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群众感情观研究

2019-08-16张家芳

治理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

张家芳

摘要:不忘初心,贵在知行合一,而由“知”到“行”的关键,主要在于情感,群众感情是彻底的认知与彻底的实践之间不可缺少的精神动力。习近平系列论述涉及群众感情观的情感维度、主体维度、价值维度、实践维度等,已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理论。从学理上分析,习近平群众感情观蕴含着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认识,其逻辑展开紧紧围绕群众利益,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重要发展。

关键词:习近平;群众感情观;群众观;群众史观;以人民为中心

群众感情观是群众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践行党的宗旨,至关重要。综观学术界的研究動态,尽管关于习近平群众观的研究成果已颇为丰硕,但其中研究习近平群众感情观的成果还并不多见。不忘初心,贵在知行合一,由“知”到“行”的关键,主要在于情感,群众感情是彻底的认知与彻底的实践之间不可缺少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群众感情的论述,已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理论观点,是从微观着手以锻造党的队伍、加强党的建设、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系统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群众感情观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

(一)习近平群众感情观的理论渊源

1.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要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①群众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深刻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是站稳群众立场、增强群众感情的理论基础。

2.马克思主义的感情观。马克思关于情感的论述非常丰富,他曾指出:“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他感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②肯定人是有激情的存在物,这就从本体论的角度肯定了情感的价值和意义。早在17岁时的高中毕业论文中,马克思即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献身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③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是马克思一生致力于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情感动力,为群众利益而奉献的牺牲精神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之中。

3.中国共产党的群众感情观。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群众感情也是党的优秀儿女奉献牺牲、继承发展党的事业的内在动力。在纪念毛泽东、周恩来、胡耀邦、万里等同志诞辰纪念的座谈会上,在谈到焦裕禄、谷文昌、郑九万等模范榜样时,习近平总书记都提到他们深厚的为民情怀。发自内心的群众感情是所有优秀共产党人的共同品质,“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

(二)习近平群众感情观的实践基础

1.个人丰富的社会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曾在陕西延安梁家河度过七年知青岁月,了解最基层民众的所思所想。梁家河乡亲们的关心与爱护,让他深切感受到人民群众的朴实与真情,唤起了他强烈的情感回应。从村支部书记、县委书记到省委书记直至党的总书记,一路走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5页。而为人民做实事的长期体验又不断增强了他的为民情怀与实践能力,为习近平群众感情观的形成奠定了广泛的现实基础。

2.党内存在的现实问题。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党面临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脱离群众在本质上是疏离群众、对群众缺乏感情。解决问题还需要直面问题,及时弥补群众感情的缺失。

3.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人民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而美好生活的需要当然包含对美好人际情感的需要。同时,社会转型期也是各种矛盾的高发期,能否及时化解,也取决于党的干部是否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

4.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群众感情是共产党人推进民族复兴事业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共产党人凝聚全党全国力量、实现民族复兴的不竭精神动力。

二、习近平群众感情观

内涵结构的四重维度习近平群众感情观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涉及群众感情的情感维度、主体维度、价值维度、实践维度等,换言之,就是围绕着群众感情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谁来做”而展开的。

(一)情感维度:党员干部应树立的五种崇高情感

情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直接体现,内心的喜乐与悲伤、抵触与悦纳都会通过情感折射出来,长期的持续的某种情感会影响人的心理状态与行为方式,影响与之相关的活动成效。共产党人对群众抱持什么样的情感不是个人私事,而是关系到党群关系这个政党建设的基本问题,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与兴衰成败。在浙江任职期间,习近平同志就以《树立五种崇高情感》为题,阐明了党员干部要想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就必须首先做到“情为民所系”,而要做到“情为民所系”,就必须怀有“五种情感”:“一要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情怀感。他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二要学习雷锋同志的幸福感。他虽然只活了22年,但他说:‘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是最大的幸福。三要学习孔繁森同志的境界感。他有一句名言:‘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爱人民。四要学习郑培民同志的责任感。他始终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五要学习钱学森同志的光荣感。他把群众的口碑当作自己无上的光荣。”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这是习近平同志第一次系统论述群众感情观,已经指出了群众感情观的基本内涵,即发自内心的“情怀感、幸福感、境界感、责任感、光荣感”。

在之后十余年的从政生涯中,习近平群众感情观的内涵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要求党员干部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5页。这是“群众感情”一词首次出现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问题的认识,已上升到了全面从严治党、夯实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高度。在2019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重要讲话时进一步深化群众感情观的内涵,提出了干部“对人民的感恩心”。自发的感恩心体现的是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卑的态度,体现的是一个人的责任意识和精神境界。只有懂感恩,才能知回报,因而“对人民的感恩心”又是上述“情怀感、幸福感、境界感、责任感、光荣感”的原动力,而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任职时提出的这“五种情感”,则是他的群众感情观的核心内容。

