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拉善左旗乌兰布和遗址调查简报

2019-08-15阿拉善盟文物局阿拉善左旗文物管理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草原文物 2019年1期
关键词:陶片残片标本

(阿拉善盟文物局 阿拉善左旗文物管理局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阿拉善左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东部,总面积约80412平方公里。东北毗邻阴山狼山山脉,东临黄河,与鄂尔多斯高原隔河相望,东南以贺兰山和长城为界,南和西南与河西走廊相邻,西为阿拉善右旗的巴丹吉林沙漠,北则与蒙古国戈壁地区相接。全旗地貌以荒漠和戈壁为主,南部和东北部各有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图一)。

阿拉善左旗东北部与黄河、阴山及河套平原相邻,地理和交通位置重要。自上世纪60年代,侯仁之和俞伟超先生即对这一区域进行了调查,在乌兰布和沙漠地区发现了大量古代人类活动的遗迹①。上世纪80年代李壮伟先生在吉兰泰盐池以东7公里的乌兰布和沙漠中采集到了石器和陶片②。此后这一区域的考古工作便陷入了相对停滞的状态。

2015年11月阿拉善盟文物局和阿拉善左旗文物管理局组织人员对位于黄河西岸新发现的乌兰布和遗址进行了初步调查。乌兰布和遗址位于阿拉善左旗巴彦木仁苏木乌兰布和嘎查境内,面积16平方公里。遗址位于黄河西岸的乌兰布和沙漠之中,处于一块四周沙丘环抱的南北狭长盆地,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盆地西侧和北侧的沙丘相对较高,盆地内地表有一层较薄的细砾堆积,地表植被为梭梭等沙生灌木(图二)。

遗址地表散布有大量细石器和陶片等遗物,由于受风蚀作用影响,遗物保存状况较差,多受扰动,分布不甚规律(图三)。本次调查共采集有陶片201片,石器82件,贝壳17件,其中选择标本和小件63件。

兹将本次调查所得资料简要报道如下。

一、石 器

1. 磨制石器

石磨盘 2件。

标本2015NZWS3,断为两块,其中一块表面多附着水垢。肉红色砂岩。平面呈长方形,剖面呈凹镜状。顶面磨制较为规整光滑,中部内弧,上下皆有条带状顶面。底面和侧面仅经过简单磨制做平,较为粗糙。其余侧面仅经过简单琢制,表面粗糙。长51.2、宽23.7、厚约2-4厘米(图四,1)。

标本2015NZWS10,一端残损。青灰色砂岩。现存平面大致呈梯形,剖面呈长条状,厚度较为均匀。顶面磨制较为规整光滑,中部微内弧,可见有纵向摩擦痕迹。底面经过简单磨制做平。两边侧面经过磨制修整平直,有长期使用痕迹,较为光滑。一边侧面略有残损,呈弧状,经过磨制修整,有长期使用的痕迹,较为光滑。残长15.5、底宽12.9、厚1.8厘米(图四,2)。

石磨棒 2件。

标本2015NZWS11,保存完好。肉红色砂岩。正面大致呈半月形,剖面略呈圆角梯形,弧背。通体磨制,底面磨制规整光滑平整,应为研磨面。长18.3、底宽5.2、高5.8厘米(图四,3)。

标本2015NZWS12,保存完好。肉红色砾岩。正面与剖面大致呈圆角梯形,直背。通体磨制,底面磨制规整光滑,两侧略斜,中间稍凸,应为研磨面。长12.6、顶宽3.4、底宽4.8、高3.7厘米(图四,4)。

石饼 2件。

标本2015NZWS16,保存完好。肉红色砂岩。平面大致呈三角形,剖面呈圆角长方形,两边呈锐角直边,一边较弧,整体大致呈饼状扇形。顶面及两直边侧面磨制规整光滑。弧边侧面为斜面,与底面仅经过简单的琢制做平,表面较粗糙。长5.4、宽4.1、厚1.2厘米(图四,5)。

标本2015NZWS17,保存完好。肉红色砂岩。平面大致呈不规则五边形,剖面呈圆角长方形,整体大致呈饼状。各面仅经过简单的磨制做平,表面较粗糙。长6.6、宽5.7、厚2-2.5厘米(图四,6)。

石斧 1件。

2015NZWS18,保存状况较差,但残损处石疤表面圆钝,可能为残损后继续使用。深青色,平面大致呈上窄下宽的圆角梯形,双面刃。长7.1、宽3-4、厚1-1.5厘米(图四,7)。

