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朝鲜半岛木椁墓出现与发展的研究现状
2019-08-15包永超
包永超
(韩国国立庆北大学)
木椁墓在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出现后,经过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在西汉初期发展到顶峰。公元前108年汉王朝灭亡卫满朝鲜,在朝鲜半岛北部地区设置乐浪、玄菟、真番、临屯等四郡实行郡县统治,木椁墓以此为契机进入朝鲜半岛北部地区。朝鲜半岛南部地区,约公元前3世纪前后陆续出现马韩、弁韩、辰韩三个古国,进入三韩时代,也称之为原三国时代,之后木椁墓在公元2世纪前后在朝鲜半岛南部地区出现。本文将结合朝鲜半岛木椁墓的发掘资料以及现有的研究成果,对木椁墓在朝鲜半岛的出现与发展的研究现状加以介绍。
一、朝鲜半岛北部地区木椁墓的发掘研究现状①
位于朝鲜半岛北部的乐浪地区,1913年首次发现木椁墓,之后在日本学者的主持下1916年、1924年以及1930~1944年进行了多次发掘。1950年之后朝鲜科学院考古学及民俗学研究所对平壤大同江南岸的贞柏洞墓葬群、贞梧洞墓葬群、南浦市台城里墓葬群、银粟郡云城里墓葬群等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调查。1980年之后,为配合乐浪区域的开发,发掘了数百座墓葬。2010年~2011年,延边大学渤海史研究所与朝鲜社会科学研究所一同对平壤一带的乐浪墓葬进行了调查。
对于乐浪木椁墓的系统研究,是由朝鲜、韩国、日本学者根据朝鲜和日本的发掘调查资料为基础最先开始,中国学者的研究则相对滞后。
在乐浪木椁墓主体部分的研究中,关野贞根据1910年之后进行的调查材料为基础最先开始类型学研究②。他将木椁墓细分为包粘土、包石、包砖等三种形式。由于受到当时考古学研究水平和对比资料匮乏等因素限制,对乐浪木椁墓及随葬品的类型学研究不够充分。同时日本学者对乐浪木椁墓的发掘主要集中在大型墓葬,所获得的资料不能全面反映乐浪木椁墓的整体面貌。
对乐浪木椁墓进行系统的分类编年研究是在1950年之后,榧本社人根据1930年之前的调查成果,对乐浪木椁墓进行了类型及年代考察③。他将木椁墓分为单葬墓和木室墓,之后又将木室墓细分为带有中间隔板和带有外廊设施两类。在年代上,单葬墓在乐浪设置之后出现,早于木室墓的出现。带有隔板的木室墓在西汉到新莽时期流行,带有外廊设施的木室墓出现在东汉时期。他首次提出了单葬墓→带有隔板的木室墓→带有外廊设施的木室墓的演变过程,同时指出各类型存在一定的并行期。
田村晃一在继承榧本社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木椁墓内随葬的铜镜变化,将木椁墓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④。第一阶段为随葬星云镜的单葬木椁墓,第二段为随葬日光镜、昭明镜、方格规矩镜的带有隔板的木椁墓,第三阶段为随葬长宜子孙内行花纹镜、方格规矩镜和兽带镜的同一椁内夫妇合葬木椁墓。同时他根据云城里墓葬群的调查结果,指出在带有隔板的木椁墓之前有同坟异穴合葬墓存在⑤,确立了乐浪木椁墓由单葬木椁墓→同坟异穴合葬木椁墓→带有隔板的合葬木椁→同一木椁内合葬木椁墓发展的编年体系。
朝鲜学者结合1950年至1970年的发掘调查结果,陆续发表了多篇研究,其中以李纯镇的研究最具代表性⑥。他将木椁墓分为单葬木椁墓和夫妇合葬木椁墓,再根据随葬品的组合细分为三式。在变化规律上,单葬和合葬全部由I式向III式变化,但合葬墓III式较多,所以整体由单葬向合葬变化。在年代上,他认为I式在公元前2世纪后半,II式为公元前2世纪末到公元前1世纪中叶,III式在公元前1世纪后半。
1980年之后韩国开始对乐浪木椁墓进行研究。辛勇旻根据木椁墓平面形态、内部构造、出土遗物等属性,将木椁墓分为单葬墓和合葬墓,变化由单葬向合葬发展⑦。指明了在合葬阶段存在多种构造木椁墓并存现象。
