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底线思维研究
2019-08-16姜华有江增辉
姜华有 江增辉
摘要:底线思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底线思维的提出有其深层的逻辑:既是改革进入“深水区”后排除“左”“右”干扰的需要,也是发展处于“攻关期”解决复杂问题的需要,更是面临历史“交汇期”完成宏伟任务的需要。底线思维基本特征包括战略性、辩证性和创新性等。提高底线思维能力,必须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敬畏意识,增强斗争本领。
关键词:治国理政;思想方法;底线思维
底线思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挑战的理论武器和科学思想方法,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所谓底线思维,就是客观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积极能动的思维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①底线思维的哲学基础是唯物辩证法质量互变规律、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转化等原理。底线思维要求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力求避免最坏的可能性变为现实,力争使最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一、底线思维提出的深层逻辑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②中国共产党一向注重提高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理论思维素养,尽管我们党以前没有明确提出“底线思维”这一概念,但是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的相关论述都蕴含有底线思维的深刻思想。1945年5月中共七大召开,面对抗战即将胜利的大好形势,毛泽东同志警醒全党,我们可能遭遇“十七条困难”。毛泽东同志认为“从前我们党内有一个传统,就是讲不得困难,总说敌人是总崩溃,我们是伟大的胜利”,因此他告诫全党“要在最坏的可能性上建立我们的政策”。③这是毛泽东同志在制定政策时对底线思维的实际运用。邓小平同志说,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还没有完全搞清楚,我们还在探索。但他同时多次强调,有两条一定要坚持:一是党的领导不能动摇,二是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两个不能动摇”是邓小平同志的底线思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了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的相关思想,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底线思维”,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思维的思想宝库。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高度重视运用底线思维方法,化解矛盾、处理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底线思维,绝非偶然,有其提出的深层逻辑。
(一)改革进入“深水区”,排除“左”“右”干扰需要确立底线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深水区的改革与浅水区相比,不仅改革的难度加大,而且改革遭受的干扰增大,突出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其一,思想僵化、走回头路,企图使改革向左转的干扰。改革开放一直遭到左倾思潮干扰,改革进入深水区,左倾思潮鼓噪声甚嚣尘上。有人说:房改使人买不起房,医改过后看不起病,教改导致上不起学;出现道德滑坡,贪污腐败,风气不正等现象,都是市场化导向的改革带来的;越改问题越多,只有回头是岸,重搞计划经济,才能解决现实中的种种问题。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它对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的巨大成绩熟视无睹,一叶障目,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老百姓居住条件改善了,社会保障水平提高了,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不仅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打虎拍蝇正风肃纪,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正在形成。事实上,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只有用深化改革的办法去解决。面对问题,仍然念念不忘计划经济毫无用处!因为计划经济如果能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哪还用得着费大力气冲破思想牢笼、搞市场经济的改革?!搞市场经济,就是多年来实践证明计划经济此路不通,问题倒逼产生的。否定市场经济,实质上就否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探索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坚定不移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习近平:《在华盛顿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人民日报》,2015年9月24日第2版。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是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一条底线,并非来自抽象的论证,而是源于对过去计划经济教训的深刻总结,更是基于几十年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对于中国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计划经济条件下,社会阶层结构简单,故而在改革初期,民众利益的共同性程度高,改革成效具有极大的普惠性。特别是长期计划经济使国家贫穷落后,弊端彰显时,一旦启动改革,人们更容易形成共识。然而,深水区的改革涉及領域广、触及利益层次深,极具复杂性,前期的改革与之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当前我国社会阶层出现分化,社会群体多样化、利益诉求多元化,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多方面、多元化的利益诉求使得深化改革的共识形成难度加大。改革的措施出台和实施,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越深入,越会触及到现有利益格局,必然引起各种既得利益群体的反对。他们会寻找各种借口阻碍改革措施的出台和实施,从而使改革裹足不前,甚至走回头路。李克强总理说:“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李克强:《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国际金融报》,2013年3月18日第5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激发和凝聚社会创造力。”《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人民日报》,2012年12月12日第1版。
其二,全面西化、搞私有化,改革向右走的干扰。有人说,现实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难以解决,就是私有化导向的改革不彻底造成的,改革要深化,必须搞全盘西化、全面私有化。这种观点不仅是错误的而且危害极大。改革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绝非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能否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成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他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习近平:《深化改革开放共创美好亚太——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2013年10月7日)》,《人民日报》,2013年10月8日第3版。“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怎么改、改什么,有我们的政治原则和底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第2014年版,第15页。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该改的坚决改,不能改的坚决守住。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任何时候都不能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科学总结了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其中第一条经验就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6页。