2. 细石器

石核 1件。

标本2015NZWS27,柱状石核。红棕色燧石质。横截面大致呈三角形。侧面周身有剥离石叶所遗留的长条状石片疤。台面略经修理,较平整。长5.09、顶部宽1.91、底部宽1.54厘米,重32.672克(图五,1)。

刮削器 2件

标本2015NZWS76,方端刮削器。黄棕色燧石质。上端略呈圆角方形,下端平直。周身三面皆有由侧缘向中心剥制的石片疤痕,三面刃缘皆错向加工而成。长3.69、宽3.06、厚0.97厘米,重14.903克(图五,2)。

标本2015NZWS77,边刮器。白色玛瑙质。上下端已残,表面布满石疤。两侧边缘平直经过修整,皆有由侧缘向中心剥制的石片疤痕,刃缘皆错向加工而成。残长3.45、宽2.47、厚0.52厘米,重3.304克(图五,3)。

石叶数量较多,现选择7件石叶标本。

标本2015NZWS33,长条形石叶。白色玛瑙质。近端略呈圆角,远端略齐平,两侧边近平行,侧边有修理使用的痕迹。中间有错向修理石核形成的脊线,下部有反向的剥离石叶痕迹。剥离面可见较明显的同心波纹。长2.53、宽0.81厘米,重0.748克(图五,4)。

标本2015NZWS37,长条形石叶。白色玛瑙质。近端略尖,远端略齐平,两侧边近平行。中间有错向修理石核形成的脊线,下部有反向的剥离石叶痕迹。剥离面可见较明显的同心波纹。长2.02、宽1.25厘米,重0.796克(图五,5)。

标本2015NZWS38,长条形石叶。棕褐色燧石质。近端略呈圆角,远端齐平,两侧边平行。中间有错向修理石核形成的脊线。长2.18、宽0.52厘米,重0.194克(图五,6)。

标本2015NZWS41,长条形石叶。黄棕色燧石质。近端呈圆角,远端齐平,两侧边平行。表面有多道错向修理石核形成的脊线。剥离面可见较明显的同心波纹。长3.65厘米、宽0.77厘米,重0.7克(图五,7)。

标本2015NZWS44,长条形石叶。棕褐色燧石质。近端呈圆角,远端略齐平,两侧边近平行,侧边有修理使用的痕迹。表面有多道错向修理石核形成的脊线。剥离面可见较明显的同心波纹。长3.62、宽1.33厘米,重2.1克(图五,8)。

标本2015NZWS69,三角形石叶。青黑色燧石质。平面略呈三角形,近端略圆,远端齐平,侧边有修理使用的痕迹。中间有错向修理石核形成的脊线,下部有反向剥离石叶痕迹。侧面呈弧状,剥离面可见较明显的同心波纹。长2.42、宽2.32厘米,重3.04克(图五,9)。

标本2015NZWS70,三角形石叶。青黑色燧石质。平面略呈三角形,近端略尖,远端略平,侧边有修理使用的痕迹。表面有多道剥离石片形成的脊线,下部有反向剥离石叶痕迹。侧面微弧,剥离面可见较明显的同心波纹。长2.43、宽3.43厘米,重1.57克(图五,10)。

二、陶 器(片)

本次调查共采集陶器残片201片,共计2832克,无可复原的完整器。可判断的器型以罐类器为主,多为手制。陶色以褐陶为主,数量约占72.64%,质量约占78.27%;次为灰陶,数量占22.89%,质量占18.53%;另有少量的灰褐陶和红陶。陶质以夹粗砂为主,数量占49.75%,质量占48.52%;次为夹细砂陶片,数量占43.78%,质量占44.30%;另有少量泥质陶片。纹饰有篮纹、绳纹、附加堆纹、弦纹、压印纹等。综合上述几个方面进行判断,可大致将采集陶片归为两组。

1.第一组

该组遗物多饰有篮纹,多为灰陶或灰褐陶。

标本2015NZWT12,篮纹陶片残片。夹细砂灰陶,手制。外壁饰较密篮纹,纹间距平均约0.3厘米。残高4.7、残宽3.7、壁厚0.58厘米,重12.6克(图六,4)。

标本2015NZWT24,篮纹陶片残片。夹细砂褐陶,手制。外壁饰篮纹,纹间距平均约0.35厘米。残高3.79、残宽4.14、壁厚0.59厘米,重9.624克。器形不明(图六,5)。

标本2015NZWT46,篮纹陶片残片。夹细砂灰陶,手制。外壁饰篮纹,纹间距平均约0.34厘米,篮纹间局部有细平行刻划斜线。残高3.76、残宽3.43、壁厚0.48厘米,重5.53克(图六,6)。

