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特点及诊治进展

2019-08-15阿米娜古丽买买提托合提米娜瓦尔麦丁高桂芹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2019年2期

阿米娜古丽·买买提托合提,米娜瓦尔·麦丁,高桂芹

青春期是儿童到成人的转变期,是生殖器官、内分泌、体格逐渐发育至成熟的阶段。由于青春期发育存在个体和种族差异,目前青春期的起止年龄标准尚不完全一致。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青春期为10~19岁[1],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ACOG)将青春期定义为12~21岁[2]。国内外许多文献也通常使用“青少年”这一定义。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妇科一种常见病,指子宫内膜腺体与间质在宫腔被覆内膜及子宫体以外的部位出现并生长,如卵巢、盆腔腹膜及输卵管等部位,主要表现为痛经、盆腔疼痛、盆腔包块及不孕等。EMs虽为良性病变,却具有侵袭、转移、复发等恶性行为,严重困扰患者的身心健康。与成人EMs相比,青春期EMs具有一定的临床特征,其诊断与治疗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现就近年来有关青春期EMs临床特点与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1 青春期EMs的发生率与诊断延迟

研究显示EMs是一种雌激素依赖性慢性疾病,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在普通人群发生率约为5%,在育龄期妇女的发生率约10%~15%,在有盆腔疼痛和不孕症状的育龄期妇女中发生率高达35%~50%[3]。近年研究表明25%~32.5%具有慢性盆腔疼痛的青少年患有EMs,而对口服避孕药(OCP)和(或)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治疗无效的慢性盆腔疼痛的青春期女性,其EMs发生率为69.6%~79.4%[4]。研究表明,通过腹腔镜检查发现的EMs在青春期中并不少见,2013年Janssen等[5]分析15项研究共880例痛经或慢性盆腔疼痛青春期女性的EMs发病情况,经腹腔镜检查确诊的EMs总体发生率为62%(25%~100%),其中痛经的患者EMs发生率为70%,对OCP和(或)NSAIDs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EMs发生率达75%。Matalliotakis等[6]报道1996—2016年共900例EMs患者,其中13~21岁青春期EMs55例,占6.1%。尽管青春期EMs的发生率尚不确切,但至少2/3对OCP和(或)NSAIDs治疗无效的痛经或慢性盆腔痛患者在腹腔镜检查时发现EMs[7]。因此,青春期EMs值得临床高度重视。

与成人EMs相比,青春期EMs诊断延迟现象尤为多见。主要是由于患者年龄较小,通常首次就诊未选择妇科,同时EMs的诊断需要依靠腹腔镜检查及病理确诊,因此常不能及时诊断。Yeung等[8]研究显示青春期EMs患者从出现盆腔疼痛症状到明确诊断、手术治疗,平均时间为9.28年(6~12年),诊断延迟最长达12年。青春期EMs患者发病年龄越小,就诊经历、确诊所需时间和诊断延迟时间就越长。Ragab等[9]研究表明,15岁之前出现症状的患者,确诊时平均看过4.2名医生,而30~34岁出现症状的患者确诊时平均看过2.6名医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un等[10]回顾性分析25例(年龄≤21岁)青春期EMs患者,从出现症状到确诊的平均时间为22.8个月(1~132个月),期间平均看过3名医生,并发现妇科医生对青春期EMs的诊断较其他科室医生更有经验,初次就诊为妇科医生的患者确诊所需时间较短。因此,临床医生应提高对青春期EMs的认识,对于痛经或慢性盆腔疼痛的青春期患者建议及早就医,缩短诊断延迟时间。

2 青春期EMs的临床特征

2.1 青春期EMs临床表现 研究显示,青春期EMs主要临床表现为痛经和慢性盆腔疼痛,发生率分别为18%~100%和27%~96%,其他表现包括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或腹泻)、泌尿系统症状(尿频、尿痛或排尿困难)、月经过多或不规则子宫出血、性交痛、盆腔肿块、不孕和心理障碍[抑郁和(或)焦虑]等,其中肠易激综合征、泌尿系统症状、偏头痛、生活质量下降以及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25%、16%、19%、64.75%和48%,大约10%的青春期EMs没有症状[8,11]。研究发现,与成人EMs相比,青春期EMs疼痛特点是非周期性盆腔疼痛居多,约占90.6%,而成人EMs非周期性盆腔疼痛占69%[8]。

