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合作办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研究
2019-08-15胡凯
胡凯
(海南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海南 海口)
自2014年中俄签署了《中国教育部和俄罗斯教育科学部关于支持组建中俄同类高校联盟的谅解备忘录》,中俄从政府层面就开启了引导构建高校之间对口合作的新机制。[1]近些年来,中俄两国的合作办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两国在跨境高等教育的合作方面可谓是相互扶持、互帮互助,当前的跨境高等教育的合作已经成为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伴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传统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战略已经不能适应市场人才的需求,这就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当前中俄合作办学的教育发展,地方高校必须加快教育国际化的步伐,与时俱进,结合本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状况,积极开展跨境高等教育的合作项目,力图让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战略适应时代的需求,增强人才的市场竞争力。
一 中俄合作办学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一) 中俄留学人员跨境流动呈增长态势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与“一带一路”需求差异较大,这就需要沿线各国合作发展,优势互补,培养大量高水平的优秀人才。一个国家的留学生数量已经成为衡量国家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中俄合作办学项目的开展,中俄两国的人才流动呈现增长的发展态势,从目前俄罗斯的国际学生来看,将近有170个国家的留学生,中国的留学生大约占据10%,成为第二大生源国;从中国的留学生来看,据统计,十年来俄罗斯来华的留学生年平均的增长率达到13.6%,俄罗斯成为来华留学的第六大生源国。从中国赴俄留学生的所学专业来看,人文社科的学生要比理工科的学生相对来说占比重,[2]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在未来应当鼓励理工科的学生赴俄交流学习,增强我国生化工程、高新技术等产业的未来发展动力。
(二) 中俄合作办学项目呈良性发展态势
从中俄近些年的合作办学发展态势看,俄罗斯已经成为我国对外开展合作办学的第五大对象国。从合作办学的设立看,主要是引进俄国的教学资源在国内设立合作办学项目,约占国内对外合作总项目的8%,然而中国高校对俄罗斯的办学合作的项目少之甚少,但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国内高校赴俄设立办学项目将逐渐发展起来,向经济大国以及一些教育强国进行教育、文化的输出。在合作办学的具体项目上,呈现出本科化,研究生及以上的项目合作较少。从在国内高校的参与程度上看,大约有五十多所高校参与合作办学项目,并且就高校参与的层级和水平整体来说,大都属于国内的高水平院校。中俄双方积极参与合作办学项目,使得合作项目的数量和比重呈现良性发展的趋势,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实现两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标。
(三) 中俄合作办学机构呈加快发展态势
中俄合作办学机构作为合作办学项目的重要设立机构,有助于推进中俄合作的深度,引进优质的办学资源。然而目前这一机构的设立数量相对较少,截止2017年该机构有8个,国内有7个,俄罗斯设有1个,其中本科层级的有5个,还是集中在本科水平上。这些机构从学科分布来看,自然科学专业占比较大。首个具有法人资格的中俄合作办学机构是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是教育部于2015年批准筹办的。国内其余后来设立的中俄合作办学机构都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主要集中在这几年筹备建立的,可以看出虽然总体机构的数量仍然不多,但是整体上还是呈现增长的态势。
二 当前形势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 专业化水平偏低
当前,我国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并没有合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导致无法实现利用专业人才力量推动行业发展进步。[3]新媒体行业在近些年的飞速发展,同时伴随着新型装备的运用,对这方面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学生在专业基础理论上的学习完成度较高,但是缺乏对专业的热情,表现为对广播电视编导行业发展动态漠不关心,这很大程度上使得学生掌握的知识脱离行业的发展。只有跟得上市场对人才的发展需求,学生才能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
传统模式的教学方式,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完成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和策划,从而满足电视台或者电台的用人需求,但是随着市场用人标准的相对泛化,专业之间的界分不再十分细化,传统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导致毕业生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作为媒体行业下的专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及时地更新教学内容,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实现教学与实践、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完美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学生,不但要掌握广播电视编导的专业技能,还要重视自身技能的全面发展,有目的性地加强技能的训练,培养自己对媒体行业的综合能力。
(二) 人才培养管理方式失衡
作为新兴的专业,高校对于人才培养方案呈现的过多,从而造成体制安排欠缺专业性,课程安排混杂,例如第一学期的课程完全不涉及专业性的课程导入,到第二或第三学期才开始逐渐安排上专业性的课程,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对专业的热情;理论性较深的课程应当放在大三下学期左右,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应当尽早让学生接触,然而很多学校常常反其道而行之,这样的课程的安排完全不利于学生对知识循序渐进的掌握以及严重违反学科设置的逻辑性。
