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转型发展相匹配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玉林师范学院园艺专业为例

2019-08-15牛俊奇苗小荣邓旭朱宇林王道波

教育现代化 2019年105期

牛俊奇,苗小荣,邓旭,朱宇林,王道波

(玉林师范学院 生物与制药学院,广西 玉林)

园艺是我国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目前正朝着生态农业、休闲农业、高效农业、数字农业和都市园艺等方向发展[1]。而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发展定位不准、办学模式单一、同质化倾向严重及与地方产业脱节等,导致人才培养规格不能很好的与市场需求衔接[2]。其对园艺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毕业生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具备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3]。《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14〕43号)明确指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可见,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利用自身有限资源,突出园艺专业“应用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服务地方农业经济发展,是地方院校改革的重要方向[4]。

一 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园艺专业是玉林师范学院生物与制药学院/农学院第4个非师范本科专业,2017年首届招生。本专业立足广西,面向华南地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完整的现代生物科学的知识体系,较宽厚的园艺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较扎实而熟练的基本技能,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在果树、蔬菜、观赏园艺、药用植物、设施园艺及其它相关专业方向领域从事现代园艺科技推广、产业开发、经营管理及教学和科研等业务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现有专任教师2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6人,硕士学历4人,其中硕士生导师4人。目前学院与园艺专业相关的实验室(或基地)有14个,其中包括园艺作物院士工作站(与邹学校院士合作)、广西农产资源化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桂东南果蔬产业发展联盟、园艺遮阳实训大棚、桂东南珍稀经济物种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桂东南生态农业特色生物资源保护利用研究实践基地、功能农业实验室、土壤与园林植物营养实验室、园艺花卉实验室、植物学实验室、园林规划与设计实验室、计算机辅助园艺设计实验室和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等。

二 园艺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玉林师范学院于2015年被确定为广西4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之一,其园艺专业具有本科办学历史短、办学基础薄弱,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契合度不高,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劲头不足,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评价手段等不能满足地方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本专业大部分教师为刚引进的博士,因此在专业、职称、学缘、年龄等结构上不够合理,优秀的学科和专业带头人,尤其缺乏“双师型”教师。由于缺少行业从业经验,不能很好地与企业对接,缺乏企业人才的需求的信息,以至于不能很好地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任务[5]。

(二)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由于师范院校师范类的专业办学历史较久,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导致对办学惯性束缚,对新兴办学理念缺位。地方院校应立足地方,依托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以服务地方为导向,顺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突出“应用型、创新型”,强化校企合作,承担起为地方经济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

(三) 教学投入不足

充足的教育经费投入,是建设应用型专业的重要保障之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其办学历史的局限性,为了保持其“师范性”特色,在办学资源上,往往以师范专业为参照,弱化了对应用型专业办学资源的投入。在学生的实验、实习和实践经费的投入上尤为明显,这就导致应用型专业在发展受到限制。同时,学生存在对所学专业前途迷茫、课程学习困难、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和个人兴趣与专业不符等问题[6]。

三 园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

应以本科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为核心,以课程体系改革为突破口,以系列课程建设为基础,以实践与创新教学体系创建为重点,以教学评价和调控方式完善为手段,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积极性,积极推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

(一) 开展园艺实践周活动

从2018年开始执行“11+X”教学安排,明确“X”为实践教学周,以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本学期(2018-2019学年第2学期)有学院领导和老师带领园艺17和园艺18的同学参观玉林五彩田园蔬菜基地、南宁美丽南方田园设计、玉柴农光互补光伏项目基地和桂平市蒙圩镇千亩沃柑产业示范园。为保证实践周工作安排落到实处,教务处全体人员协同教学督导深入各学院实践活动现场,开展调研、检查与指导工作,并与师生互动交流。通过实践教学周的活动,可以有效衔接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生产实际、树立事业心、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基本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实习就业打下了良好基础。要想开展好教学实践周活动,一方面学院应该加大实习经费的投出,目前每个专业2000元,假如有四个班,每个班才500元,这样的实践经费远远不够。如果要去较远的地方,就需要租车和住宿,这样所需费用大部分需要学生自己掏钱。另一面专业负责人要做好统筹协调,即不同学期实习的企业或基地要提前规划好,且所选的实习地点要有代表性,不要重复参观学习。