高久健二 1995年出版的《乐浪古坟文化研究》可以说是现阶段对乐浪墓葬研究的集大成之作⑨。他将木椁墓分为木棺沿中轴线放置的A类和木棺放置在木椁一侧的B类,再根据合葬、单葬、隔厢的有无以及是否进行改造等属性进行细分。根据陶器的演变及铜镜的流行年代,他将木椁墓的发展过程分为五期(图一),其中I期到IV期为木椁墓发展阶段。I期:年代相当于公元前2世纪末至公元前1世纪前半期。这一阶段以单葬墓为主流,随葬品中多见具有当地特色的细形铜剑、铜矛等青铜武器和车马具;II期:年代为公元前1世纪后半期。这一阶段单葬墓依然存在,异穴合葬墓和同穴合葬墓均已出现。随葬品中汉式遗物的比例上升 ;III期:相当于公元1世纪。这一阶段同穴合葬墓成为主流,出现了在木椁周围包砖的形式。中原汉式遗物在随葬品中相当普及;IV期:相当于公元2世纪。这一阶段木椁墓虽然还占有主要地位,但砖室墓已经出现。木椁墓的形式几乎均为同穴合葬,随葬品中出现陶质明器,漆器和青铜容器的数量大幅减少,车马具已在随葬品中消失。关于木椁墓的演变,他的研究与田村晃一提出的由单葬经异穴合葬向同穴合葬的发展形式大体相同。
郑君雷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西汉墓幽州分布”,将乐浪郡设置之后的墓葬归入幽州分布区⑨,但并未对墓葬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值得商榷。王培新在博士论文中对乐浪墓葬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将木椁墓根据椁箱结构分为四型,又根据埋葬形式进行了细分⑩。在木椁墓分期年代上,基本与高久健二的研究成果一致。但在乐浪木椁墓的等级探讨上,王培新首次关注到多重棺椁对墓主身份的影响,但没有进行深入探讨。
笔者在继承高久健二和王培新的分期成果的前提下,强调朝鲜半岛北部地区木椁墓的“汉墓”属性,以汉代棺椁制度为切入点,对木椁墓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整理说明⑪(图二)。乐浪木椁墓I期刚出现在朝鲜半岛北部地区,棺椁制度尚未形成;II期随着汉王朝的郡县统治深化,汉代棺椁制度被引入朝鲜半岛北部地区,为棺椁制度的形成期;III期木椁墓的棺椁重数使用上出现僭越汉代棺椁制度的现象,这可能与西汉末年~王莽时期对乐浪郡的有效统治降低,同时乐浪郡也出现王调、崔理之乱有关,但在制度的使用上仍保留着一定的秩序性;IV期乐浪木椁墓的棺椁制度呈现崩溃状态,其原因应与东汉时期汉政府恢复对乐浪郡的有效统治有关,当时棺椁制度已消失,同时中原地区的砖室墓在乐浪普及,造成乐浪郡的棺椁制度崩溃。
在乐浪木椁墓的谱系上,朝鲜学者认为朝鲜半岛西北部的木椁墓继承了古朝鲜时期的土圹墓和石棺墓发展而来,与中国大陆毫无关系⑫。而中、日、韩三国学者则认为木椁墓受到了同时代中国大陆地区木椁墓的影响。其中樋口隆康和辛勇旻认为乐浪地区木椁墓起源于战国~汉代长江流域的木椁墓⑬,田村晃一认为与中国北部地区的旧燕地有一定关联⑭。高久健二综合两种观点提出木椁墓分别源自河北,辽宁一带的中国北方地区和华东以至华南的中国东部地区⑮。王培新在此基础之上更加明确的提出通过陆路可能受到辽宁、京津地区墓制的影响,通过海路可能受到山东、江苏等地墓制的影响⑯。
在乐浪木椁墓的研究中争论多集中在木椁墓的上限年代的讨论上,可以分为乐浪设置之后说和乐浪设置之前说。榧本社人⑰、田村晃一⑱、高久健二⑲、王培新⑳等学者都在木椁墓内出土遗物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木椁墓出现在乐浪设置之后的结论。李淳镇则根据土圹墓、木椁墓、木室墓的发展变化规律,提出木椁墓出现年代的上限在公元前2世纪中叶㉑,但没有给出明确依据。辛勇旻则认为单葬木椁墓出现年代在卫满朝鲜时期㉒,但单葬木椁墓中出土的星云镜流行在西汉中期,难以证明木椁墓最早出现在卫满朝鲜时期的结论。同时也有学者根据乐浪陶器研究㉓来间接证明木椁墓出现在乐浪郡设置之前,但都缺乏直接证据的支持,难以成立。
