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饮联合常规西医治疗急性脑梗死意识障碍24例
2019-08-15伍艺灵邓振兴黄春燕
伍艺灵,邓振兴,黄春燕
(台山市中医院内三科,广东 台山 529200)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特点为急性起病、病程长、病情重、遗留后遗症等,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给家庭、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脑梗死患者急性起病常伴嗜睡、意识模糊,甚至浅昏迷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患者意识障碍时间越长,神经细胞的凋亡越严重,脑细胞的神经功能受损越大,肢体功能恢复越差,后遗症越严重,甚至形成脑疝而危及患者生命,并造成一系列的并发症等。因此,早期进行药物干扰促醒、缩短意识障碍时间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神经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中医药治疗脑血管疾病疗效显著,并在临床上得到广泛认可。2017年12月—2018年9月,笔者采用菖蒲饮联合常规西医治疗急性脑梗死意识障碍24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台山市中医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意识障碍患者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4例,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47~86岁,平均(61.2±3.1)岁;病程6~72 h,平均(23.1±14.6) h。对照组24例,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46~84岁,平均(60.3±7.2)岁;病程6~70 h,平均(22.8±15.8) 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按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1]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按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2],辨证为中风-中脏腑-痰火闭窍证。
3 试验病例标准
3.1 纳入病例标准
①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经头颅CT、MRI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②符合中风-中脏腑-痰火闭窍证的中医辨证标准;③病程14 d以内;④年龄在40~85岁,男女不限;⑤若为复发性中风患者,生活能力评分(mRS)应≤1分;⑥患者本人或其法定代理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3.2 排除病例标准
①脑栓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②经检查证实为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病、代谢异常等患者;③18岁以下或85岁以上患者;④怀孕或哺乳期妇女;⑤药物过敏者;⑥精神病患者;⑦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
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吸氧、抗血小板聚集、营养脑神经、调脂、营养支持等常规西医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菖蒲饮,药物组成:石菖蒲15 g,郁金12 g,远志10 g,竹茹12 g,牡丹皮12 g,连翘10 g,胆南星10 g,天麻12 g。加减:大便秘结者,加枳壳12 g、大黄6 g(后下);痰多者,加僵蚕6 g、法半夏10 g;血瘀者,加川芎12 g、当归12 g、牛膝10 g。1 d 1剂,水煎,1 d 2次,鼻饲。
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5 观测指标
①采用Glasgow昏迷评定量表[3]对患者意识障碍程度进行评分。轻度昏迷:12~14分。中度昏迷:9~11 分。重度昏迷:8 分及以下。分数越高表明昏迷改善效果越好。②C反应蛋白水平。
6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参考文献[4]相关标准。显效:患者意识清醒,患侧肢体肌力恢复程度超过2级。有效:患者意识水平有明显好转,患侧肢体肌力恢复程度在 1~2 级。无效:患者意识和患侧肢体肌力恢复均无变化。
7 统计学方法
8 结 果
8.1 两组疗效对比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53,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两组脑梗死意识障碍患者疗效对比
8.2 两组治疗前后Glasgow评分对比
见表2。
表2两组脑梗死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Glasgow评分对比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
8.3 两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水平对比
见表3。
组 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2416.35±2.097.25±2.19∗∗##对照组2416.14±2.639.38±2.04∗∗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
9 讨 论