(二)主体维度:党员干部是群众感情观的践行主体

党员或干部既是一个集合性概念,又是一个个体性概念。一方面,习近平群众感情观是针对执政主体而言的,是全体党员干部作为一个政治组织成员所应具备的集体情感。作为执政党的一员,党员身份具有鲜明的政治取向,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都应体现出执政主体的政治属性,即在本质上是为党和人民利益服务的,因而,群众感情应是其政治身份以及人格特征的一部分。党员干部带着政治意志参与到党的执政活动之中,必须以组织的理想信念、路线方针指导自己的言行,以促進党的组织目标的实现。因而,习近平总书记再三要求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首先要明白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第一目标是为民谋利”。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4页。习近平群众感情观就其本质而言,是要求党员干部具有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并且是自愿接受、全心全意,是发自真心的认同乃至真挚的敬仰。

另一方面,作为集体表征的群众感情又是个人的一种情感体验,必须通过个体的心理活动与价值判断才能得到肯定的认识,因而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特征。具体到每一个党员干部,具体到每一次政治活动,都要求党员干部自始至终带着情感温度贴近群众、服务群众、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当然,主体性并不等于主观性随意性,它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运用自己的本质力量,在意识行动中所显示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这里强调的群众感情也不是非理性的不讲规矩不守法纪的“人情”,而是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理论基石、体现党的宗旨与价值判断标准的理性情感。强调党员干部在群众感情中的主体地位与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主体地位并不矛盾,而是更加凸显领导一切工作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应有的政治自觉与责任担当。

(三)价值维度:树立群众感情观的重要意义

1.群众感情是解决“为了谁”这个根本政治问题的前提条件。“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4页。习近平总书记将群众感情与政治建设联系在一起,认为“只有学习和树立这五种崇高的感情,才能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切实解决好‘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政治问题,努力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他还强调,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

2.群众感情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践行群众路线的最佳效果是“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而群众的“自觉行动”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能否“自觉行动”则取决于党员领导干部是否切实执行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员干部只要心里装着群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人民群众就惦记他、信任他、支持他。”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6页。

3.群众感情是衡量好干部的重要标准。群众感情是干部党性修养的内容之一,涉及干部的世界观、权力观、政绩观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群众工作是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从树立群众观点、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增进同群众的感情和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加强修养和锻炼”。《习近平强调做好群众工作》,《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2月24日第1版。同时,他还提出,要将是否具有群众感情作为考察干部“德”的重要渠道,注重在民间考察干部,在基层干部群众中、在乡语口碑中,观察干部对群众的感情和态度。《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64页。

4.群众感情是共产党人成就事业的必要条件。一方面,群众感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共产党人的政绩,就是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事,就是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共产党人的全部实践都是从群众利益出发的。另一方面,群众感情是汲取群众智慧赢得群众支持的必要条件。“好措施、好办法哪里来?答案是从群众中来。”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1页。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党的力量之源。“一个干部,无论处在什么岗位,只要心系群众,都可以做出一番事业来。”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四)实践维度:实现群众感情观的路径方法

1.组织层面的正向引导与反向遏制。其一,开展教育活动筑牢思想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对党员干部来说,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病变,因而要从思想源头上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不断提升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自觉。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就是引导广大党员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将党的宗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二,强化制度导向增进群众感情。习近平总书记将群众感情作为任用干部的重要条件,强调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尤其要褒奖和重用“对群众感情真挚、深得群众拥护”的干部、“清正廉洁、公众形象好”的干部,警醒和惩戒“严重脱离群众的干部”。“特别注意选拔那些经过实践锻炼、原则性强、对群众感情深、一身正气、敢抓善管和工作中有思路、有激情、有韧劲、有实绩的干部”,习近平:《扎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求是》,2012年第6期。全面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并建立群众满意度评价机制,防止干部“带病提拔”。其三,全面从严治党防治腐败伤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0页。在笔者2013年的问卷(1138份)调查中,关于“影响党群关系”的主要因素,受访者中86%选择了“干部贪污腐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显示了铁腕反腐坚定决心,要从根本上治理侵害群众利益、伤害群众感情的违法违纪行为,巩固党的执政根基。

