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的观察
2019-08-16邵娜冯洁
邵娜 冯洁
【摘 要】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情况。方法:以本院2017年1月-2017年6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的65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为对象,随访6个月,观察其视力、眼轴长度、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等情况。结果:术后随访期间患者UCVA与BCVA均高于术前,术后3个月起UCVA、BCVA开始下降,但仍较术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前房深度均较术前深,术后1d较术后其余时间点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术后时间点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各时间点眼轴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SFCT、CRT均高于术前,术后1个月时SFCT、CRT达到最大值,术后2个月开始下降,但未达到术前水平,各时间点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可有效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力与眼底情况,但会导致SFCT、CRT增高,致使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情进展,导致视力再次下降。
【关键词】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力;视网膜;进展
【中图分类号】R5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8-03--01
以本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行白內障超声乳化术治疗的65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为对象,分析其手术、术后康复情况,旨在进一步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情况进行观察,现报道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此次共纳入病例65例,均为2017年1月-2017年6月在本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均为单眼病变,男性:43例(66.15%),女性:22例(33.85%);年龄:36~78岁,平均(57.13±4.58)岁;糖尿病病程:5~20年,平均(12.52±2.37)年。本院医学伦理会已对此研究进行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由《中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2014年)》确诊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2)符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适应症者;(3)手术已顺利完成,且无严重并发症者;(4)术前、术后资料完整者;(5)签署知情同意书进行,能坚持长期随访者。
排除标准:(1)合并脉络膜病变者;(2)存在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疾病者;(3)既往接受过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眼部手术者;(4)合并高度近视、远视者;(5)严重屈光间质混浊者;(6)合并其他严重机体器官、系统疾病者。
1.3 手术方法
手术前展开常规眼底检查,手术均由同一组手术医生完成,术前常规消毒,术时以开睑器展开开睑处理,通过3mm穿刺刀在上方透明膜120°方向处行隧道切口,并于主切口左侧通过5ml穿刺针头行辅助切口。将粘弹剂注入前房,连续性将前囊环形切开,使水充分分离,于囊袋内对晶状体核进行超声乳化,将晶状体皮质吸除,抛光处理后囊。于前房、囊袋中将粘弹剂注入,植入人工晶状体,确保其位置居中,充分对前房、后房中的粘弹剂进行吸除,冲洗处理前房,以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s.a.ALCON-COUVREURn.v.,H20130743)对术眼进行包扎,术毕。
1.4 观察指标
随访6个月,分别于术前1d、术后1d、术后1个月、术后2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4个月、术后5个月、术后6个月测量以下指标:(1)裸眼视力(UCVA)与最佳矫正视力(BCVA)。UCVA过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检查,BCVA通过主觉验光进行测定。(2)前房深度、眼轴长度。通过光学相干生物测量进行检测,重复3次,取平均值。(3)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CRT),以深度增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进行检查。
1.5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20.0,()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n(%)]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多个水平因素则予以F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UCVA、BCVA
术后各时间点UCVA、BCVA均较术前1d高,术后3个月UCVA、BCVA开始下降,但仍较术前1d高(P<0.05),见表1。
2.2 前房深度、眼轴长度
术后各时间点前房深度均较术前深,术后各时间点对比,术后1d较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术后时间点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各时间点眼轴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相关调查显示,糖尿病病程在10~14年的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为26%,病程>15年的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为63%,我国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总发生率约为44%~51.3%[1-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入增殖期后,可导致玻璃体发生积血、难治性黄斑水肿等出现,难以对病情进展进行控制,常规治疗难以获得理想下降,患者视觉质量、生活质量严重下降[3]。不仅如此,大量临床研究及实践表明,糖尿病可导致白内障形成速度加快,相较于无糖尿病的患者,存在糖尿病的患者白内障风险增加2~4倍。现阶段,临床上多采用手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白内障患者进行治疗,通过手术对白内障进行超声乳化,再将人工晶状体植入,可达到有效改善患者视力的效果。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后,虽然短期内视力会明显提升,但随着时间延长,黄斑水肿可能会加重,致使患者病情进展加快。
本研究结果提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于早期改善患者视力,但手术导致的SFCT、CRT增厚会致使患者病情进一步进展,视力下降。此次研究缺乏大样本数据分析、随访时间较短、观察指标也较少,尚需展开进一步研究,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病情进展情况。
参考文献
沈盛县,严宏. 糖尿病性白内障与视网膜病变联合治疗的时机和策略[J]. 眼科新进展,2015,(8):791-794.
贾雪芳,冯学峰,辛志坤,等. 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手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J]. 局解手术学杂志,2017,(3):215-217.
冯赟. 糖尿病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前后黄斑区结构改变的研究[D]. 山西医科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