二、 朝鲜半岛南部地区木椁墓的研究现状
朝鲜半岛南部地区根据地域传统分为中部地区-马韩以及东南部地区的岭南地区-辰弁韩。中部地区的文化分期根据朴淳发提出的中岛类型文化分期案㉔以及李盛周根据江原道礼美里遗址和原川里遗址的资料提出的修正案㉕,将其分为如下几个阶段:I阶段为细形铜剑-粘土带土器-木棺墓形成组合的阶段(前3~前1世纪前叶);II阶段为过渡期(前1世纪);III阶段为中岛类型及周沟土圹墓、盛土坟丘墓文化形成阶段(1~2世纪中叶);IV阶段为中岛类型及周沟土圹墓、盛土坟丘墓文化发展阶段(2世纪中叶~3世纪);V阶段为中岛类型衰退及汉城百济时期百济文化形成期(4世纪)。
吴江原根据中部地区的物质文化变动认为III阶段中使用的木棺多为木板制作,有可能是受到乐浪墓葬的影响。但在构造等方面较之于乐浪墓葬表现出强烈的地域性。在IV阶段,受到乐浪墓葬的影响更加深化,葬具从棺转变为椁㉖。
中部地区的周沟土圹墓主要分布在京畿道和忠清道等内陆地区。对于中西部地区墓葬的研究以清堂洞遗址的调查发掘为转折点。根据咸舜燮对清堂洞周沟土圹墓群的编年,将其分为I期和II期,时期在3世纪前期后半㉗。但随着发掘资料的增多,有学者根据铁器及马形带具与周边地区的比较,认为大部分年代在4世纪㉘。最近在牙山湾附近地区的牙山龙头里遗址和鸣岩里遗址发现有从三韩后期开始持续营建的墓葬群,根据这两个遗址的调查资料可以了解清堂洞周沟土圹墓以前的变迁过程。
这两个遗址的土圹木椁墓和周沟土圹墓以及随葬遗物的细分编年现阶段还无法完成,但已有学者根据墓葬的构造结合陪葬遗物对其进行相对编年。金根据与岭南地区较晚时期的木棺墓和木椁墓阶段的铁矛和铁镞型式变化的比较,认为龙头里遗址的年代大体在公元2世纪后叶,并将其分为B-1期和B-2期㉙。根据埋葬设施以及墓域营建方式等,木椁墓的变迁大体为从土圹木椁墓向周沟土圹墓变迁。在土圹木椁墓时期,发掘调查者根据铁器的组合以及陶器的类型变化,又分为两个时期。因此龙头里遗址的墓葬相对编年分为三个阶段㉚。
李盛周根据两遗址延续时间相接的特点,将其中出现的木椁墓分为四类。I类为不带周沟的单独木椁墓(图三,1);II类为带周沟的木椁墓(图三,2),III类为木椁小于墓圹的木椁墓;IV类为带有木棺的木椁墓,并根据陶器的演变,认为木椁墓的演变为顺次变化㉛。
岭南地区三韩至三国时期的墓制大体可以分为木棺墓和木椁墓两个大阶段。1976年在金海礼安里遗址的发掘中,首次确认了木椁墓的存在。之后对木椁墓的研究中,对木椁墓的构造和出土遗物建立起基础的年代观。随着木椁墓资料的丰富,开始了对木椁墓的地域性、等级构造、演变过程等多角度的研究。随着多样化研究的进行,学者间对于木椁墓的认识也出现分歧。争论点主要集中在木椁墓的谱系和最早样式问题上。
首先,对于岭南地区木椁墓的出现和谱系问题,申敬澈针对木椁墓中出现的毁墓现象,将岭南地区木椁墓的谱系分为受乐浪木椁墓影响的木椁墓和受北方夫余影响的木椁墓㉜。之后随着木椁墓资料的增多,对于岭南地区木椁墓的谱系问题,又相继提出与乐浪流民大量迁徙带来的社会剧变有关㉜、由木棺墓持续、渐进发展的结果,与外部影响无关㉞、大型木椁墓在一定程度上模仿乐浪木椁墓,但是融合了本地社会的传统习俗㉟等多种学说。
其次,关于岭南地区木椁墓的最早出现样式问题上以李盛周、李在贤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良洞里162号(图四,5)、下岱44号(图四,4)等大型方形木椁墓是木椁墓的最早样式㊱;以高久健二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茶户里64号墓(图四,2)或良洞里7号墓(图四,3)之类二重棺构造的木棺墓为最早的木椁墓样式㊲。认为此类木棺墓经过墓圹变浅等渐进式发展成为之后的木椁墓样式;以权龙大、李在兴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舍罗里130号墓(图四,1)之类的大型木棺墓为木棺系木椁墓,认定此为最早的木椁墓样式㊳。
