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挖掘教材切实打造高效课堂
2019-08-15翁浩
摘要: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课本上的知识过于简单,可遇到习题时又显得过难,现在想来却发现还是教师自己对教材把握不够准确,理解不够透彻。我觉得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切实打造高效课堂,只有深度挖掘教材,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成为神奇的舞台,才能让学生吃到既营养又好吃的数学!
关键词:教材;钻研;高效;启发引导;思维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层面上,教师更多的是关注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对教材的显性因素做足了文章,而对教材中隐含的数学思想挖掘得却很少。甚至一些教学活动仅仅为了走过场,学生缺少认识内化并不断深化的过程,这样很难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认识的深度,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那么如何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打造高效课堂呢?我认为:潜心钻研教材,课堂上深挖细掘,深入浅出,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最佳途径!
一、 用心研究课程标准,准确把握重、难点,寻找相应的突破口
《课程标准》是各种版本教材编写的依据和根本,教材是教学活动的“木之本”“水之源”。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深挖教材,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作为在教学一线的教师,首先要深入研读课标,只有研读《课程标准》才能准确掌握教材重难点,明白教会学生什么,哪些知识该教,教到什么程度,才能不以“本”为本,才能真正明白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道理。如:五年级数学课本上册第一单元的倍数与因数一章里讲到:0是否是最小的偶数问题就是我们要直接面对学生的一个难点和重点问题。经过研究,我是这样给学生讲的:自然数范围内“0”之所以是最小的偶数,“1”是最小的奇数,是因为偶数和奇数组成自然数,自然数就是整数;而我们在研究数的整除、因数和倍数问题时,所说的数是指除“0”以外的自然数,也就是说在研究“因数与倍数”里不包括“0”的自然数,因此,最小的偶数是“2”,最小的奇数是“1”。这样,学生对学习“倍数与因数”这一单元的所有概念就容易理解且不会反复出错。
二、 只有深入挖掘教材,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十分重要,要培养他们的情趣,前提是我们要在备课上下工夫。
(一) 深挖教材才能活用教材,才会自己解读课本,灵活掌握课本知识,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科书,学生看到的往往都是思维的结果,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思想、方法更是难以体现。要想使学生掌握书本上看得见的思维结果,让他们参与那些课本上看不见的思维活动过程,作为数学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通过教材,使自己先受到启发,把教材的思想内化为自己实实在在的思想,把教材读透。让自己从书本中精练的定义、公式以及叙述等的背后,看到数学本身本来丰满的面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弄清它的形成过程。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不仅获得真理的条文,而且更能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人与人、前辈与后代、数学家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因此,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深挖、挖透教材,是使数学教学成为思维活动教学的前提,也是提高我们教学水平的前提。
(二) 深挖教材才能使学生学得扎实,掌握得牢固
新课程的教材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情景图片让人感觉比较零乱,这就需要我们平时深挖教材,补充许多知识点,在备课上多下工夫。例如五年级上册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时,课本上只给了我们一种方法——列举法,而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数字太大时特别的麻烦。这时需要我们查资料给学生补充三种课本上未曾涉及的方法。即:短除法、观察法和分解质因数法。观察法里又有互质数这个概念,课本上没有出现,这时我们又要给学生讲互质数的概念;分解质因数时又要告诉学生怎样分解质因数;这时问题又来了,许多同学又把质数、互质数、分解质因数的概念又混在一起,我们便要跟踪追击,继续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区别开以上三个概念,经过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最后再总结出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步骤。即:一看、二想、三做。过后还要有巩固性的梯度练习。
(三) 深挖教材,前后联系,确定有效教法
六年级《圆的面积》和三年级《分数的认识》教学时,学生可以通过动手剪、动手、拼、动手画图等总结得出圆的面积公式,比按部就班的传授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加深学生的记忆。当然要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达到最后的认知,课堂的组织技巧不能盲目、无序,需要教师课前精心的计划,否则课堂乱而无效。
(四) 深挖教材,才能得出学生易记易懂的口诀,從而帮助学生通过记忆加深理解灵活运用
例如在进行三年级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时,我们总结得出:“除数一位看一位,一位不够看两位,除到哪位商哪位,不够商1,0占位,除数当姐余当妹”的顺口溜,便于理解,加深记忆,学生易学易会,在做题时错误自然就会减少。又如五年级《长方体的展开与折叠》一节备课时我们可先按照自己预先的设计,把展开图进行分类(141、231、222、33),教起来不但轻松,而且学生学起来容易,印象也深刻,作业、考试中当然就不容易出错。
总之,研读教材同样如挖井,只有深挖,才能得到清清之水;只有走进文本,进行深度研读,才能深刻感知文本的内涵,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成为神奇的舞台,才能让学生吃到既营养又好吃的数学!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7.
[2]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唐文艳,张洪林.“数学情景与提出问题”教学模式的研究性学习因素及体现[J].数学教育学报,2004(4):5-52.
[4]代成文.谈谈数学备课中的备教材[J].读写算,2012(76):101.
[5]常磊.如何备好一堂数学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58-172.
作者简介:
翁浩,安徽省六安市,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衡山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