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的危险因素
2019-08-16陈晓莎
陈晓莎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8-03--01
1 什么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所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主要指的是冠状动脉血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改变,而引发的血管阻塞以及狭窄现象。在這种情况下,心肌发生缺氧缺血,进而导致的疾病种类。临床通常将其称之为冠心病。值得说明的是,冠心病的范围较为广泛。在此其中还包含了栓塞因素所导致的管腔狭窄或闭塞。WHO组织将冠心病分为五大类别:缺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绞痛、无症状心肌缺血以及猝死几种类型。临床中通常将其分为稳定性、冠心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流行病学是怎样的?
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多省市对35~60岁人群调查证实,该疾病的发生率为3.3/10万~108.7/10万,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地区差异。北方人群患病率明显比南方省市要高,城市患病率为1.59%,农村为0.48%。
最近几年,我国此类疾病的发生率呈现出了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在美国等诸多发达国家死亡原因中位列第1位。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自上世纪60年代起,冠心病死亡率有所下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该国家60~80年代所开展的减少冠心病高危因素所做出的努力。这些方式主要为积极控制高危因素、有效改善心肌梗死的治疗方式。
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第一、年龄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和发展为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通过实践证实,该过程和初始于儿童期随着人类年龄的增长,病变的严重性呈现出了逐年增加的趋势。临床中,男性一般在40岁之后出现相关症状,而女性的发病时间一般比男性晚10年左右。
第二、性别
在50岁之前,男性人群发生冠心病的概率明显比女性要高。男女比例发病率约为2~5:1,而女性度过绝经期后,冠心病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在60岁之后,男女患病比例基本相等。
第三、遗传
冠心病存在一定遗传因素,倘若家庭中一级亲属(兄弟姐妹或者父母)中有人罹患冠心病,那么其出现冠心病的概率就会大幅度增加。亲属的患病年龄越轻,自身冠心病发生的危险性也就越高。受试者危险性增加程度有所不同,存在家族遗传者比无家族遗传者高出5倍左右。
第四、血脂异常
所谓血脂异常,主要指的是血液内游离脂肪酸、甘油三酯以及胆固醇和胆固醇值水平和球蛋白结合之后,生成为水溶性脂蛋白。在此其中包含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乳糜微粒、高密度脂蛋白。现如今临床认为:当血清胆固醇上升到200mg /dl以上,低密度脂蛋白上升55mg/ld以上以及高密度脂蛋白下降到mg/ld以下,就会导致冠心病发生危险度上升。在此其中,总胆固醇以及高密度脂蛋白的比例在4.5以上时,人类出现冠心病危险性显著增加。以上比例越大,发生疾病的风险也就越高。临床研究证实,血清胆固醇均值上升,5mg/ld。那么,其发生冠心病的概率就会增加5/10万。
第五、高血压
依照当前我国最新颁布的标准,将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视为高血压的标准。针对高血压为冠心病重要危险因素这一说法,不管是从流行病学、亦或者是病理学和临床方面来讲,已经得到证实。每当收缩压上升2mmHg,冠心病的发病率就会增加6/10万。
第六、二型糖尿病
如血糖多次测量。结果在130mg/dl或者饭后2小时血糖在200mg/dl,即可被诊断为糖尿病。当前业内人士认为,2型糖尿病为冠心病发生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高危因素。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成年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者中。从冠心病发病密切相关方面来看,有一项临床证实:糖尿病患者出现冠心病的概率为非糖尿病者的2倍左右。
第七、肥胖症
现如今,肥胖和冠心病的关系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资料均显示,肥胖症为导致冠心病的高危因素之一。国际中将BMI值视为衡量肥胖的重要标准。通常认为,BMI值在30以下视为正常,每当BMI值增加1,冠心病的发生概率就会增加14/10万。另外值得说明的是,现如今“啤酒肚”也和冠心病的发生存在关联性。男性人群的腹围腰围大于1.0,女性大于0.9时,冠心病发生概率就会显著增加。
第八、吸烟
有一项国外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吸烟为导致冠心病的高危因素。其也为引起生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针对同时具有其他冠心病高危因素的人群相比更是如此。调查研究指出,吸烟会令冠心病的发生危险增加22倍,同时也会导致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21%。
第九、运动量减少
最近几年临床研究证实:进行中等或者剧烈运动能够降低冠心病发生风险,而不活动的人群出现冠心病的风险会增加两倍左右,其出现冠心病的危险性和收缩压,上升吸烟以及血清胆固醇增高,非常类似。
第十、A型行为
早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就发现:冠心病患者中有一种特征性行为模式,他们将其称之为A型行为。其主要特点为竞争性强、固执好冲动、喜欢大声讲话、对于四周环境相当警觉、存在一定攻击性、持续时间紧迫感等等。同时这些学者们也提出,危险行为的人群更容易发生冠心病。这一假说,经过多年来不断研究和反复验证证实:直到1978年,美国心脏以及血液研究所才正式宣布这些行为导致冠心病的高危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