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环县出土的北方系青铜器

2019-08-15沈浩注王宏

草原文物 2019年1期
关键词:环县青铜器青铜

沈浩注 王宏

(1. 甘肃省环县博物馆 2. 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

北方系青铜器是我国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其分布范围广、延续时间长、文化内涵丰富、地域特色鲜明,备受学界关注,是我国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先贤们的研究,北方系青铜器经历了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和铁器时代,时代相当于商代晚期至西汉时期。从各地出土情况看,北方系青铜器以鄂尔多斯高原为中心,广泛地分布在北方长城沿线及其周围,向北一直扩展到西伯利亚地区。北方系青铜器以兵器、车马器、生产工具和装饰品等实用器物为主,有别于中原以礼器为主的青铜文化。近年来,环县博物馆在环县境内征集到大量的北方系青铜器,主要有兵器、工具、车马器、装饰品等。现将其中部分特色鲜明的青铜器选介如下:

1. 兵器

主要有矛、镦、棍棒头、镞、剑、戈、鹤嘴斧等。

矛3件,分三式。

Ⅰ式1件,直筒状短骹,下粗上渐细,圆銎,骹端有一钉孔,锋呈柳叶状,两叶基本对称,中起脊。总号1091,通长14.2、骹径2厘米,重90克,出土于环县木钵镇高寨沟村(图一,1)。

Ⅱ式 1件,直筒状长骹,下粗上渐细,圆銎,锋呈三角形,两叶基本对称,无钉孔,起脊不明显。总号1092,通长11.8、骹径2.6厘米,重65克,出土于环县环城镇张滩滩村(图一,2)。

Ⅲ式 1件,直筒状长骹,下粗上渐细,圆銎,锋呈三角形,两叶基本对称,中起脊,骹端有圆形钉孔。总号1113,通长13.5、骹径2.2厘米,重100克,出土于环县虎洞镇半个城村(图一,3)。

镦6件,分三式。

Ⅰ式2件,直筒状,底端略呈圜形,圆銎,身有一钉孔。总号1084,銎径4.3、通长9厘米,重130克。总号1085,銎径4.4、通长8.5厘米,重128克,均出土于环县合道镇陈旗塬村(图一,4)。

Ⅱ式 2件,直筒状,底端呈尖圆状,圆銎,无钉孔。总号1140,銎径4.1、通长7.5厘米,重100克,出土于环县山城乡城嘴遗址。总号1086,銎径4、通长7.8厘米,重110克,出土于环县合道镇陈旗塬村(图一,5)。

Ⅲ式2件,长筒状,底端呈尖圆状,圆銎,身有钉孔。总号1171,銎径4.5、通长10.5厘米,重130克,有残缺(图一,6)。总号1172,銎径4.4、高10.3厘米,有残缺,均出土于环县环城镇张滩滩村。

棍棒头1件,总号1166,通体扁圆形多瘤状,其上分布有12个凸瘤,分为四组,每组三个凸瘤构成三角形,凸瘤上有两道弦纹,中为圆形銎,高2.5、銎径2.4厘米,重178克,出土于环县环城镇红星村(图一,7)。

短剑1件,总号1895,铁质,典型的“触角式”短剑,剑首为两个写实的鸟相对联结,扁平柄,剑格不明显,剑身呈柳叶状首,中起脊,剑柄与剑首局部镶金,锈蚀较为严重,通长32、刃宽5、厚1.5厘米,重330克,出土于环县合道镇陈旗塬村(图一,8)。

镞5件,分三式。

Ⅰ式2件,两翼呈倒须状,弧刃,中起脊,铤部作圆形。总号1297,通长4.5厘米,重6克,出土于环县天池乡梁河村(图一,9)。

Ⅱ式 1件,圆銎,三角形锋,三翼弧刃,总号1310(图一,10),通长4厘米,重9克。

Ⅲ式 2件,三翼,圆柱铤,总号1317,通长4厘米,重7.5克(图一,11)。

戈3件,分两式。

Ⅰ式1件,援微弧近直,内有一横穿,阑侧有三个方形穿,最下面穿旁边有圆形穿。总号1116,通长18、内长7、阑长8.2、援长11厘、胡长7厘米,重200克,出土于环县环城镇(图一,12)。

Ⅱ式 2件,直援,长方直内,内有一横穿,阑侧有三个穿,最上面穿为圆形,下面两个穿为方形。总号1983,通长17.5、内长6.5、阑长8.5、援长11、胡长7.2厘米,重173克,出土环县环城镇张滩滩村(图一,13)。总号1984,通长19.5厘米,重230克,出土于环县虎洞镇半个城村。