痛经是青春期和成人EMs的常见症状之一。DiVasta等[7]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青春期EMs(年龄≤18岁,n=295) 与成人EMs(年龄>18岁,n=107)患者痛经情况,发现青春期EMs初潮即痛经者144例(48.8%),成人EMs初潮即痛经者35例(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痛经伴随恶心在青春期EMs患者中最常见,占69%,在成人EMs患者中占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在评估痛经程度时将痛经分为四级:无疼痛;轻度(疼痛不影响日常活动,不需要止痛药);中度(疼痛稍干扰日常活动,但可以用止痛药控制);重度(疼痛严重妨碍日常活动,止痛药难以控制,需卧床休息)。发现青春期EMs和成人EMs均以中、重度痛经为主,分别为272例(92.2%)和100例(93.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7]。也有研究报道青春期EMs更多表现为重度痛经,对OCP和(或)NSAIDs药物无效,而成人EMs患者多表现为中度痛经[12]。

青春期EMs患者常伴有生殖器官畸形。Matalliotakis等[6]报道55例13~21岁青春期EMs患者,其中合并生殖器官畸形16例(29%),845例(年龄≥22岁)成人EMs中生殖器官畸形14例(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殖器官畸形主要包括纵隔子宫、双子宫、单角子宫、双角子宫、阴道斜隔等,多伴有经血流出受阻而出现下腹或盆腔疼痛症状。国内学者报道71例青春期EMs患者(年龄≤19岁),其中合并生殖器官畸形15例(21.1%),主要表现为痛经进行性加重或周期性下腹痛伴原发性闭经,生殖器官畸形为残角子宫、阴道斜隔、双子宫及阴道闭锁[13]。因此,合并生殖器官畸形是青春期EMs临床特征之一,尤其是伴有经血流出障碍者,诊断中应引起重视。

2.2 青春期EMs病理特点与临床分期 EMs发生机制复杂,病理表现形式多样,其主要病理变化是异位种植的子宫内膜随卵巢激素水平变化发生周期性出血,病灶周围产生炎症反应,纤维组织增生和囊肿、粘连形成。根据病变的部位主要分为腹膜型、卵巢型、深部浸润型EMs(DIE)等。腹膜型EMs分为色素沉着型:典型的紫蓝色或褐色结节,术中容易辨认;无色素沉着型:为异位内膜的早期病变,外观呈红色或无色透明斑点或小囊泡状,较色素沉着型更常见,更具有生长活性。青春期EMs多表现为无色素沉着型,术中不易识别;成人EMs多为色素沉着型,盆腔腹膜上病灶多呈典型的紫蓝色或黑褐色样改变,纤维组织增生粘连较多、病变组织有缺血迹象。病灶从无色素沉着型发展成色素沉着型大约需要6~24个月[14]。目前研究显示,早期的红色或无色斑点或小囊泡状病变周围前列腺素及炎性因子浓度升高,与疼痛有关[14]。卵巢常常受累形成大小不等的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囊肿内是反复出血形成的咖啡色黏稠巧克力样液体,也称卵巢巧克力样囊肿,囊肿破裂时囊内液体流出局部形成粘连,可表现为下腹痛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在青春期EMs患者是常见的[14]。DIE是EMs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指异位内膜侵犯深度>5 mm的实性结节,一般多见于直肠阴道隔、直肠、乙状结肠、膀胱、输尿管及盆腔其他纤维结缔组织等部位,如子宫韧带和阴道[15]。研究报道DIE多与进行性痛经和性交痛有关,同时DIE还具有家族遗传倾向[16]。