(二) 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广泛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场地、设备、技术等的优势互补,信息、资源共享,使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同时促进企业生产发展、加快企业人才团队建设,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是一种“双赢”的途径。目前我院与玉林五彩田园、绿丰橘红基地、广西俊茂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广西中农富玉农业有限公司、玉林市汉桂园园林有限公司、广西玉林市农友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玉林市农业科学院、玉林市洋平石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玉林苗木生态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六万林场、北海海滨沙地、大容山森林公园和岑王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企(事)业单位共建有13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教学、实习和科研活动。

(三) 构建产业联盟

目前,已有玉林师范学院牵头,玉林市农科院、广西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广西有机农业研究所、广西五维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广西容县沙田柚发展有限公司、广西中农富玉国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广西习缘辣木有限公司、玉林市逸兴农业科技发展总公司等共同发起,成立的广西桂东南果蔬产业发展联盟。该联盟主要致力于发挥广西园艺作物院士工作站的优势,在邹学校院士的带领下,提高玉林农业科技含量,联合申报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与龙头企业;引种、试种并推广邹学校院士团队培育的辣椒等茄果、瓜果作物新品种,提高玉林果蔬品种更新换代的速度,

提高玉林现代农业竞争力;结合绿色农业、农机农业,提高现代农业园的农资产品检测、生产与推广,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确保农产品安全,引领玉林农业由低端走向高端,为玉林现代农业由量变到质变、由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做贡献。该联盟是一个园艺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载体,可以实现整合资源、共享资源、互惠双赢、共赢发展的目标。同时,借助该平台和园艺作物院士工作站,学生还可以更好的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

(四) 开展卓越农林人才拔尖培养计划

为了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素质高、能力强、视野广并立志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有所成就的拔尖创新人才,提高农林人才培养质量,现开办卓越农林人才拔尖培养计划试验班,首届开班为60人,采用周末、寒暑假等时间进行授课,进行现场教学和出国游学。该实验班侧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术兴趣和发展潜质,实行开放式动态进出机制和自由选择机制,将有志于攀登现代农业科学高峰的优秀学生选入“计划”进行培养。实施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特长和发展方向制订和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为学生的充分发展提供充分选择,鼓励学生表现特长、发展潜质,追求卓越。首先,聘请优秀授课教师通过讲座报告形式讲授现代农业及生命科学核心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其次,根据专业兴趣、学习特点和特长协助其联系活跃在科研前沿的博士、教授及企事业高级人才作为指导教师,指导其专业课程的学习、毕业论文工作以及选择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学术方向;最后,通过制定并完成开放性且富有挑战性的科研实践课题,撰写英文研究计划和英文学术论文,举办学术沙龙,组织学术年会,参加国际会议,定期举办“与大师面对面”座谈会等形式开展研究型教学与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对生命科学研究有着浓厚兴趣、基础理论扎实、富有科研创新能力、具有批判思维和国际视野、并立志为现代农业发展奉献毕生的高层次人才。

四 结束语

对于转型发展的地方院校而言,鲜明的办学特色既是学校发展的基础也是学校生存的根本。我校园艺本科专业应不断强化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科学研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以培养“面向基层,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为目标,构建适合我校实际的切实可行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强化学生的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能力,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行业、知晓职业、伺机创业,让学生充分掌握就业岗位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成为具有良好素养、实践能力,富于责任感和创造性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构建适合地方高校本科园艺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能够充分发挥高校的园艺专业特色及服务社会的功能,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行业对人才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