(二)发展处于 “攻关期”,解决复杂问题需要确立底线思维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9页。我国经济发展处于“攻关期”,跨越这一关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在解决国内面临的复杂问题时确立底线思维。
一是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的问题。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强,发展质量不高、效益不优。如果沿袭唯GDP的经济增长方式,将导致资源环境不可承载、经济发展不可持续。因此,必须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这一底线,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投资驱动和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二是创新能力不够强问题。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进步巨大,但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水平不高,尤其是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差距较大,科技创新存在不少“短板”。有些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缺少核心技术就容易被人卡脖子。西方发达国家有一种“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的心理,因此我们必须把立足点放在自主创新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强调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性。2015年2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科院西安光机所时指出:“当年我们依靠自力更生取得巨大成就。现在国力增强了,我们仍要继续自力更生,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习近平春节前夕赴陕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 向全国人民致以新春祝福 祝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人民日报》,2015年2月17日第1版。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市场换不来核心技术,有钱也买不来核心技术,必须靠自己研发、自己发展。”《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推进网络强国建设》,《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4月20日第1版。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开幕上讲话强调:“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8日)》,《人民日报》,2018年5月29日第2版。“中兴美国拒绝令”事件的发生,使我们对缺少核心技术,被美国卡了脖子,痛心疾首。核心技术“讨不来”——乞讨不来,总书记的话振聋发聩!因此,我们必须在关键地方、卡脖子的环节发力创新,集聚技术和人才,登高望远,战略谋划,力求快速获得创新成果。解决缺乏核心技術问题,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坚持自力更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三是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实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基础的基石。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制造业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内生发展动力不足、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受到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低端制造业向生产成本低的东南亚地区转移的双重挤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守底线思维,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四是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污染严重、土壤沙化、森林减少、水土流失、生态失衡等。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设生态文明,加强环境保护,事关民众幸福、民族前途。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刻的人类发展方式和人类价值观的革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定要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37页。我们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必须坚守保护生态环境的底线,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推进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健全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五是贫富差距问题。必须坚守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的底线,解决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收人差距过大等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总之,处于发展“攻关期”,攻坚克难,化解矛盾和问题,必须确立底线思维。
(三)面临历史“交汇期”,完成宏伟任务需要确立底线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7页。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面对历史交汇期,我们要完成三大任务: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左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完成这三大宏伟任务,需要我们确立底线思维。过去一些地区和部门,重业务轻党建,党的建设出现弱化、虚化、边缘化的弊端。“打铁必须自身硬”,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政治保证,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必须牢牢坚守的底线。
二、底线思维的基本特征
(一)战略性
习近平总书记视野中的底线思维,并非孤立的就事论事,不是从短期、局部、细枝末节问题论及的,而是立足全局和长远视角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底线思维,本质上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的生动体现。
其一,在坚持我国正确发展道路上讲底线。道路问题至关重要,道路决定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必须坚守的道路底线。离开了这条底线,就会江山变色、国家变质。
其二,在捍卫国家主权和核心利益问题上讲底线。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演讲指出:“任何国家都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中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3月30日第2版。中国是主权独立的国家,我们保卫国家主权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决心坚如磐石,对外关系必须坚守国家安全和根本利益的底线。
其三,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上讲底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 做好金融工作维护金融安全》,《人民日报》,2017年4月27日第1版。“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 做好金融工作维护金融安全》,《人民日报》,2017年4月27日第1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 做好金融工作维护金融安全》,《人民日报》,2017年4月27日第1版。只有金融安全,才能有经济安全,为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提供保障。
其四,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上讲底线。“兜底线”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要求。托底功能是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必须确保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守住民生保障底线。