急性脑梗死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该病起病急,病情危重,部分患者急性起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意识障碍时间越长,脑细胞凋亡损伤程度越大,肢体功能恢复越差,卧床时间越长,并因此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出现,甚至严重影响患者生命,给患者及其家庭、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5]。脑梗死属中医学“中风”范畴,其中意识障碍中医辨证为中风-中脏腑。中医学对中风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并提出了多种病因病机及相关治法。刘河间认为中风主要为心火暴盛所致;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认为中风-中脏腑多为痰、火、风、瘀闭塞头窍、直冲犯脑所致。近代医家在总结古代经典文献的经验后提出: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是导致中风发病的主要原因;机体的病理产物如痰、火、风、瘀等均是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当气机逆乱时,上述病理产物会随气上升闭塞于脑络,从而发为中风,出现意识障碍者称为中脏腑。痰火闭窍是中风-中脏腑的常见证候,也是病机演变的中间证候;痰是中风患者预后欠佳的主要因素。
菖蒲饮具有醒神开窍、清热化痰的功效,适用于因邪气壅盛、痰火蒙蔽清窍所致的中风-中脏腑-痰火闭窍证。方中石菖蒲醒神开窍,善治痰火郁闭之神志不清;郁金凉血清心,祛瘀止痛,行气解郁;远志安神益智,祛痰消肿;竹茹、胆南星清热化痰,两者配伍,善治痰火壅盛、痰湿内盛、痰蒙头窍之证;连翘、牡丹皮清热泻火,凉血开窍,善治火盛之证,并可治疗中风痰火瘀闭之大便秘结;天麻祛风通络,化痰,善治风邪、痰瘀阻络头窍,常用于治疗风痰阻络之中风偏瘫、肢体麻木乏力等症。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石菖蒲挥发油提取物能有效促醒,可治疗脑病昏迷、癫痫发作等意识障碍,能有效通过血脑屏障,降低脑血管的通透性,减轻脑细胞水肿,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改善大脑供血供氧情况,减轻再灌注造成的神经细胞损伤,挽救缺血带,从而改善脑梗死意识障碍水平[6];郁金提取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改善血管通透性等药理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保护性抑制和抗自由基损伤的作用,能保护脑神经细胞功能,减少再灌注造成的细胞水肿及凋亡[7-8];化痰类、化瘀类中药如郁金、天麻等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能改善血循环,挽救保护缺血半暗带,减轻脑水肿,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抑制炎症因子和小胶质细胞的生成,促进脑梗死后血管新生,从而保护神经细胞,减少炎症浸润,有效恢复缺血区脑组织的血液供应,从而有效恢复中风患者的意识障碍、肢体功能、言语功能等神经系统功能[9]。临床研究[10]指出:郁金等中药能干扰血管炎症反应,干扰炎症介质的产生与表达,减少炎症细胞的浸润,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抑制小胶质细胞的产生,通过治疗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清的C反应蛋白水平抑制脑细胞水肿形成,减轻脑神经功能的缺损。
近年来,有不少研究表明炎症因子与急性脑梗死关系密切,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病理基础之一,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原因。研究[11]认为:炎症因子参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斑块形成及梗死灶形成的过程,炎症因子介入参与神经细胞的凋亡,导致脑水肿及脑细胞神经功能缺损加重,加重脑梗死的临床症状。C反应蛋白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蛋白质,可激活补体和加强吞噬细胞的吞噬,清除入侵机体的病原微生物和损伤、坏死、凋亡的组织细胞,在机体受到感染或组织损伤时急剧上升。由于C反应蛋白在急性炎症反应阶段数值水平急剧升高,故其是机体免疫炎症反应最主要、最敏感的标志物之一。有临床基础研究表明:C反应蛋白水平与脑动脉硬化的程度密切相关,其水平升高可作为判断缺血性脑梗死疾病严重程度及风险指标的数据之一。脑梗死的病理基础为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研究[12-13]表明: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斑块的形成关系密切,免疫炎症反应与神经细胞的凋亡、脑梗死的发生关系密切,因此,C反应蛋白的水平指标可作为一个判断脑梗死病情危重、预后及风险的靶点。临床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中C反应蛋白的水平较正常健康人增高,并且随着脑梗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增加而有升高趋势。C反应蛋白水平的升高还能促进诱导白细胞介素、基质金属蛋白酶等一系列的炎症因子的分泌活化,导致炎症水平上升、血管急性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栓形成等,从而增加脑血管疾病的产生。C反应蛋白水平可以反映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的炎性反应程度[14]。因此,降低、消除机体免疫炎症因子的水平能有效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减少脑细胞凋亡,减轻脑水肿,缓解意识障碍,改善脑梗死临床症状。
本研究结果表明:菖蒲饮联合常规西医治疗急性脑梗死意识障碍有较好疗效,能减少神经功能的损伤,降低机体炎症因子水平,从而有效改善脑梗死意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