2.个人层面的思想定位与工作方法。其一,摆正公仆位置强化宗旨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有了这份感情,只要在一个地方工作过,就永远不会忘记那里的群众。”《习近平一直惦记着俺们村(新思想从实践中产生系列报告之十·河北正定篇)》,《人民日报》,2018年10月4日第1版。他要求党员干部坚持不懈强化宗旨意识,解决好角色定位问题,摆正人民公仆和主人的位置,尽到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和义务。针对有些干部不善于做群众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不会说话是表象,本质还是严重疏离群众,或是目中无人,对群众缺乏感情”,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6页。“如果把群众看成我们的父母,看成我们的兄弟姐妹,那态度肯定就会不一样”,平萍、柯杨:《深学 细照 笃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纪行》,《河南日报》,2014年3月20日第1版。要“从思想和感情深处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先生,把自己看作人民群众的公仆和学生”。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求是》,2010年第7期。由此可见,服务群众的能力首先取决于是否具有群众感情,而具备什么样的群众感情又取决于自身定位。其二,零距离接触群众提升情感自觉。“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每到一地任职,习近平同志都跑遍当地的山山水水,“进万家门、访万家情、结万家亲,经常同群众进行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的零距离接触,增进对群众的真挚感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09页。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领导干部能否零距离接触群众与党的事业休戚相关,脱离群众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极大的损失。习近平:《扎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求是》,2012年第6期。只有融入群众,才能真正感受民生疾苦,培养并提升情感自觉。其三,坚持问题导向顺应群众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任职时有一句名言:“领导干部下访,要到矛盾多的地方去,往矛盾‘窝里钻,这样才能够取信于民。”袁亚平:《遍地阳光暖人心——浙江加强信访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纪实(上)》,《人民日报》,2006年12月27日第8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直面矛盾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体现的是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诚意,体现的是胸怀、勇气、格调、担当,体现的是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习近平总书记还要求,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党的干部要主动回应群众的需要与关切;要把党和人民事业放在历史长河和全球视野中,主动谋划、把握方向。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我们把为民办实事的工作做好了,群众的幸福感就会提升,人民群众与党委、政府心相系、情相连,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就会更加扎实。”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7页。

三、习近平群众感情观的学理分析

(一)客观性:习近平群众感情观蕴含着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认识

1.在个人层面,群众感情是由“知”到“行”的客观中介,相对于“行”,具有客观上的时间先在性。一个人在理解和掌握一定知识之后,其行为并不必然由知识指导,甚至还可能与知识相悖。比如,“一些人无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为了自己的所谓仕途,为了自己的所谓影响力”,搞“七个有之”。《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225页。甚至有的官员在党的十八大后仍不收敛、不收手。可见,由“知”到“行”之间,还存在着促使个人违背自己认知的中介因素。党的创始人陈独秀曾经指出,“对于没有情感的人,任你如何给他爱父母、爱乡里、爱国家、爱人类的伦理知识,总没有什么力量能叫他向前行动”《陈独秀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67页。,“譬如走路,情感是我们自己的腿,知识是我们自己的眼”。《陈独秀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69页。 由“知”到“行”的中介即是情感,相对于行动,群众感情是党员干部践行初心的客观前提。

2.在政党层面,群众感情遵循了政党执政的客观规律以及情感自身的发展规律。人心向背是最根本的执政规律。客观而言,现今的党群关系存在不少问题,如何改善?还得遵循情感自身的发展规律,情感只能由情感来诱发和满足。正如马克思所言:“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55页。真挚的群众感情能够唤醒人们同样的或对应的情绪反应,无疑可以促进党群关系的改善。习近平群眾感情观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要将心比心,换取真心。群众在党员干部心里的分量有多重,党员干部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6页。

3.在社会层面,群众感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客观力量,可促进理想的社会转型与制度完善。马克思在论述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时,也关注到不同阶段人们精神世界的不同体验与发展变化。在分析资本主义的起源时,马克思注意到了其中的情感动力,即资本家“具有绝对的致富欲”,“狂热地追求价值的增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9页。而他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同样饱含着浓烈的情感,即“阶级团结和忠诚的感情,对资本主义剥削的愤怒和憎恨,对社会主义未来充满希望,”成伯清、李林艳:《激情与社会:马克思情感社会学初探》,《社会学研究》,2017年第4期。进而创立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我国早期共产主义者也正是怀着强烈的救国救民的使命感,才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并建立了全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美国社会学家特纳的研究与马克思关于情感的论述也是相通的,特纳认为:“有许多力量能够导致社会变革,因此,我们不能把情感视为社会转型的唯一动力,但是,情感依然是导致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力量之一。”[美]乔纳森H·特纳:《人类情感:社会学的理论》,孙俊才、文军译,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173页。由此可见,无论从马克思主义还是从西方社会学理论来看,党员干部的群众感情以及在群众中引起的积极的情感回应,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都极为重要,可在相当大程度上引导社会转型,完善中观以及宏观层面的国家体制。