与成人EMs临床分期相同,青春期EMs也是采用美国生育学会(AFS)提出的修正EMs分期法(r-ASRM),根据异位内膜的部位、数目、大小和粘连程度等进行评分。Matalliotakis等[6]报道55例青春期EMs患者中临床分期Ⅰ期25例(45.4%)、Ⅱ期20例(36.4%)、Ⅲ期8例(14.5%)、Ⅳ期2例(3.7%),845例成人EMsⅠ期219例(25.9%)、Ⅱ期186例(22.0%)、Ⅲ期227例(26.9%)、Ⅳ期213例(25.2%),仅Ⅳ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Yeung等[8]分析13项研究,发现早期的报道中青春期EMs临床分期以Ⅰ、Ⅱ期为主,但近年来研究显示青春期EMsⅢ、Ⅳ期并不少见,而且与成人EMsⅢ、Ⅳ期相比,青春期EMsⅢ、Ⅳ期的主要表现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而不是盆腔广泛粘连或广泛的腹膜病变。Smorgick等[17]研究纳入20例青春期EMsⅢ、Ⅳ期患者,其中70%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直肠陷凹封闭占15%,盆腔广泛粘连仅占10%。说明青春期EMs可由临床早期进展为临床晚期,形成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而使卵巢受累。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上患者的疼痛程度往往与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早期患者也常常表现为严重的疼痛,可能与早期病变中前列腺素、炎性因子等浓度升高有关[14]。

2.3 青春期EMs复发情况 复发是指术后至少6个月经超声确定的盆腔包块或出现术前相似症状。由于青春期EMs患者手术治疗需采取保留生育功能的保守手术,因此较易复发。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57例青春期EMs患者(年龄≤21岁)术后随访5年,其中32例(56%)复发[18]。文献报道成人EMs患者术后2年总体复发率为21.5%,5年复发率为40%~50%[19]。Audebert等[20]对50例青春期EMs患者(12~19岁)进行回顾性队列分析,发现术后平均随访8年,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复发率为36.84%,DIE复发率为50%。研究认为年龄是青春期EMs患者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复发的主要因素,复发风险与患者手术时的年龄呈负相关。目前研究认为青春期EMs复发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年龄、病变类型、临床分期和治疗方法等[12]。

2.4 青春期EMs患者心理特征 一项澳大利亚的全国性调查,重点研究与女性健康有关的生理、心理、社会和经济因素,结果显示青春期EMs患者发生心理障碍的风险高于同龄健康女性,伴有慢性盆腔疼痛患者心理障碍发生率为48%,其中60%为中、重度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焦虑和(或)抑郁[11]。Fuldeore等[21]研究分析了青春期EMs患者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包括身体不适、疼痛等导致的生活质量降低,对未来健康及生育的担忧,病痛影响了学习、就业和工作,对激素药物治疗不良反应的担心以及治疗费用负担等。

研究指出,盆腔疼痛和心理障碍可影响青春期EMs患者接受教育和社交等机会,而且整体生活质量降低,应引起重视,加强管理[11]。建议对青春期EMs患者的心理健康进行常规检查,呼吁妇科医生了解并重视其潜在的心理障碍问题,对于青春期EMs尤其是出现心理障碍患者,给予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宣教疾病相关知识,减轻或消除顾虑,给予多学科身心整体治疗与长期管理,并给予社会支持,帮助患者适应并接受诊断和治疗方案,提高生活质量,获得积极、长期的心理健康。建立多学科妇女保健中心有助于提高和改善青春期EMs患者的生活质量[22-23]。

3 青春期EMs临床诊断

青春期EMs患者由于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以及年龄的特殊性等,早期诊断具有一定困难,需详细询问病史、重视妇科检查、盆腔B型超声(B超)、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综合考虑,可参考血CA125水平,但缺乏特异性,确诊仍需依靠腹腔镜检查及病理检查。

3.1 详细询问病史 目前研究表明,青春期EMs的高危因素包括家族史(一级亲属中有EMs的女性患病风险是无家族史的6倍)、母亲妊娠相关疾病(如子痫前期)、低体质量儿、初潮过早(≤12岁)、初潮时即伴痛经、对OCP或NSAIDs治疗无效的重度痛经或慢性盆腔痛以及生殖器官畸形等[2,6,14]。加强对这些高危因素的认识有助于识别青春期EMs易患人群,同时提高患者与家长对疾病的认识,及早就医,以便及时诊断。

