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法复位在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2019-08-15杨波王盛海陈建华郑萍徐晓利
杨波 王盛海 陈建华 郑萍 徐晓利
(1.汉中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湖北 武汉 723000;2.汉中市中心医院,湖北 武汉 723000;3.汉中市中心医院防保科,湖北 武汉 723000)
外界暴力因素,个体骨质疏松因素都会引起胸腰椎骨折,术后配合传统手法复位,可以帮助加大患者前纵韧带的张力,还能使移位伤椎得到稳定,纠正骨折移位,对椎体曲度也能起到恢复作用,以此促进患者的骨折愈合,恢复患者的脊柱功能恢复[1-2]。本次研究中,将100例患者分两组行不同治疗方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将100例患者分作对照组与观察组,各取50例。对照组男20例,女30例;年龄30~58岁,平均(38.5±9.8)岁;观察组男22例,女28例;年龄31~57岁,平均(39.2±10.3)岁;两组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比较研究。纳入标准: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后批准分组,患者和家属均知情下签署同意书。入选患者年龄均在20~60岁间,确诊为胸腰部外伤,伤椎呈后凸畸形,有肿痛,伤椎有明显的活动受限,经X线、CT检查均确诊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排除标准:排除了存在胸腰部手术史的患者,两处或以上胸腰椎骨折,骨折同时合并脱位,有脊髓神经损伤,肝肾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资料不完整的患者[3]。
1.2 方法 对照组仅应用手术治疗,全麻后,将患者摆放俯卧位,经C型臂X射线机直视下,找出骨折节段,对伤椎体表投影处进行标记。注射针头定位后行1~2 cm切口,将皮肤、皮下组织切开后,经前后位透视取穿刺针由外偏上,直到内偏下,直至椎弓根,针尖至椎弓根投影内缘,经透视,观察穿刺针尖到达椎体,保持和椎体上下终板处于平行状态,将导丝放置以后,再将穿刺针拔出,把椎弓根螺钉由导丝向椎体内拧入,选择合适的连接棒,与持棒器安装好,再由椎弓根螺钉穿过椎旁肌,到达另一端的椎弓根螺钉,将螺帽固定好以后,再将持棒撤掉。经C型臂透视观察,患者骨折处已固定好,完成骨折的复位,就可以将钉尾延长处折除,逐层包扎,给予抗感染和补液治疗。观察组在手术治疗过程中配合传统手法复位,当患者到达手术室以后,在患者的胸前、骨盆等处垫好软垫,保持患者胸腰等部位椎体保持过伸状态,在伤椎周围麻醉,控制患者的双腋窝、双踝牵引,动作以患者可耐受为标准,经手法牵引,复位者以手掌根于患者伤椎棘突处,另一手掌压于这只手背,保持双肘伸直,保持上身的前倾,合适力度短促下压,控制下压4-6cm的深度。手法复位时要时刻注意了解患者的感受,尤其是下肢,若有触电样感觉要及时停止。手法复位后,再为患者行手术治疗,手术与对照组相同。两组由同组团队完成手术[4]。观察指标见相关文献[5-7]。
1.3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用SPSS17.0统计学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一般指标 两组对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一般指标
2.2 对比两组术后疼痛评分 对比术后1 d、术后6个月,两组疼痛评分均低于手术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术后疼痛评分分)
2.3 对比两组伤椎矢状位后凸Cobb’s角 对比术后1 d、术后6个月,两组伤椎矢状位后凸Cobb’s角均低于手术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变化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伤椎矢状位后凸Cobb’s角
2.4 对比两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 对比术后1日、术后6个月,两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均高于手术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变化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对比两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
2.5 对比两组ODI 术前,观察组(71.05±4.16)%,对照组(71.48±3.47)%;术后6个月,观察组(24.69±3.22)%,对照组(30.41±4.72)%;两组术后6个月ODI低于手术前,而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6.6667,P=0.00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胸腰椎骨折多发脊柱损伤患者,要占到90%左右,一旦发生就会使患者脊柱稳定性受到影响,甚至压迫到脊髓,引起患者出现神经损伤,只有行手术治疗[8-9]。传统手法复位应用于手术中对恢复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伤椎高,脊柱后凸畸形的矫正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对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传统手法复位应用于手术中不会增加手术时间,也不会增加出血量,甚至患者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不会受到影响。观察组疼痛评分、伤椎矢状位后凸Cobb’s角均低于手术前,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高于手术前,观察组ODI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传统手法复位能促进骨折复位,降低疼痛程度,恢复患者伤椎高度,而且能帮助纠正患者后凸畸形。
综上所述,传统手法复位配合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可以取得更理想的效果,能帮助患者骨折复位,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可以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