鹤嘴斧2件,分两式。

Ⅰ式1件,一端为圆锥形鹤嘴,一端为斧状,扁刃,中起脊,椭圆形銎。总号2049, 通长13.5、銎径2.2厘米,重75克,出土于环县环城镇漫塬村(图一,14)。

Ⅱ式 1件,两端均为扁平斧状,椭圆形銎。总号1112,通长14.1、刃宽2.3厘米,重180克,出土于环县虎洞镇半个城村(图一,15)。

2. 工具

主要有刀、斧、锛等。

刀4件,分直柄带孔和环首两式。

Ⅰ式2件,通体较直,柄身分段不明显,柄端有一圆孔。总号1986,通长20.4、刃宽1.4厘米,重57克(图二,1)。总号1117,通长17.5、刃宽1.6厘米,重40克,均出土环县环城镇张滩滩村。

Ⅱ式 2件,环首,扁平柄,弧背,刃略弯。总号1114,通长20.7、宽1.8厘米,重110克。总号1987,环首,柄身之间不明显,直背薄刃,通长27厘米,重120克,均出土于环县环城镇张滩滩村(图二,2)。

锛1件,銎部残,似为长方形,圆弧单面刃,身有钉孔。总号1248,通长3.8、刃宽2.5厘米,重10克(图二,3)。

斧1件,整体呈长方形,两侧有明显范线,长方形銎,端有一箍,刃部平直略弧,侧视呈楔形,銎部残损,似为单面有钉孔。总号1090,通长13.7、刃宽4.7厘米,重437克,出土于环县合道镇(图二,4)。

3. 车马器

主要有车軎、马衔、当卢、泡饰、杆头饰等。

车軎1件,圆柱管状,一端粗,一端细,圆口,体侧有两个钉孔。总号1353,通长3、銎径1.3厘米,重19克(图三,1)。

马衔2件,直棍式,套连而成。总号1199,两端圆环外附半圆环,通长22.5厘米,重125克。总号1197,两端圆环外附小圆环,通长22厘米,重120克。均出土于环县环城镇张滩滩村(图三,2)。

当卢8件,可分为三式。

Ⅰ式1件,上端为圆弧形,下端为尖三角形,整体呈窄长叶形,凹背,单纵钮,圆柱形缨帽。总号1093,长11.6厘米,重70克,出土于环县山城乡城嘴遗址(图三,3)。

Ⅱ式5件,上端为圆弧形,下端为尖三角形,整体呈窄长叶形,凹,双纵钮。截头圆锥形缨帽2件。总号1103,通长8.5厘米,重50克,出土于环县环城镇漫塬村。带底座缨帽3件。总号1098,通长9.8厘米,重60克,出土于环县山城乡城嘴遗址(图三,4)。

Ⅲ式2件,葫芦形,正面鼓起,束腰,两端宽圆,背有桥形钮。总号1252, 长8.1厘米,重50克(图三,5)。总号1257,长12.6厘米,重60克,均出土于环县环城镇。

泡饰共9件,分三式。

Ⅰ式2件,鼓背凹面,背正中有一桥形钮,素面。总号1144, 直径4厘米,重10克,出土于环县合道镇陈旗塬村(图三,6)。

Ⅱ式6件,一端为圆形,鼓背凹面,面中部有桥形钮,一端为镂空桃心形,镂空形状为倒“3”形。总号1254,长10.2厘米,重60克,出土于环县环城镇(图三,7)。

Ⅲ式1件,花边圆形,鼓背凹面,面中部有两个钮 。总号1258,长6.5厘米,重10克,出土于环县环城镇(图三,8)。

杆头饰5件,分二式。

Ⅰ式2件,杆头为圆弧形,圆形銎,銎体略内收,与杆头之间界限不明显,杆头与銎侧有钉孔。总号1146,高5.7厘米,重70克,出土于环县合道镇陈旗塬村(图三,9)。

Ⅱ式3件,杆头为圆球形,圆形銎,銎体与杆头相接处内收,杆头与銎侧有钉孔。总号1141,直径4.3厘米,重60克。总号1142,高4.5厘米,重70克,均出土于环县山城乡城嘴遗址(图三,10)。