3.2 妇科检查 子宫直肠陷凹是盆腔最低的部位,也是EMs常见的好发部位。对于有性生活史的患者经阴道-腹部的双合诊以及经阴道-直肠-腹部的三合诊可以触及典型的触痛性异位结节或包块,如有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时也可触及,有助于EMs的诊断;但对于没有性生活的青春期患者,需要经肛门-腹部触诊了解盆腔情况,同时妇科检查还可以发现某些梗阻性生殖器官畸形如阴道闭锁等。因此,在临床实践中这些基本的妇科检查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不能忽视以免遗漏重要体征。

3.3 影像学检查 临床常用的B超检查对于诊断EMs盆腔病情尤其是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具有重要意义。Hoyos等[24]通过超声观察异位病变间质纤维化或异位囊肿的微血管损伤判断病情,认为超声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与DIE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国内学者报道15例合并生殖器官畸形的青春期EMs患者(年龄≤19岁)术前B超诊断与手术诊断符合率为80%,MRI符合率达90%,认为超声检查对临床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子宫畸形诊断率高,临床常被作为首选的辅助检查,而MRI分辨率高,可以清晰显示子宫及毗邻器官的解剖结构、判断生殖器官畸形类型[13]。因此,对于超声不能明确的病变或可疑合并生殖器官畸形时应行MRI检查,有助于对病情的判断,但是对于腹膜型病变影像学检查也存在着局限性。

3.4 腹腔镜检查 腹腔镜检查是目前国际公认的确诊盆腔EMs的标准方法。目前认为对于重度痛经或慢性盆腔疼痛经OCP或NSAIDs药物治疗3~6个月无效的青春期女性应行腹腔镜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陈少博等[25]报道对药物不能控制的青春期慢性盆腔疼痛女性行腹腔镜检查发现EMs检出率高达50%~75%,尤其对于腹膜型与卵巢型EMs,腹腔镜下可以直接观察到异位病变的性质,并同时进行治疗,腹腔镜检查还可以识别其他原因引起的盆腔疼痛如炎症、粘连等。

4 青春期EMs的治疗

ACOG提出青春期EMs的治疗目标为抑制疼痛和疾病的进展、保护生育能力[26]。EMs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术后辅助药物治疗,治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患者年龄、症状、病变部位和范围、有无生育要求以及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综合考虑,强调治疗的个体化。青春期EMs患者的治疗与成人的不同之处在于既要控制症状、延缓疾病进展、预防复发,还要考虑治疗对其发育的影响和未来生育能力的保护。

4.1 药物治疗 青春期中、重度痛经或慢性盆腔疼痛、盆腔超声和(或)MRI无肿物等阳性发现者而可疑为EMs的患者,与成人相似,首选药物治疗。常用的一线药物包括NSAIDs、OCP和孕激素。NSAIDs属于不含糖皮质激素的抗炎、解热、镇痛药物,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减轻疼痛。OCP通过降低垂体促性腺激素水平,并直接作用于子宫内膜和异位内膜使其萎缩、月经量减少或闭经,从而达到治疗疼痛的目的,临床上常用的OCP为低剂量高效孕激素和炔雌醇复合制剂,1片/d,连续用6~9个月。孕激素通过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造成高孕激素闭经和内膜蜕膜化,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常用人工合成孕激素如醋酸甲羟孕酮。二线药物包括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目前对这类疼痛患者主要是采用一线药物治疗,不建议对于未经手术确诊的青春期EMs患者使用GnRHa进行诊断性治疗[8,12]。若对药物治疗有效,建议定期复查观察病情变化,对药物治疗无效者应行诊断性腹腔镜检查术[12]。