(二)逻辑性:习近平群众感情观始终围绕着群众利益而展开

1.以“人民为中心”为逻辑起点。逻辑起点是一种理论学说的出发点或立足点,是贯穿于整个理论全过程的最基本的质的规定性。“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的核心理念,是其政治活动的基础,贯穿于全部治国理政实践之中。群众感情观的主体是党员干部,其出发点与立足点都是群众。是否抱持“为人民谋利益”的初发之心,既反映个人的政治觉悟,也直接关系到“谋”的实际成效与党的人心向背。习近平群众感情观的提出与展开,都直接奠基于人民利益之上。

2.以“群众满意”为逻辑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7日第2版。满意本身是群众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党员干部是否怀有真挚的群众感情,群众拥有最直接的感受与发言权。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人际互动中,人们如果经常体会到满意、高兴的情感,久而久之,最终会生成对互动对象的信任,会觉得是互动对象促成了自己期望的实现,对之就比较容易产生正性情感,并进一步将其投射到他们的群体身份之上,赋予中观结构和宏观结构更多的合法性。反之则可能产生挫败和沮丧,唤醒较高强度的负性情感。组织层面的正向引导、反向遏制,个人层面的正确定位、工作方法,都紧密联系着群众的心理感受与满意程度。

3.以“公平正义”为逻辑中介。一方面,公平正义是党的宗旨的内在要求,理性的群众感情来自于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我们党追求的一个非常崇高的价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们必须追求公平正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29页。“正义是最强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362页。另一方面,崇尚公平追求正义内含并贯穿于群众感情观的各个层面,执政者是否秉持公平正义,在群众中的情感反馈极为强烈。社会学研究发现,分配公平盛行时,人们将体验到正性情感,当人们知觉到分配公平不存在时,将体验到愤怒。[美]乔纳森H·特纳:《人类情感:社会学的理论》,孙俊才、文军译,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99页。在经济领域如此,在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同样也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4.以“赢得民心”为逻辑归宿。“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362页。而赢得民心有赖于全体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对群众付出真心,切实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党的十九大党章明确指出要“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而好干部必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何为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领导干部而言,党性就是最大的德。”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2月11日)》,《求是》,2016年第9期。“领导干部讲党性,最重要的就是要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忠于党、忠于人民。”唯有心怀真挚的群众感情,真正做到 “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切实彰显“公平正义”,才能最终“赢得民心”,将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只有这样,才能团结带领群众完成各项任务、不断推进民族复兴伟业。

(三)传承性:习近平群众感情观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包括群众历史观、群众实践观、群众动力观、群众利益观、群众发展观等,习近平群众感情观以群众历史观为理论基础,充分认识到群众实践与群众动力的极端重要性,旨在实现群众利益与促进群众发展,并提供了审视政党与群众关系的新的视角。

1.完善了群众利益观的重要中间环节。为群众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尽管充分肯定了人的情感在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但并未专门论述过政党的群众感情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问题导向并一以贯之,针对现阶段党员队伍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实事求是地将党员干部看作富有情感的感性的人,根据党的执政使命和人特有的情感属性,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实践体会以及党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关于群众感情的一系列理论观点,深刻揭示了在实现群众利益的过程中,执政党成员应该怀有怎样的群众感情及其关键重要作用,并将其具体化操作化,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由理论付诸实践的重要中间环节。

2.丰富了群众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未来社会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并且“只有精神才是人的真正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2页。“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9页。追求人的本质的高级阶段是私有财产的扬弃即共产主义,追求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自身的彻底解放,是一种内在的自我需要。当前,中國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伴随小康社会即将全面建成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人们的精神需求、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正日渐提升。而群众觉悟的提高往往需要外界的积极引导、启发与灌输,中国共产党是先锋队组织,在全社会具有导向作用,理应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强烈的表率意识。作为政治人的党员干部首先要在与群众的互动关系中体现自己的价值追求,怀有真挚群众感情的共产党人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既可促成良好的党群关系,也可以榜样的力量引导群众的自由全面发展。

3.提供了审视党群关系的动机视角。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正确处理与人民群众关系的基本观点,是共产党人始终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内在要求。但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最大危险却是脱离群众。如何长久地保证并规范政党成员始终“守初心、担使命”,始终具有代表群众利益的能力与素质,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群众的立场,走进党员干部的心理世界,来审视执政主体的心理动机。习近平群众感情观犹如一面镜子,照见并唤醒共产党人的反躬自省与政治自觉。

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国家是由人们指向社会结构和文化的正性情感凝聚而成”。[美]乔纳森H·特纳:《人类情感:社会学的理论》,孙俊才、文军译,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159页。民族共同体在本质上也是由正性情感凝聚而成。情感虽不是社会变革的唯一力量,却是最重要的力量之一。习近平群众感情观不只是一种理念,更重要的是付诸实践。作为科学的实践的理论,需要贯彻到动态的治国理政行动之中,转化为党组织的执行力和对群众的感召力。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群众感情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责任编辑:王宁)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群众观的逻辑建构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