其五,在党员干部为官做人原则上讲底线。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重要指示中提出:“把做人做事的底线划出来。”《习近平关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重要论述摘编》,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6年8月14日,http://cpc.people.com.cn/xuexi/n1/2016/0814/c385474-28634283.html。“只要能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就能守住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政治责任,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守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38页。党员干部要守住党纪、法律和道德的底线。
其六,在事关子孙后代利益、中华民族未来发展上讲底线。习近平总书记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 弘扬人民友谊 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人民日报》,2013年9月8日第1版。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生态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快构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資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人民日报》,2017年5月28日第1版。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健全保护生态环境制度体系。
其七,在坚守思想防线上讲底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1页。习近平总书记分析了思想舆论领域的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必须旗帜鲜明,坚守主阵地红色地带;敢于斗争,及时亮剑,压缩负面信息形成的黑色地带;对症下药,加强引导,促使灰色地带转化为红色地带。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指导思想的底线,必须坚定理想信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鲜明反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如果生产力不发达,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低下,物质上丧失群众基础,就会危及政权;如果意识形态丧失了领导权,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同样也会危及政权。
其八,在农村土地改革重大原则上讲底线。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出要坚持底线思维:坚持农民集体所有,不能改变土地所有制;农地必须农用,不能改变土地用途;不能损害农民的基本权益。战略思维是管根本、管全局的思维方式,立足大局、把握根本也是底线思维的本质要求。
(二)辩证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事物量变超过了度的界限就会发生质变,底线是度的边界线,是不可逾矩的分界线。事物发展中可能性和现实性是辩证转化的。底线思维要求人们认识和实践活动,要注意研究保持事物质的量的变化限度,及时找出最坏的可能性,避免其变为现实而改变了事物性质;同时,力争使最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推动事物健康发展。底线思维体现了守住底线和登攀高线的辩证统一。有人认为,底线思维,就是做到守住最低要求就万事大吉了。这种观点,是对底线思维消极化的理解。事实上,习近平总书记论及的底线思维具有辩证性。底线思维涵义有两个层次,相互联系、缺一不可:一是守住底线,守住最低要求、实现最低目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二是在此基础上,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做出百分之百向最好方向努力。因此底线思维是守住底线和登攀高线的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守底线不是守摊子、满足现状,停步不前。而是立足底线,发功发力,稳步前行,循序渐进 ,登攀高线,做到“守乎其低而得乎其高”。底线和高线的辩证统一,构建了实践主体改造世界的“活动间域”,守边界是必备的前提条件,更关键的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和战胜各种困难,向实现高目标前进。例如,运用底线思维,处理发展生产和保护环境关系,并非对生态环境仅是“一保了之”,更要调查研究、科学谋划,发挥生态环境的优势,使其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的优势,使人们从保护环境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实现守底线与高目标的结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的: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把握主动权。
(三)创新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性是人类作为社会发展主体的本质特性。具有创造性的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力,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是人类特有的自觉能动性。底线思维正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创新思维运用。
一是正确找“底”,需要解放思想、创新思维。事物的“底”在哪?如何确定?依靠对于事物表面直观的感性体验是难以做到的,必须依靠对于事物全体、本质的理性把握。僵化思维、陈规陋习妨碍人们正确找“底”,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打破陈旧思维模式,以创新思维找“底”。譬如,我们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个底线,就必须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基本原理,必须毫不动摇,坚决反对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自由化错误思潮。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解放思想,坚决抛弃本本主义、教条主义。邓小平同志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基础上尖锐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给人们提供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是科学守“底”,需要解放思维、创新思维。客观环境的复杂性、变化性,决定了对于“底”的坚守,绝非易事、一蹴而就。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在发展中坚持。时代在发展,党和国家事业要进步,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改革和现代化实践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解决新问题,完成新任务,不断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向前发展。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就会落后于时代,丧失党的先进性,损坏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动力就在于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关系。守住底线与大胆创新是辩证的统一。底线涉及事物质变的数量限度,守住边界事关事物发生质变,是不能逾矩的警示线。“守”,绝非消极的被动防守,而是以推进事业创新发展为使命;创新并非主观蛮干,底线的边界是行动的前提条件。“守”与“创”融为一体、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全过程。
三、努力提高底线思维能力
(一)增强忧患意识
