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中医药文化基因,探析高校人才培养新路径
2019-08-15张妍李根林李宁李肇进李姗高爱社何航张悦陈芳
张妍,李根林,李宁,李肇进,李姗,高爱社,何航,张悦,陈芳
(河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仲景学院),河南 郑州)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中医药文化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既要从精神领域层面去解决对中医药概念的认识问题,又要从制度层面去解决中医药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由此如何把握中医药文化传承和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激活中医药文化基因,增强自信,传承好、发展好中医药文化,提高中医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我们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根据中医药“德术并重”“道器并重”体系内涵[1],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内容大致包括诊疗养生技术、实用医药知识、理论学说、思想理念、认知思维和价值取向等六个方面,可概括为医道医德(德)、医术医理(术)二个不同层次[2]。
中医药文化“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医道医德理念,构建了中医药文化之遗传基因,控制着中医药文化之传承发展,它生动诠释了“仁、和、精、诚”的内涵和要义[3],深刻阐述和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中医药文化悠久的医史、深邃的理论、出众的名医、浩繁的医籍、精湛的医技和灵验的药石,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医术医理[4]。
一 借力“课程思政”,激活中医药文化基因
为传承中医药文化之“德”,激活被“抑制表达”的中医药文化基因,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和自信,筑牢中医思维,本研究针对中医学专业(仲景学术传承班)学生,开设国学经典导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课程,同时充分挖掘、提炼其他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通过制定实施方案、加强教材建设、提升师资素质、强化教学设计、突出课堂育德、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评价、拓展“第二课堂”、夯实制度保障等途径,开展、创新“课程思政”育人实践,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 突出师承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千百年来,中医药文化的薪火相传主要是通过跟师、带徒,手把手带教完成的,如今院校教育成为中医药传承的主流方式[5]。然看似比师承教育更好的院校教育却存在诸多弊端。如过分强调人才培养的规模化、标准化,忽视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人才培养目标的整齐划一、教材编写的“现代化、标准化、客观化”影响了中医教育个性化特色的发挥;经典著作学习弱化,忽视医理医道的传承弘扬,使学生对中医药缺乏感情;中医药学科的过度细化,破坏了中医药学的整体性,并且造成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的脱节[6],培养的学生“中医不会用,西医不够用”。
所谓“道无术不行,术无道不远”,为“德”“术”共育,传承中医药文化,克服现行院校教育中的种种弊端,全面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我们依托仲景故乡优势,秉承“厚基础,重经典与临床,突出仲景特色”理念,确立“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互结合,班级制与导师制相互补充”的仲景特色传承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师承教育“侍诊左右,耳濡目染,耳提面命,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答疑解惑,相机点拨”等优势[7],创新人才培养实践。
(一) 制定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方案
系统调研分析国内高等中医药院校现行的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试点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中医药学自身发展规律和我校立体多维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确立“培养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及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具有坚定的中医职业信仰和中医诊病的思维方式;具有熟练运用中医传统方法诊疗各科疾病及疑难杂症的能力;具有对仲景学说有系统学习和研究,能为民众提供真正中医诊疗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制定详细的培养方案。
(二) 择优选拔学生、优化课程设置
从中医类专业大学一年级中择优选拔学生,重点选拔传统文化根底扎实、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加入中医学专业(仲景学术传承班)。践行精英化教育理念,采取小班制授课,每届不超过60人。
课程设置方面,以中医核心课程为主线,强调“四重一突出”,即重中医经典、重传统文化、重中医思维、重临床实践、突出仲景学术。据此将课程进行优化重构,如公共课程模块和西医课程模块分别由原来的26.13%和24.44%分别降至22.00%和10.66%,使中医学及相关课程比例升至86.33%;增设中医传统技能课程,如中药炮制与辨识;独立开设针灸推拿学实训和临床常用操作技能实训课程等,强化实践技能;开设国学经典导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课程,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以利中医药独具特色的思维模式的建立;实施中医经典诵读制度,确定必读经典书目,还增加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等经典课程的学时,强化经典背诵与讲习,培养纯正中医人才。
(三) 突出师承教育、强化实践锻炼
遵循中医药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讲师承、拜群师,突出临床实践,创建“2+3”五位一体的教学培养模式,使学生从感知中医、感触中医、领悟中医走向传承中医、实践中医。工作中遴选经验丰富的专家作为指导教师,专门建立导师库,实施“师带徒”的师承教育模式,按照学生与导师的实际情况进行统一规划、合理搭配分组,一般每名导师指导学生不超过3名,每学期调整一次分组,学生轮换跟从导师,以汲取各家之长;学生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轮流跟师,时间不少于2个半天/每周。导师通过言传身教,向学生传授临床知识,如此“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效,在效中信,在信中学”,从而树立专业自信,筑牢中医思维,提升诊疗技能。
(四) 改革教学方法、培育研究创新
教育中体现师承教育,不仅要引入理念,更要融入方法,要将现代教育教学方法与传统师承教育精髓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效果。课堂教学中我们督促教师熟练运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PBL等教学方法,以案例吸引学生,以问题引导学生;并不时聘请具有教学意愿与能力的名老中医走进校园、课堂,现身说法,介绍学术经验。临床教学中我们创建机制保障,督促教师履行责任,改进带教方法,加强师生交流、倾心相授,使师承教育名副其实。
以“仲景讲坛”“研究生论坛”“中医读书会”等为平台,开展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将课题研究与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有机结合,培养其科研能力及创新精神。在校生多次荣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远志杯、天堰杯、黄帝内经知识竞赛等大奖。
三 结语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传承千载而不衰,延绵百世而不坠。薪火传承一直是中医药继承发展的主旋律和主基调。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关于深化中医药师承教育的指导意见》。由此可见师承教育融入院校教育,是中医药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是中医药顺应自身规律及时代发展所作出的必然选择。
2009年,河南中医药大学根据“中医药传承人才、应用人才和医药相关人才”三类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8],在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范围内率先开办了“仲景学术传承班”。作为该专业建设主要承担单位,基础医学院(仲景学院)近年来从学生选拔、培养方式、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和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现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熟,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已毕业学生五届,就业率均为100%,读研率居全校各专业首位,第三方调查显示,毕业学生在理论水平、实践操作、适应能力等方面表现突出,广受用人单位好评。仲景特色传承人才培养模式多次在全国校长论坛上进行交流,得到同行专家认可和好评,多次被国家级、省级主流媒体报道,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围绕“仲景学术传承班”开展的研究“特色中医传承教育模式的建立及其与院校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获河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但我们深知,在现行运行体系中,师承教育融入不够,导师投入精力心血不足,学生、导师定期考核、奖惩及退出机制有待完善,需进一步深化改革、强化制度政策保障,打破精英化培养模式、惠及更多学生、体现教育公平,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有吸引力的、包容的人才培养体系[9],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出能将中医药事业发扬光大的传承者和创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