4.2 手术治疗 根据欧洲人类生殖及胚胎学会(ESHRE)指南标准,盆腔超声和(或)MRI提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直径≥3 cm为腹腔镜手术治疗指征[27]。手术指征的选择还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血CA125水平等,注意与卵巢生理性出血相鉴别。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是目前青春期EMs患者的主要手术指征。成人EMs患者手术方式有3种:保留生育功能的保守手术(保留子宫与卵巢)、保留卵巢功能的半根治性手术(切除病灶与子宫)以及根治性手术(切除病灶、子宫及双附件)。而青春期EMs患者需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方式首选腹腔镜下的保守手术,具体手术方法与成人相似,即切除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切除或电凝烧灼异位病灶、分解粘连、恢复正常解剖结构,需要保留子宫与卵巢。对青春期EMs患者合并生殖器官畸形者应及时行畸形矫正术,如阴道斜隔切除术、残角子宫切除术或阴道成形术等[13]。

目前研究表明手术治疗可改善青春期EMs患者的疼痛。Roman[28]比较20例青春期EMs(<20岁)与143例成人EMs(≥21岁)患者腹腔镜术后疼痛改善情况,平均随访2.6年,发现青春期EMs疼痛症状改善明显(P=0.005),认为腹腔镜手术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疼痛并提高生活质量。国内学者报道15例青春期EMs合并残角子宫、阴道斜隔、双子宫及阴道闭锁等生殖器官畸形,均经腹腔镜下保守手术并行畸形矫正术,术后随访13例,平均随访时间20个月(1~60个月),腹痛缓解12例(92.3%),复发1例(7.7%),认为对于合并梗阻性生殖器官畸形的青春期EMs患者解除生殖道梗阻后EMs异位病灶可自行消退,疼痛消失或明显改善[13]。目前有关青春期EMs患者术后远期生育功能的研究报道较少。Audebert等[20]研究报道55例青春期EMs患者,术后随访8年,其中18例自然妊娠,13例(72.2%)活产,其中Ⅰ、Ⅱ期患者9例(69.2%),Ⅲ、Ⅳ期患者4例(30.8%)。认为青春期EMs患者远期生育功能与临床分期呈负相关,强调早期诊断与治疗的重要性。

4.3 术后辅助药物治疗 目前认为EMs是一种慢性、进展性、易复发的疾病,腹腔镜检查确诊、手术+药物治疗是成人EMs治疗的标准模式[26]。术后激素药物治疗目的是通过抑制卵巢功能改善疼痛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或减少复发。考虑到药物的不良反应,目前对于青春期EMs患者术后是否需要常规辅助药物治疗以及用药时间等意见尚不一致,尚缺乏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一般认为对于分期为Ⅲ期或Ⅳ期、盆腔粘连严重、盆腔腹膜病灶多发、手术未能彻底清除或术后中重度盆腔疼痛的青春期EMs患者,术后需辅助药物治疗[14]。ACOG指出OCP或孕激素是青春期EMs术后疼痛患者首选一线药物,是安全有效的,可与NSAIDs联合应用以便更好缓解EMs相关疼痛。如果术后经上述药物治疗3~6个月疼痛仍无缓解,可选择二线药物GnRHa联合反向添加治疗至少6个月,不推荐小于16岁患者使用GnRHa[26]。

目前研究表明青春期EMs术后辅助OCP或孕激素治疗可减轻盆腔疼痛。Dun等[10]回顾性报道25例(10~21岁)盆腔疼痛病史8年以上、经腹腔镜手术确诊的EMs患者术后辅助OCP或孕激素治疗,术后随访1年显示64%患者疼痛消失,16%疼痛缓解,12%疼痛持续存在,8%为疼痛复发,认为青春期EMs术后辅助OCP或孕激素药物治疗能改善盆腔疼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目前研究认为育龄期EMs术后辅助GnRHa治疗后服用OCP可以降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复发,而青春期EMs患者有关研究报道较少。最近,Seo等[29]回顾性分析176例Ⅲ、Ⅳ期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术后GnRHa治疗后周期性服用OCP的治疗效果,旨在评估青春期EMs患者术后辅助药物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复发情况,其中青春期EMs患者(15~20岁)34例、育龄期患者(25~35岁)142例,2组患者手术方式相同,均行腹腔镜保守手术,术后接受3~6个月GnRHa治疗后周期性口服小剂量OCP,治疗时间平均41个月,术后6~12个月定期复查盆腔B超发现直径≥2 cm的巧克力囊肿为复发。结果显示,术后5年2组复发率分别为5.3%、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复发时间42个月(13~86个月)。认为青春期患者与育龄期患者术后GnRHa治疗后给予周期性OCP可以降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复发。

