学附属医院 针灸科,江苏 镇江 212001,2.江苏大学职工医院 内科,江苏 镇江 212013,3.江苏大学附属医院 妇科,江苏 镇江 212001)
小儿支气管哮喘是四季均可发生的儿童常见病,在气温骤变及季节更替时极易发作,由于患儿素体娇弱,易感风寒之邪,并以冬季为高发期故称“冬病”。本病会严重影响患儿的健康和生长发育[1]。夏季天气炎热,采用穴位贴敷,人体的腠理疏松开泄有利于药物吸收,可增强人体免疫力[2],具有扶正祛邪的作用,即称“夏治”。祖国医学注重“治未病”的理念,夏季三伏期间的穴位贴敷则是防重于治的经典体现。中医学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多采用“冬病夏治”的穴位贴敷方法。为探讨并观察穴位贴敷对小儿支气管哮喘防治的临床效果,本研究选择2015年~2017年夏季三伏期间的62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就诊于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支气管哮喘患儿62例,所有病例均符合穴位贴敷的诊断标准。其中男36例,女26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11岁,平均(5.58±2.11)岁。根据《中医儿科学》将缓解期哮喘分为脾肾阳虚型及肺脾气虚型[3]。在贴敷过程中,哮喘急性发作、发热、结核、支气管扩张等肺气肿、肿瘤等肺部疾患的患儿,以及并发心、脑、肾等疾病的患儿均不被纳入。将62例患儿随机分为穴位贴敷组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穴位贴敷组出现严重皮肤过敏1例,故终止治疗。最终纳入为穴位贴敷组30例,对照组31例。
2 治疗方法
2.1 穴位贴敷组
将白芥子、细辛、甘遂、葶苈子、甘草等药物制成粉末状,添加凡士林制成膏剂药物,使用7 cm ×7 cm医用空白贴进行盛放,使膏剂位于中心位置内径为3 cm的固定圈中。将膏剂分别贴敷在患儿的大椎、定喘、肺俞、脾俞穴及肾俞等穴。自2015年三伏入伏日前10 d进行预贴敷开始,每隔10 d贴敷1次,每次6帖。穴位可交替,直到出伏后10 d贴敷最后1次为止,共贴敷5次为1个治疗周期。根据患儿对药物的受耐程度不同,一般每次贴敷15 min~1 h,患儿有任何疼、痒、热等不适感,则迅速揭掉,贴敷穴位局部用湿毛巾擦拭干净。
2.2 对照组
给予患儿穴位艾灸,3 min~5 min/穴,2次/周,连续治疗,结束日期与三伏穴位贴敷结束日期一致。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①肺部症状改善评分:治疗前询问患者最近一次哮喘发作时症状情况,治疗完成后对患者定期回访,询问主要症状变化情况及哮喘急性发作期的症状、体征分别进行评分登记、统计处理;②贴敷前后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变化情况;③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2 统计学方法
本次观察采集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
3.3 治疗结果
3.3.1 比较两组患儿肺部症状改善评分情况
治疗后对患者定期回访,询问肺部主要症状变化情况及哮喘急性发作期的症状、体征等进行评分记录及统计处理。见表1。
3.3.2 比较两组患儿EOS水平变化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EOS水平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3.3 比较两组哮喘患儿临床疗效
观察疗效对照组和穴位贴敷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1 哮喘患儿肺部症状改善评分比较
续表
表1 哮喘患儿肺部症状改善评分比较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EOS水平比较
表3 哮喘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例(%)
4 讨 论
导致小儿支气管哮喘的诱因很多,其发病机制亦十分复杂。内因往往与肺、脾、肾不足以及痰饮有关;外因则是由饮食、情志、自然界六淫邪气等所致[4]。本病多属阳虚,小儿素体虚弱感邪后,易逐渐发展成痰热阻肺,因此多选择阳性并能散寒逐饮、祛痰利气之药。
白芥子、细辛、甘遂、葶苈子、甘草等均是制备三伏贴的常用药。白芥子其味辛、性温,有温中散寒、豁痰利气、通络止痛之功。孙思邈认为,其善散“皮里膜外”之痰,“治咳嗽胸胁支满,上气多唾者。”对于痰饮咳喘、胸胁满闷、肢体麻木等均有疗效[5]。细辛,味辛性温,具有温肺化饮、祛风散寒之功,是治疗肺寒伏饮咳喘的要药。《神农本草经》中关于其记载:“主咳逆,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利九窍。”甘遂,味苦性寒,具有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的作用。《本草备要》中描述:“温经通脉,发汗解肌,本品善行经隧之水湿,泻下逐饮力峻,使体内潴留水饮通过二便排出体外。”葶苈子味辛、苦,性寒,具有泻肺降气、祛痰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金匮要略》中记载,葶苈子与大枣配伍组成的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肺痈喘不得卧。甘草,味甘,性平,清热解毒,祛痰止咳,且可调和诸药。将药粉中掺入凡士林,可减少患者过敏反应的发生[6]。
贴敷部位为足太阳膀胱经的肺俞、脾俞、肾俞以及督脉的大椎及定喘。肺俞是穴位贴敷中的常用穴,可补益肺气,宣肺散寒,治疗咳嗽、气喘、鼻塞、胸闷等;脾俞则可调整脾胃功能;肾俞是背俞穴,与机体免疫和体液调节相关,主治月经不调、带下、遗尿、水肿等病症。大椎配伍肺俞,可治疗咳嗽、热病、疟疾等,常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定喘,作为止喘经验穴,对咳喘的缓解作用十分突出。
EOS是公认的哮喘气道炎症主要效应细胞之一,大部分炎性细胞最终通过EOS产生效应[7],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EOS的激活和趋化。气道炎症的产生与该过程中释放炎性介质、毒性蛋白和氧自由基等活性产物相关[8]。本研究治疗前,两组EOS水平及肺部症状改善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EOS水平及肺部症状改善评分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穴位贴敷组肺部症状改善评分及EOS水平低于对照组,这说明穴位贴敷及艾灸均可起到预防及改善肺部症状的作用并可降低EOS水平,且穴位贴敷的预防及疗效优于艾灸。
《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冬病夏治是以此理论依据的治疗方法[9]。三伏天使人体阳气得到天阳之助,有利于药物及经络的发挥,起到扶正祛邪、祛痰平喘止哮的作用。穴位贴敷利用腧穴、中药、天时相结合,对肺、脾、肾功能进行调节,治疗支气管哮喘患儿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及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