标本2015NZWT48,带状耳残片。夹细砂灰褐陶,手制。两侧边缘修整圆滑,外壁饰横向平行的长条形刻划纹,刻划纹长1.95、宽0.27、纹间距平均约0.18厘米。残长2.69、残宽2.78、壁厚0.67厘米,重7.45克(图六,8)。

标本2015NZWT50,器底及腹部残片。夹粗砂灰褐陶,手制。平底,直腹斜收。素面。残高2.2、残宽4.37、腹部壁最厚0.85、器底最薄0.49厘米,重14.68克(图六,7)。

标本2015NZWT51,口沿及颈腹部残片。夹细砂灰褐陶,手制。侈口,圆唇,斜平沿,短束颈,溜肩。素面。残高2.82、残宽4.82、壁厚0.87厘米,重17.70克(图六,1)。

标本2015NZWT52,口沿及颈腹部残片。夹细砂灰褐陶,手制。侈口,尖圆唇,斜平沿,短束颈。素面。残高1.81、残宽2.79、壁厚0.47厘米,重3.45克(图六,2)。

标本2015NZWT56,口沿及颈腹部残片。夹细砂灰陶,手制。敞口,尖唇,平沿,短颈,素面。残高2.04、残宽3.54、壁厚0.67厘米,重6.31克(图六,3)。

2.第二组

该组遗物多饰有绳纹、附加堆纹和压印纹,多为褐陶,可判断器型为高领罐。

标本2015NZWT26,高领罐,口沿及颈部残片。夹细砂褐陶。手制,侈口,圆唇,高领束颈。口沿下颈部外壁饰有细窄的横向突棱附加堆纹,棱宽约0.25厘米,并在附加堆纹上贴塑有压印三角形纹饰鋬,鋬宽约1厘米,颈肩接处又饰有细窄横向突棱附加堆纹,棱宽0.25厘米。残高7.63、残宽6.82、壁厚0.81厘米,重64.61克(图七,1)。

标本2015NZWT27,绳纹及附加堆纹陶片。夹细砂褐陶。手制,外壁呈红褐色,内壁呈灰褐色。外壁饰交错细绳纹,纹间距平均约0.07厘米。细绳纹上贴塑有两条附加堆纹,一条较长,近似L型,呈突棱状,棱宽约0.39厘米,一条较短,呈竖向突棱状,棱宽0.26厘米。残高4.85、残宽6.01、壁厚0.46厘米,重14.248克(图七,10)。

标本2015NZWT28,高领罐,口沿及颈部残片。夹细砂褐陶,手制。口微侈,方唇,高领束颈。口沿下颈部外壁饰有横向突棱附加堆纹,棱宽0.81厘米。残高6.62、残宽4.64、壁厚0.62厘米,重32.847克(图七,2)。

标本2015NZWT29,高领罐,口沿及颈部残片。夹细砂褐陶,手制。口微侈,方唇,高领束颈。口沿下颈部外壁饰有横向突棱附加堆纹,棱宽约0.71厘米,并在附加堆纹下贴塑有鋬,鋬宽1.93厘米。残高6.77、残宽5.29、壁厚0.66厘米,重36.175克(图七,3)。

标本2015NZWT37,高领罐,口沿及颈部残片。夹细砂红陶,手制。直口,方唇,高领束颈。口沿下颈部外壁自上而下依次饰有四层几何形压印纹。第一层为交错斜排方格形压印纹,交错压印纹中分割出菱形及三角形方块,压印方格平均宽约0.1厘米,压印较深;第二层为纵向长条形压印纹,长1.4、宽0.18厘米,压印较浅;第三层为双排横向方格形压印纹,压印方格平均宽约0.12厘米,压印较浅;第四层为纵向长条形压印纹,下饰一条弦纹,长条形压印纹长1.37、宽0.2厘米,压印较深。残高6.05、残宽5.45、壁厚0.69厘米,重23.75克(图七,4)。

标本2015NZWT38,舌型鋬残片。夹粗砂褐陶,表面可见较大砂砾。手制,素面。鋬平而厚,表面及外侧边缘修制规整圆滑。鋬厚1.48、长4.59、残宽3.37厘米,重30.32克(图七,8)。

标本2015NZWT39,附加堆纹陶片。夹粗砂褐陶,表面可见较大砂砾。手制,外壁呈红褐色,内壁呈灰褐色,有刻划痕迹。外壁饰有上下两道平行附加堆纹,呈突棱状,宽0.64-0.72、高0.39厘米,两道附加堆纹间距约1.09厘米。在附加堆纹上每隔约0.5厘米压印有椭圆形压印纹,压印宽约0.31、深约0.21厘米。残高5.38、残宽5.22、壁厚0.71厘米,重24.547克(图七,11)。

