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高中历史教材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地位和作用
2019-08-15韩树声
摘要: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社会生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载体。在现有高中教材中,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明显增多。已经涉及到人们的居住、饮食、服装、建筑、交通、民间娱乐、民间艺术、岁时节令等众多方面。有的分散在各个章节,有的以集中的专题出现,伴随着历史日益走向百姓走向生活。历史教师必须切实有效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本文结合高中历史教材,初步探讨传统文化教育在历史教学中传递历史信息、培育民族精神、渗透道德教育、实施审美教育等方面,大力推进课堂改革和积极开发其他课程资源,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播强化民族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材;中国传统文化;地位;作用
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正经历着巨大变化。与此同时,西方生活方式和西方文化伴随着经济强势席卷而来。面对着西方生活方式和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现在许多年轻人过愚人节、万圣节、圣诞节等等;在麦当劳必胜客过生日……传统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没有质感是苍白的。一些西方国家利用其科技手段和文化传播手段,积极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生态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教育。历史教育具有世俗性,历史必须走向普通百姓。然而长期以来,我们过分强调了历史的政治教育功能。因此,我们的历史课程的内容更注意的是历史框架的构建,而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的变迁,却鲜有反映。这无形中更加剧了学生对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感,这也使历史教学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处境。历史教育的本意遭到迷失。伴随着历史日益走向百姓、走向生活,我们必须明确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有效的去实施传统文化教育。
一、 中学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教育地位
在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历史日益走向百姓,走向生活,在新历史可改标准的表现的十分突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也提出了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高中《历史》教材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明显增多,已经涉及到人们的居住、饮食、服装、建筑、交通、民间娱乐、民间艺术、岁时节令等众多方面。有的分散在各个章节,有的以集中的专题出现,伴随着历史日益走向百姓走向生活。如历史(必修Ⅱ)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包括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媒介的更新和“学习与探究”对社区居民生活方式变迁的调查。历史(选修)《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第五点“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中有“山西平遥古城”“安徽古村落”等等。我们必须明确民族传统文化内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教育价值,以便切实有效的史实传统文化民族教育。
二、 中学历史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
(一) 传递历史信息
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就是从史料中获得的。充分利用可靠史料,既是历史研究的前提,也是搞好高考历史教学的基础。在高中历史(必修Ⅰ)第五讲《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早期国家”中,强调“炎帝的传说”很可能体现了远古人类利用“火”来垦荒农作的历史。黄帝传说中的一些情节,则和早期国家出现政权的情形符合。必修Ⅱ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讲述了近代男子服饰的变化:晚清以长袍马褂为主流;民国时期中西并列、新旧杂陈,主流服饰为西装长衫中山装;新中国成立后,中山装、人民装、列宁装迅速取代了西装长衫;文革时候,国防绿军装成为新时尚;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服装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男子服饰的变化充分体现了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我们可以从中清晰地感受到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脚步。
(二) 培育民族精神
世界各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大力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前言中规定“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在第二部分的课程目标中进一步规定“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我国是一个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传统的伟大国家,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和文化记忆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和根基,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
(三) 渗透道德教育
历史学科属于人文学科,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素质教育,因此道德性是历史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歷史教育理所当然地成为渗透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
道德教育必须立足于民族的传统文化,离开了民族传统文化谈道德教育犹如无源之水。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积极运用传统文化的内容载体有效的渗透道德教育。
在高中历史必修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着重讲述了儒家思想发展和演变,但其中某些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已经成为各族人民共同遵守的规范。如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就演变为中华民族的“尊老、养老、贵老”的传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四) 实施审美教育
在高中历史必修Ⅱ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物质生活社会习俗的变化中,讲述中国女子的传统服饰——旗袍。旗袍是一种内与外和谐统一的典型民族服饰,被誉为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它源于满族民族妇女服饰,故名之旗袍。起初旗袍体宽腰直,衣长到足;20世纪末期旗袍得到改进,长度渐短,腰身收紧,高领系扣,线条明显;30年代旗袍进一步吸取西方裁剪的优点,突出女性的胸部和腰肌曲线;40年代旗袍又省去了繁杂的装饰更加简洁,轻便适体。中国女性的身材较之于西方女性,一般更显纤细秀丽,而线条简洁流畅、风格单纯又雍容华贵的旗袍,其最大优点正在于它能恰如其分的呈现出这种中国女性酮体的曲线美。旗袍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
又如,高中历史选修《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第五点:“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安徽古村落”体现出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体现出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卓越智慧;体现出古人对美的理解和对美的追求。通过对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教学,通过向学生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品味、享受民族文化的美的同时,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崇高的审美理想,锻炼较强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切实发挥历史学科的审美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6[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韩树声,河南省郑州市,河南省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