4. 装饰品

主要有动物牌饰、环饰、浑体动物、带饰、透雕饰、带扣及牛角形铜饰等。

动物牌饰1件,总号1982,虎噬羊式样,无边框,虎呈伫立状,圆眼,半圆环形耳,长尾上卷,张口露齿,下面为一曲体小羊,虎爪前伸抓住小羊,背侧近边处有鼻钮,长11、宽5.5厘米,重90克(图四,1)。

环饰9件,分四式。

Ⅰ式2件,圆环形,环截面为弧形。总号1128,直径8.1、厚0.5厘米,重80克,出土于环县环城镇红星村(图四,2)。

Ⅱ式1件,椭圆环形,环截面为弧形。总号1130,长15.8、宽8.3厘米,重120克,出土于环县环城镇红星村(图四,3)。

Ⅲ式5件,圆环形,环周透雕有水滴形透孔。总号1134,直径6.8厘米,重40克,环周9个透孔(图四,4)。总号1137,直径5.7厘米,重45克,环周10个透孔。

Ⅳ式1件,总号1309,三个圆环相连,中间最大,一端次之,另一端最小,大圆环直径2.3厘米,重3克(图四,5)。

浑体动物6件,均为鹿形,空心铸造,下腹开放,双耳上耸,吻短粗,颈挺直,身体健硕,短尾,有张口状,亦有闭口状,腿部残损,无法辨识,似呈卧状。总号1219,长6.7厘米,重10克(图四,6)。总号1222,长6.5厘米,重10克,均出土于山城乡城嘴遗址。

带饰8件,均为变形鸟纹带饰,略呈“8“字形,两鸟背向相连,喙较大,中有凸乳,背有单横钮。总号1262,长4.6、宽2.6厘米,重10克,出土于环县环城镇(图四,7)。

透雕铜饰2件,总号1357,连钮式,并列两排6个连珠状钮饰,钮上饰卷云纹,长3.5厘米,重6克,出土于环县环城镇漫塬村(图四,8)。总号1331,弧边三角形,对称镂空四个月牙纹,四个三角纹,两个卷曲纹,长7.5、宽8.1厘米,重24克。

带扣2件,环形体,分二式。

Ⅰ式1件,素面,一侧有圆形喙状突出,上有穿孔,另一侧有一钩。总号1189,直径6厘米,重60克,出土于环县木钵镇(图四,9)。

Ⅱ式1件,一侧有近方形喙状突出,上有穿孔,面饰连珠纹。总号1387,直径3.9厘米,重25克(图四,10)。

牛角形铜饰8件,空心牛角形,方銎口,开四个方孔。总号1154,长3.1厘米,重13克,出土于环县合道镇闫塬(图四,11)。

以上青铜器仅为环县博物馆馆藏北方系青铜器主要类型,还有一些不具代表性的器物本文未作介绍。这些青铜器主要集中出土于环县山城乡城嘴遗址、环城镇张滩滩村和红星村、合道镇陈旗塬村、虎洞镇半个城村等地,其他地方亦有零散出土,并以秦长城沿线居多(图五)。虽然出土时缺少墓葬资料和组合关系,但是周边同类器物出土较多且研究较为全面,为我们断代和深入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现就环县出土的北方系青铜器与周边地区出土的同类器物做一对比(表一)。

表一 环县出土的北方系青铜器与周边出土器物对比

?

此外,还有其他各种饰品、工具和武器基本与宁夏境内春秋战国时期墓葬同类器物相近或相似。凯萨琳·林道夫将我国北方地区文化遗迹划分为五个区域,甘肃东部地区与宁夏南部地区就同属第一个区域㊵,杨建华将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文化遗迹划分为三个大区,其中甘宁地区就是第一大区㊶。由此可知,环县境内北方系青铜器与宁夏南部北方系青铜器文化类型相同或者相似。

对于宁夏境内出土北方系青铜器,学界研究成果颇丰,罗丰先生对宁夏出土的北方系青铜器划分为三期,早期年代上限为春秋中期及以前,中期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晚期,晚期为战国中期至晚期㊷,但是未包括战国晚期至两汉时期的匈奴文化。所以上述青铜器与宁夏境内北方系青铜器内涵基本相似,其时代跨度应该在春秋中期至两汉时期,主要以春秋战国时期为主,仅有少量匈奴文物时代为汉代。