提高底线思维能力,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以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忧患意识是党与生俱来的思想特征。增强忧患意识,要求对于困难,宁可预想得更大些;对于挑战,宁可设想得更复杂些,干事要有立足工作最坏处的心理准备。邓小平同志曾说,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发展形势总的是好的,但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開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日报》,2018年1月6日第1版。其一,必须增强忧党意识。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于党。全党要牢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我们决不当李自成”的深刻警示,牢记“两个务必”谆谆教导。必须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清除侵入党和国家机关健康肌体的病毒。我们党面临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四大考验”,存在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四种危险”,全体党员要始终做到在党忧党、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其二,必须增强忧国意识。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他立足国情、党情,强调必须继续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徐锋:《论建国初期毛泽东的执政忧患意识》,《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中国发展的道路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绝非轻轻松松,喊喊口号、敲锣打鼓就能完成的,需要我们增强忧患意识,想问题办事情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其三,必须增强忧民意识。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倾听群众意见,关心百姓疾苦,及时发现和解决人民群众最急最难最忧问题。其四,必须增强忧己意识。忧患意识是党员干部个体健康成长、走向成熟的必备素质。骄傲自满,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玩物丧志,终将被时代的发展所抛弃。发扬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优良作风,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做到自警自省自重,加强党性锻炼,提升素质本领。增强忧患意识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盲目自大。只看到成绩看不到问题,只看到优势看不到短板,功劳簿上睡大觉,就会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二是杞人忧天。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但也不能过了头,不要杞人忧天。”《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246页。杞人忧天丧失了自信心,也就失去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胆识。要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坚持战略自信的辩证统一。
(二)增强风险意识
提高底线思维能力,必须增强风险意识。见微知著,未雨绸缪,及时预防和化解各种风险。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其中包含有高超的底线思维智慧。 “预”即预防、预备。“立”乃起立、站立。增强风险意识,必须根据战略预判,把工作预案谋划细致、充分周密,就会胸中有数、遇事不慌、沉着应对。干任何事情,应该预测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预见工作开展中可能产生的多种复杂问题和风险,预防最坏可能性变成现实;超前布局,为实现事情向最好方向发展而预先做足功课。“预”是“立”的前提,“立”是“预”的必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大局稳定》,《人民日报》,2019年1月22日第1版。一方面,要切实提高防范化解各种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有风险没有及时发现就是失职,发现风险没有及时警示和化解就是渎职。及时发现和化解风险,关键是见事早、反应快,措施精准实在、执行坚决有力。另一方面,要健全各类风险研判、评估、防控协同、防控责任机制,防止小风险升级为大风险、局部风险转化为全局性风险、国际风险演变为国内风险。
(三)增强敬畏意识
提高底线思维能力,必须增强敬畏意识。心有所畏,才能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举头三尺有神明”,意即做人做事必须对得起天地良心,否则会遭天谴。我们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但也要增强敬畏意识。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共产党员“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总是好一些”。《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1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侥幸。”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98页。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权力观,保持高尚精神追求,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永葆共产党人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第2版。其一,必须对人民心存敬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要牢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其二,必须对组织心存敬畏。马克思曾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4页。敬畏组织,要求维护组织权威,服从组织管理,自觉接受组织监督。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组织的力量是巨大的,个人的目标只有与组织的目标相统一,才能找到发挥个人才能、奉献社会的平台。一滴水离开大海将会被蒸发消失,个人离开组织,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三,必须敬畏法纪。马克思深刻指出:“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6页。自由是以遵循法律纪律为前提的。法律纪律并非冰冷的语句,而是客观规律的体现,是实践经验的凝结。违背法纪者最痛苦,因为背离规律莽撞行动,必然误入歧途、遭受惩罚;遵循法纪者最自由,因为“心有所欲而不逾矩”,才能取得成功、获得快乐。做法律和纪律许可的事情,是自由的本质要求。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党有党纪,国有国法。没有严明的法纪,任何一个组织都将是一盘散沙,失去凝聚力,丧失战斗力。法纪最无情,任何人触犯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惩;法纪最有情,法纪是党员干部安全的防护衣、自由的保护神。关键是要把法律纪律内化于心,把外在的强制转化为内心的自觉,这样遵纪守法就不会感觉是痛苦,而是享受自由的快乐。只有心存敬畏,坚持不懈用法规纪律约束思想、支配行动,才能做到不破底线、不踩红线、不触高压线,人生才会吉祥安泰、行稳致远。
(四)增强斗争本领
提高底线思维能力,必须增强斗争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需要有充沛顽强的斗争精神。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敢于斗争,保持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大局稳定》,《人民日报》,2019年1月22日第1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不是主要矛盾,保持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不是搞主观臆想的无原则内斗纷争、更不是搞阶级斗争为纲,而是指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党员干部应该具有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具有不畏艰难的昂扬斗志。坚持底线思维着力化解风险,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在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在云谲波诡的复杂斗争中锻造坚强党性,面对新的挑战敢于迎难而上,面对歪风邪气敢于亮剑出手,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敢于担当作为。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讲究斗争的艺术性,斗争中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辩证统一,做到有理有利有节。此外,还要永不停歇地追求斗争的进步性,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斗争,以斗争求团结,以斗争求和谐,以斗争荡涤污泥浊水、根除世间丑恶,以此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向前发展。
(责任编辑: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