同时,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介之间的差异性愈发不再明显,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在市场中不断的得到整合。[4]从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的实际安排上看,主要还是停留在传统媒体的层级上,教学内容明显的落后,没能及时跟上市场发展的趋势。极少数涉及新媒体方面的高校,其主要是停留在理论上教学,很难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对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于拓展存在严重的不足。
(三) 师资力量薄弱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师整体上偏向年轻化,由于是新兴的专业,学生大多毕业之后直接进入高校教学,缺乏媒体行业的工作经历。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偏重理论,实践技能性的讲授较少。另一方面,学校在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上,是以教师是否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过学术性的文章以及相关的科研成果,而不是看实际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这种教师评价标准,使得相当一部分教师忽视课堂的教学,转而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个人的成果的实现上,这就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学生很难在课堂上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进一步导致课下的学习力不从心。
三 中俄合作办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策略分析
(一) 构建融合性人才培养平台
在“一带一路”战略合作的背景下,中俄两国致力推动教育合作办学项目,然而当前国内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育正遭遇发展的瓶颈,恰逢中俄合作办学的热潮,国内高校应当开阔视野,学习俄罗斯关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育方法,积极引进俄方优质的教学资源,开展中俄合作办学,构建融合型的人才培养机制。[5]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国内的高校中已经普遍的开设,但是基于本专业的起步发展阶段,各个高校也存在专业人才培养上的困惑,俄罗斯作为教育强国,对人才的培养有着独特的教学机制,现阶段针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当鼓励有能力的高校积极探索中俄合作办学项目,制定具体的中俄合作办学方案,加强对中俄合作办学的战略规划,建立多样化的合作办学机构,在此基础上积极深入了解俄方的教育培养机制,从而科学定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基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部分高校已经建立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工作室,采取师徒教授的模式,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节目的编排以及策划等等,这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影视制作能力。当前可以以工作室教学为平台,成立中俄合作项目的示范区,引进优质的教师资源,聘请高水平的教师在工作室教授学生实战技能,建立示范区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榜样,从而提高国内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水平与质量。
(二) 建立多样化教学模式
随着近几年中俄合作办学的热潮,有力地推动了当前国内教学模式的重大改革,教育活动的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大量优质教师资源的引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国际化水准,很大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一方面,融媒体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自主性、参与性,教师以引导为主,学生需要自主学习、自己动手。同时,在融合编导培养模式下的教学设计可以“以颠倒的教学模式为外围框架,以理解性教学中的‘逆向设计'为翻转课堂的设计思路;整合教学形式、内容与资源, 连接网络平台、传统课堂与户外实践, 利用多维翻转为学生知识理解与思维水平的提升创造可能”。教师在课前将视频、影像等资料发给学生,让学生先行自学,然后学生组成小组,提出问题、相互讨论,将不能解答的问题在课上交由教师答疑,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合理安排教学的进度,确保教学的水平与质量。
(三) 采取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直接决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基于当前广播电视编导行业的发展动向,以及伴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应当着重以三个方面的人才能力为培养目标,即创意能力、渠道传播能力以及市场定位能力。[6]创意的由来,是建立学生在已有的、大量的知识储备上形成的,当然,还需要机会的促成。学校组织的相关学科竞赛就能够让学生将自己的创意想法继而转变为具体的作品,让学生有机会深入研究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并在实践操作中进一步拓宽视野,进而锻炼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实践技能。在竞赛中不仅可以展现自己的能力,积累经验,还可以通过观摩他人的作品,从中汲取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于他人进行沟通,让创作者的灵魂得以相互碰撞,从而使自己的思想得以升华,进一步激发灵感。学校还可以提供一些企业平台机会,让学生承接某个具体的团队项目,真正的了解到市场的需求,通过这些项目全方位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提升专业能力的基础上,也培养团队合作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
四 结语
当前正处于融媒体行业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一阶段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战略应当在借助于中俄合作办学的热潮,积极引进俄方优质的教学资源,改善国内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基础性问题,通过构建融合型的中俄人才培养平台,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采取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而提高学生的新型媒体技术或知识,树立创新意识,进而让学生利用优秀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持续推动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