关于北方系青铜器学界关注较多且研究成果颇丰,其广泛地分布在欧亚大草原及其周围,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我国鄂尔多斯高原是北方系青铜器出土最丰富的地区,有学者也将北方系青铜器称为“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并对其起源、族属和文化内涵做出推测,“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是起源于我国北方地区的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地区的土著文化,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与斯基泰文化可能有一定的接触和互相影响。根据器物年代推测,其早期阶段,可能属于我国古代文献上提到的‘狄人’的先期文化或狄人文化;其晚期阶段当属于匈奴文化。但是,从早晚文化内涵来看,他们又具有一脉相传的继承关系”㊸。受此影响,钟侃先生最早亦认为固原发现的北方系青铜器属于匈奴文化㊹。随着宁夏境内出土资料丰富,钟先生又进行了修正,认为宁夏南部青铜文化应属于西戎义渠戎㊺。罗丰先生通过对固原青铜文化的分析认为庆阳地区属于义渠戎,而宁南地区可能属于乌氏戎㊺。许成等通过对毛庆沟墓地和杨郎墓地比较研究,认为毛庆沟类型为狄族青铜文化的代表,而杨郎类型为戎族青铜文化的代表㊼。马建军先生分析宁夏境内北方系青铜器的文化特征时,提出了该文化属于西戎文化支系,是一种地方类型㊽。

通过先贤们的研究,宁夏境内北方系青铜文化属于西戎文化已经基本得到学界的公认。据《史记·匈奴列传》云:“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故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豲之戎,歧、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而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㊾。西戎诸国,以义渠戎最为强大,其最早可追溯到商朝武乙时期,战国晚期为秦国所灭,有八百年之历史。早期与周王朝时战时和,春秋战国时与秦长期抗衡。其疆域随时代有变化,但是泾水以北长期是其核心区域。根据张多勇先生的考证,义渠戎的疆域“南至关中的北山,即鄂尔多斯盆地的南缘;北以战国秦长城为界,疆域最大时,北境也不过以横山为界;西至陇山,东到晋陕黄河沿岸”㊿。由此看来,上述北方系青铜器大部分可能就是义渠戎之遗存。

环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区位在陕甘宁三省区交汇之地,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农牧文化的融合之地,战国秦长城横贯县境而过,是我国北方长城文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县境内集中出土大量的北方系青铜器,为研究我国北方青铜文化提供了新的资料,亦为研究甘肃东部的西戎文化提供重要的考古资料,值得学界进一步深入研究。

注 释

①刘得祯、许俊臣:《甘肃庆阳春秋战国墓葬的清理》,《考古》1988年5期。

②⑩ ⑬⑭⑯㉔㉖㉚㉜㊲㊳ 杨宁国、祁悦章:《宁夏彭阳近年出土的北方系青铜器》,《考古》1999年12期。

③㉒㉓㉕㉘㉙㉞㊱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固原博物馆:《宁夏固原杨郎青铜文化墓地》,《考古学报》1993年1期。

④⑥⑮㉛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彭堡于家庄墓地》,《考古学报》1995年1期。

⑤⑦⑧ ⑫⑰⑱⑲⑳㉑㉗㉟㊴ 罗丰、韩孔乐:《宁夏固原近年发现的北方系青铜器》,《考古》1990年5期。

⑨⑪㊸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

㉝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同心县文管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宁夏考古组:《宁夏同心县倒墩子汉代匈奴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7年1期。

㊵Katheryn M.Linduff, Emma C.Bunker and Wu En,Archaeological Overview, in Ancient Bronze of the Eastern Eurasian Steppes from the Arthur M.sackler Collections, New York: Arthur M.Sackler Foundation,1997.

㊶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文物出版社,2004年。

㊷罗丰:《以陇山为中心甘宁地区春秋战国时期北方青铜文化的发展与研究》,《内蒙古考古文物》1993年1、2期。

㊸钟侃:《宁夏固原县出土文物》,《文物》1978年12期。

㊸钟侃、韩孔乐:《宁夏南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文化》,《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

㊻罗丰:《固原青铜文化初论》,《考古》1990年8期。

㊼许成、李进增:《东周时期的戎狄青铜文化》,《考古学报》1993年1期。

㊽马建军:《宁夏境内“北方系青铜器”及其文化特征》,《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3期。

㊾《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

㊿张多勇:《义渠古国与义渠古都》,《豳风论丛·创刊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

猜你喜欢

环县青铜器青铜
生僻字里识青铜
青铜器辨伪概论
青铜之光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带着故事看砖塔
紧盯需求强弱项 精准发力补短板——环县教育脱贫攻坚纪实
青铜器上的中国密码
行走环县
环县的土
青铜古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