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语文核心素养
2019-08-15李龙霞
摘要:新课改以来,作为课程主体内容之一的阅读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拓新,具体表现在以培养理性分析思维能力为基础的应试传统教学模式已经开始转化为注重学生领悟、感受的文本感悟式阅读教学,但是人文性并不是阅读教学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后阅读时代
一、 从“理性分析”到“感性领悟”
课改前,阅读教学的主要甚至全部内涵就是分析。主要表现为把一片完整的课文分解或划分成若干段落,继而对每一部分内容进一步剖析,并在此过程中认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但这种“理性分析”一方面淡化甚至忽视了文本本身的思想性和感染力,概念代替了审美,理性取代了感情。另一方面使得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被过度操纵,学生的情感被克制性表达,对阅读内容丧失了兴趣,在他们眼中,文本被肢解得只剩下了一副骨架。新课标实施以来,“理性分析”式阅读受到了批判和摒弃,取而代之的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阅读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这给整个阅读教学带来了方向性的改变。这种“感悟式”阅读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对文本的领悟,让学生能够直接从文本中受到感染,感受到文本的内涵。
二、 感悟让阅读走向深刻,但不是阅读教学的唯一
新课标实施以来,基础教育理论和实践也在处于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之中,这一切都源于人们对当下教育现状的反思,那我们也不妨驻足反思一下,人们一再推崇的感性领悟是否是阅读教学的唯一方式?进行文本感悟是否是阅读教学的唯一目的?感悟文本是否是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唯一要求?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同时也规定了“应教导学生注重积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并将多种阅读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使用探究性的阅读方式进行阅读”。显然,新课标除了要求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也对学生语言、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做出了要求和期待。阅读教学方式从“理性分析”到“感性领悟”,那么感悟式阅读之后呢?
三、 实现“语言与思维、审美与文化”的同构共生——后閱读时代的历史使命
王宁教授在《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特质》一文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按照汉字和汉语的特点,通过学生在真实的母语运用情境中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内在的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同时,使他们得到思维方法和培养思维品质,养成基于正确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以“运用语言、发展思维、鉴赏审美、传承文化”为核心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本质的实践结晶,它既超越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二元思维又是对“三维目标”的提炼与升华;既强调了语文能力又关注于语文品格;既注重语文的实用价值又体现了学科的育人价值。
语文核心素养在阅读实践中具体表征为阅读能力和阅读品格。学校教育更多强调的是阅读能力的培养,如解码能力、语言知识、阅读理解等,即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运用、思维发展部分;学校的每一项课程都依赖于阅读基础,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阅读能力的检测标准并不是学生记住了多少老师讲授的内容,而是在经历阅读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点拨,获得了多少阅读策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注重加强学法指导,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螺旋上升,使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获得品词析句、积累语言、概括主要内容、预习课文、自主研读课文等等的方法与技能,并能够熟练地迁移运用这些方法与技能。
阅读品格则包括阅读习惯和阅读体验,如阅读行为、阅读态度、阅读兴趣、自我评估等,即语文核心素养中对“鉴赏审美、传承文化”的要求。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和文本、读者和作者心灵沟通对话的过程。这一过程,应该是自由的,而不是强迫的,这一过程有利于每个读者认识的提高、思维的发展、情感的熏陶。就在这样的过程中读者的阅读能力得以提升。而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又反过来加速了读者阅读品格的生成。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根据以上分析,聚焦语文核心素养的后阅读时代是对以理性极端为代表的分析式阅读和以感性极端为代表的感悟式阅读的中和与融通。这就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呈现提升阅读能力和培养阅读品格双线并进的阅读思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过程要求教师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以“平等者中的首席”(多尔语)的身份,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技能和策略,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激励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活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王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特质[J].中学语文教学,2016(11).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李龙霞,山东省淄博市,山东省淄博市淄川经济开发区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