标本2015NZWT40,附加堆纹陶片。夹粗砂褐陶,表面可见较大砂砾。手制,外壁呈深红褐色,内壁呈灰褐色。外壁饰有两道附加堆纹,一道呈直线形,一道呈弧形,皆呈突棱状,宽0.6-0.68厘米,高0.28厘米。在附加堆纹上每隔约0.5厘米压印有椭圆形压印纹,宽约0.38、深约1.94厘米。残高5.15、残宽5.12、壁厚1厘米,重30.988克(图七,12)。

标本2015NZWT45,鋬残片。夹粗砂褐陶,表面可见较大砂砾。手制,素面。鋬身较短,自外向内渐厚,中部上凹,表面及外侧边缘修制规整圆滑。厚0.77-1.24、残长2.93、残宽2.43厘米,重16.70克(图七,9)。

标本2015NZWT53,口沿及颈部残片。夹细砂红陶,手制。口微侈,方唇,平沿。束颈,素面。残高2.78、残宽2.66、厚0.46厘米,重4.04克(图七,5)。

标本2015NZWT57,鋬残片。夹细砂褐陶,表面可见砂砾。手制,素面。鋬身较短较薄,竖向垂直贴塑于器身,剖面呈半圆形,其下压于器表横向刻划纹。鋬厚0.55、长3.44、残宽0.92厘米,重14.35克(图七,7)。

标本2015NZWT58,口沿及颈腹部残片。夹细砂褐陶,手制。口微侈,方圆唇,短束颈,溜肩。口沿下颈部饰有4道横向平行刻划纹,下部两道刻划纹中部接刻有纵向刻划纹。残高4.01、残宽3.67、壁厚0.62厘米,重12.48克(图七,6)。

3.其它

未归入以上两组遗存的其它陶器(片)。

标本2015NZWT1,口沿及颈腹部残片。泥质灰陶。轮制,内外壁可见快轮加工痕迹。敞口,方唇,平沿。直腹微斜,内壁饰菱格纹。残高4.58、残宽6.36、壁厚0.76厘米,重41.3克。器形不明,推测为历史时期遗物(图八,1)。

标本2015NZWT6,陶饼。泥质红陶。手制。平面呈半圆形,剖面略呈凸镜状。一边为优弧,一边为直边,边缘经过修整磨平。厚度略均匀,优弧边一侧略厚,至直边略薄并微上翘。外壁可见几道人工刻划痕迹。长径3.77、短径2.98、最厚处0.48、最薄处0.43厘米,重7.5克(图八,2)。

标本2015NZWT60,穿孔陶片。夹细砂褐陶,手制。外壁面有不规则排列的圆形戳印纹,戳印直径约0.35厘米。陶片穿孔系陶器烧制成型后由陶器外壁向内单面钻孔形成,孔口及孔壁修制规整圆滑。外壁孔径0.38、内壁孔径0.26厘米。陶片残高3.63、残宽4.62、壁厚0.53厘米,重7.93克(图八,3)。

三、其它遗物

1.石珠

本次调查采集完整石珠9颗(图九),为装饰品。

2015NZWS23,管状石珠,7颗,保存完好。白黄色,通体磨制。平面呈圆环状,剖面呈桶状。中有穿孔,孔口及孔壁修制规整圆滑。直径平均约0.2-0.3、孔径平均约0.08-0.12、高约0.12-0.23厘米,总重0.155克(图九,1)。

2015NZWS24,环状石珠,2颗,保存完好。白黄色,通体磨制。整体呈圆环状。中有穿孔,孔口及孔壁修制规整圆滑。直径平均约0.6-0.7、孔径平均约0.19-0.21、厚约0.11-0.16厘米,总重0.28克(图九,2)。

2.贝壳

本次采集贝壳17个。标号2015NZWB1-17。其中,大贝壳7个,长宽约2.7-3厘米,总重25.008克(图一〇,1~7);中贝壳4个,长宽约1.7-2厘米,总重8.76克(图一〇,8~11);小贝壳6个,长宽约1-1.3厘米,总重4.58克。皆未见有人工痕迹(图一○,12~17)。