GnRHa通过竞争性与GnRH受体结合抑制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使雌激素水平降低,可引起短暂闭经,缓解盆腔疼痛,这种低雌激素状态的常见不良反应有潮热、出汗、易激动、骨质疏松等,因此在成人应用GnRHa 3~6个月时可给予反向添加治疗,即服用小剂量雌激素、孕激素,改善低雌激素状态引起的不良反应。GnRHa是成人EMs患者术后常用的药物,青春期EMs患者术后对其他药物治疗无效时可选择GnRHa联合反向添加治疗。

Gallagher等[30]评估青春期EMs患者术后GnRHa联合反向添加治疗效果的研究显示,25例青春期EMs患者(15~22岁)术后经OCP或孕激素治疗3~6个月疼痛无明显好转,采用GnRHa联合反向添加治疗1年[结合雌激素0.625 mg/d+醋酸炔诺酮5 mg/d(13例);醋酸炔诺酮5 mg/d(12例)],平均随访6年,结果显示96%(24/25)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低雌激素症状,如潮热、出汗、易激动、睡眠障碍、关节痛等,部分患者症状甚至持续至停药后半年以上,主要表现为偏头痛、潮热、出汗等,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及治疗结束后疼痛症状明显改善,64%(16/25)的患者反馈对治疗满意,并愿意向其他患者推荐这种治疗;分层结果比较显示,GnRHa联合反向添加结合雌激素+醋酸炔诺酮方案与联合反向添加醋酸炔诺酮方案疼痛改善及药物不良反应耐受性的满意度分别为85%(11/13)和42%(5/12)。认为GnRHa联合反向添加结合雌激素+醋酸炔诺酮方案优于反向添加醋酸炔诺酮方案,小剂量雌激素可以减少骨质丢失、提高患者的耐受性。

青春期骨骼发育尚未达骨峰值,在选择GnRHa治疗时要考虑预期的治疗效果以及骨质疏松的风险,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用药期间加强管理,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监测骨密度以及雌激素水平。ACOG指出青春期EMs术后辅助GnRHa治疗时应该在使用初期即行反向添加治疗,使骨质丢失最小化,保障骨骼健康发育[26]。

LNG-IUS通过引起子宫内膜萎缩、蜕膜化、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凋亡,缓解EMs疼痛,有效期5年,是治疗EMs的二线药物。目前LNG-IUS和依托孕烯皮下植入主要应用于成人EMs,在青春期患者应用较少,仅适用于对其他治疗有禁忌证或无效的青春期EMs患者,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和出血,但对于没有性生活的青春期EMs患者应做到充分的知情同意。

5 结语与展望

综上所述,尽管青春期EMs发生率尚不确切,但至少2/3对药物治疗无效的慢性盆腔疼痛或痛经患者在腹腔镜检查时发现EMs,其疼痛、疾病进展、易复发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青春期EMs的治疗目标为抑制疼痛和疾病的进展、保护生育能力。临床医生对青春期EMs的诊治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手术治疗对青春期EMs是有益的,尤其是临床早期阶段,早诊断、早治疗有助于抑制疾病进展,减少对卵巢的损伤;②对青春期EMs的疼痛管理是长期的,术后联合激素药物治疗有助于减轻疼痛症状和降低卵巢异位囊肿的复发;③需高度重视青春期EMs患者心理障碍风险,给予多学科指导及社会支持。治疗方法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年龄、症状、病情、分期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强调个体化治疗,做到充分知情同意。今后还需要加强规范青春期EMs的临床诊断,包括病灶类型、疼痛评分和生活质量量表以及随访,对青春期EMs患者术后辅助药物治疗的选择、用药时间及远期影响等仍需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加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