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小学数学教学养成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分享
2019-08-15侯章云
摘要:学生的成长,是全面化的成长。他们既需要理性的思维、客观的辨析能力、逻辑化的推演能力,也需要积极的情感,还需要参与人际之间沟通与交流的能力。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帮助学生拥有数学思维,还要发挥教育价值促使学生实现内外在的同时成长,让小学生拥有综合素养,让小学生生成乐学情感,生成为了祖国崛起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拥有人文情怀。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才能是在社会发展中产生价值的人才。本文中,笔者就对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人文素养养成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人文素养;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与学生进行理性思想的交流,需要与学生一起客观的解读社会现象,挖掘数量之间的逻辑关系,探究图形变换,需要借助的各种元素实现学习目标。在笔者看来,数学学习需要理性思维作支持,数学学习需要在客观理性的氛围中完成。但是,换一个角度而言,我们面对的学生群体是活生生的生活化的社会成员,他们不仅仅需要理性,还是要感性。在完成理性的小学数学学习时,感性元素也可以发挥出极大的价值。因此,笔者建议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促成学生的内在发生转变。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同样需要养成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拥有积极的情感,成为主动型的学习者。
一、 融入生活常识进行思想教育
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时,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的数学知识是对生活现象的客观展示。通过搜集其中的数学信息,小学生可以自己看到的生活,将生活变得立体化,多维化。在这种教育环境中,学生既学习到了数学知识,还生成了积极的思想和情感。如数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性,用数数据来说话最具体、最生动和最有说服力的。教材中通过数据介绍了我国领土的大小、人口的多少、河流的长短、说明了祖国的伟大;通过数据介绍了气温的高低、速度的快慢、让学生了解了生活常识;用数字的变化看到了生产力的发展。通过有关史料的介绍,让学生想到了我国数学发展的辉煌成就等,从而使学生受到了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二、 通过客观解读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思维
在开展数学教学实践时,我们可以发现,是思维支持着学生完成数学学习活动。思维能力的养成是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主要内容之一。而数学思维的形成,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完成。我们对于思维的解读,也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实现。事实上,数学是以逻辑思维方式的客观世界所进行的抽象反映,在数学概念和数学现象中处处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体现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在数学中自然渗透这方面的启蒙教育,通过数的分解和组合、正比例与反比例、加与减,乘与除的变化渗透了对立统一的观念。数学是一门完整、准确、逻辑严密的学科。学习数学,千万不可粗心,弄虚作假,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和计算仔细、书写工整以及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 应用趣味教学养成学习情感
小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学习数学知识?在笔者看来,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向学生展现出数学学科的魅力,没有让学生品味出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因为缺乏内在动力作支持,学生就无法成为主动型的学习者。因此,在构建小學数学课堂时,笔者建议,我们要注意应用趣味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如在希腊有位数学家说过:“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机渗透美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真挚而深厚的感情。如对于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教师就可以利用各种图形,让学生记忆1~10的数学符号的结构写法。“1”像小棒,“2”像小鸭,“3”像耳朵,“4”像小旗……让这些有趣的图形深深地留在学生的记忆里,从而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会在心理上减轻过重的学习负担,变苦学为乐学。这就是要求每位教师把课上活,上成学生喜爱的课。
四、 通过转化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转化思想是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主要组成之一,这里笔者所说的转化,强调的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直观的素材资源,将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转化为数学问题。在笔者看来,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具备这样的数学意识。如在“长方体中垂直关系的认知”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操场上的旗杆、马路上的灯杆等生活中的现象启发学生。如把旗杆、灯杆看作直线,地面为平面,那么,就是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形象,生活问题就转化为数学问题了。
五、 给学生动态的环境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
小学生有极强的好奇心,也有极强的求知欲望,如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呢?在笔者看来,就需要我们构建一个动态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内外在都积极地应用到学习实践中来。在这种学习模式中,学生才能展现出自己的主体价值。实践证明,数学知识的传授,只有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让学生参与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新教材的安排特别有利于学生发展,它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器官,凭眼看、动手、动脑、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的环境,使学生积极参与探求新知识的活动。
六、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全面发展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能够感悟到生活中的数学元素。让学生能够品味出数学知识的美,在笔者看来,学生才能学好数学知识。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小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才能拥有终身学习能力,才能拥有核心素养。因此笔者建议,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欣赏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使学生感受到上数学课使一种美的享受。另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设计的每节课,在数量和质量上尽可能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负担和接受能力。按时下课,当堂完成作业,严格训练及要求学生“坐”和“写”的姿势与有理的思考方法,纠正学生不正确的用眼及书写习惯。让学生有较多的实践参加课外活动和问题活动,使学生的身心素质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关注人文化课堂的构建,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内在元素,让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学习者。只有这样,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才能在学生的成长中产生价值,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拥有核心素养的学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芳娟.小学数学课堂素质教育的“四个着眼点”[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0(1).
[2]伍利民.小学数学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例谈[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0(5).
作者简介:
侯章云,重庆市,重庆市彭水县朱砂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