四、结 语

乌兰布和遗址此次调查中采集的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的遗物揭示了该地区史前文化遗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尽管未有可复原的完整陶器可为这批遗物的断代提供参考,但通过与阿拉善左旗头道沙子遗址和苏宏图遗址采集遗物进行初步比较,并结合周邻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基本状况,我们将乌兰布和遗址所发现的两组陶器(片)遗物的年代进行了初步划分③。第一组年代约处在公元前三千年至公元前两千年之间;第二组年代约在公元前两千年前后或稍晚。

可以确认的是,乌兰布和遗址本次调查所采集遗物与周边地区遗址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在石器方面,调查所采集的半月形石磨棒(标本2015NZWS11)不仅见于阿拉善左旗的头道沙子遗址④,在内蒙古包头市阿善遗址第二期和第三期遗存中亦发现⑤。这类石磨棒常与石质相同的石磨盘形成器物组合(图一一)。调查所采集大量细石器的形态也与苏宏图遗址、头道沙子遗址以及阿拉善右旗地区所采集细石器接近⑥。陶器方面,本次调查所采集第二组遗物与头道沙子类型遗存存在纹饰和器型等方面的联系,而且二者可能都受到了阿尔泰山地区、米努辛斯克盆地青铜时代文化的影响。如标本2015NZWT37所见排列有序的压印纹(图一二),多见于阿凡纳谢沃文化的陶器上⑦。头道沙子遗址所采集尖圜底罐亦与阿凡纳谢沃文化和切木尔切克文化中所流行的橄榄型罐极为相似⑧。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俄罗斯学者科瓦列夫(A.A.Kovalev)、蒙古国学者额登巴特尔(D.Erdenebaatar) 和 伊 德 尔 杭盖(T-O.Iderkhangai)基于其在蒙古国南部巴彦洪戈尔省戈壁地区的考古成果,新确认了一支以尖圜底罐为典型陶器的巴彦利格文化(Bayanlih Culture),年代约在公元前两千纪上半叶⑨,可能与阿拉善地区所发现的头道沙子类型遗存有较强的关联。而且巴彦利格文化所分布的蒙古国南部戈壁地区,与阿拉善地区环境相近、地域相接。上述区域的文化面貌、文化格局以及区域间的文化联系,需要日后更为深入的调查研究。

注 释

①侯仁之、俞伟超:《烏兰布和沙漠的考古发現和地理环境的变迁》,《考古》1973年2期。

②李壮伟:《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发现原始文化遗存》,《考古》1992年5期。

③a. 李国庆、巴戈那:《阿拉善左旗头道沙子遗址调查》,《内蒙古文物考古》2004年1期。

b. 温成浩、李水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头道沙子遗址调查简报》,《考古与文物》2016年1期。

c. 温成浩、李水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苏红图遗址调查简报》,《考古与文物》2016年1期。

④见③a。

⑤崔璇、斯琴、刘幻真等:《内蒙古包头市阿善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2期。

⑥温成浩、李水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史前文化调查简报》,《草原文物》2014年2期。

⑦ a.А А К о в а п е в, А ф а н а с ь е в с к а я к у л ь т у р а в С и н ь ц з я н е, К р а т к и й с о о б щ е н и я и н с т и т у т а а р х е о р о л о г и я, И з д а ю т с я с 1939 г о л а, В ы п у с к 247,Г л а в н ы й р е д а к т о р Н.А. М а к р о в, И з д а т е л ь с к и й д о м Я С К, М о с к в а 2017.

b. 李水城:《从新疆阿依托汗一号墓地的发现谈阿凡纳谢沃文化》,《新疆文物》2018年第1-2期。

⑧见③b。

⑨ А А К о в а п е в, Д Э р д э н э б а а т а р, Т О И д э р х а н г а и.О Т К Р Ы Т И Е Н А М О Н Г О Л И И П А М Я Т Н И К О В Н О В О Й К У Л Ь Т У Р Ы П Е Р И О Д А Р А З В И Т О Й Б Р О Н З Ы[ c]//Т у м э н Д,Э р д э н э М,М и ж и д д о р ж Э. М О Н Г Л Б О Л О Н Б А Й Г А Л Н У У Р О Р Ч М Ы Н С И Б И Р И Й Н Э Р Т Н И Й С О Ё Л. У л а а н д а а т а р х о т: 2012: 175-182.

猜你喜欢

陶片残片标本
不明原因肝损害的32例肝组织活检标本的29种微量元素测定
稷山郭家枣园遗址东周时期圆陶片用途浅析*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俄藏Инв.Νо.5448号残片考补
黑城所出《地理新书》刻本残片考
英藏西夏文《庄子》残片考释
拾到一块陶片的快乐
植物标本的采集与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