李盛周根据木椁墓是首长层的墓葬形式,为埋葬设施大型化而首次使用,之后小型墓效仿,以中山里遗址中木椁墓的发展过程加以论证,并对其他两种学说存在的问题作出说明㊴。他认为高久健二提出的假说问题在于无法解释良洞里162号之类的大型木椁墓模仿茶户里64号之类的小型墓的问题。对于权龙大和李在兴提出的假说,李盛周认为问题在于能不能将木棺系木椁墓放在木椁墓的范畴,木棺系木椁墓的墓葬应称之为木椁系木棺墓更为恰当,并试图说明从乐浪传来椁墓埋藏礼仪的尝试值得肯定。
虽然对于谱系和出现的最早样式的问题上,韩国学者间存在争论,但在关于岭南地区木椁墓的演变过程上研究成果已较成体系。
申敬澈将蔚山良东墓葬群中发现主副椁异穴式木椁墓命名为金海式木椁墓,将在九政洞墓葬群中发现的主副椁同穴式木椁墓命名为庆州式木椁墓㊵。此后对于岭南地区木椁墓演变研究也多分为庆州和金海两个地区进行说明,其中以对庆州及其周边地区的研究最为集中,以崔秉铉、李熙浚、李盛周、安在皓、李在兴等学者的研究成果为代表。
崔秉铉以庆州地区木椁墓资料为基础,将木椁墓分为二型。I型:残存有木棺墓传统的木椁墓(1世纪后半~2世纪前半);II型:与木棺墓有本质变化的木椁墓。之后他将 II型木椁墓时期分为长方形木椁墓的第一阶段(2世纪后半)、主副椁式木椁墓的第二阶段期(3世纪~4世纪初)及积石木椁墓出现的第三阶段(4世纪前半)㊶。
李盛周根据中山里墓葬群的发掘资料,将木椁墓的发展阶段整理为3个大阶段10个小阶段㊷(图五),详细分析了由木椁墓向积石木椁墓的演变过程。第一阶段,2世纪后半到3世纪前半,半地下式大型木椁墓出现,并与小型木棺墓共存;第二阶段,3世纪中叶到4世纪后半,地下式主副木椁墓阶段,平面形态呈细长方形,木椁四周开始填充积石,较晚时期开始使用护石和建造封土;第三阶段4世纪末到6世纪前半,为完善形态的积石木椁墓向木椁墓衰退转变阶段。
李熙浚将庆州及其周边地区发现的同穴主副椁式木椁墓与斯卢国相联系,认为同穴主副椁式木椁墓是斯卢国统治阶层使用的墓葬形制。根据庆州地区积石木椁墓的构造,将其变化整理为地下四方积石式→半地上积石式→上部积石·地上积石式㊸。
安在皓根据皇城洞墓葬群中发现的木椁墓资料,将木椁墓的变迁分为3个阶段:第I阶段(2世纪后半),残留木棺墓的埋葬传统,木棺系木椁墓与木椁墓共存时期;第II阶段(3世纪前叶~中叶),只有长方形木椁墓存在;第III阶段(3世纪后叶~4世纪前半),长方形木椁墓与主副椁木椁墓共存,并有从长方形木椁墓向主副椁式木椁墓转变的趋势㊸。
李在兴通过对庆州地区2~4世纪木椁墓资料的分析,将木椁墓的演变过程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期(1世纪后叶~2世纪前叶),木椁墓出现之前,大型木棺墓中出现木椁墓的要素,即木棺系木椁墓阶段;第二期(2世纪中叶~3世纪前叶),庆州地区首次出现方形木椁墓;第三期(3世纪中叶~后叶),庆州地区特有的主副椁庆州式木椁墓出现,同时将蔚山、浦项等庆州地区出现的主副椁式木椁墓划归到庆州式木椁墓的范围;第四期(4世纪前期~后半),庆州式木椁墓向积石木椁墓转变,在庆州式木椁墓中出现特有的围石木椁墓㊺。
对于金海地区的木椁墓研究相较庆州地区研究成果较少,以林孝泽、李在贤等学者的研究为代表。
汉语不同于印欧语系的语言,印欧语系的语言主要用形态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而汉语有大量的虚词,我们可以通过对某些虚词的研究了解汉语中虚词的发展特点。语气词对句子的语音起调节作用,表达不同的语气和感情色彩,战国楚简的出现,为我们研究语气词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林孝泽将乐东江下游木椁墓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木棺墓和早期木椁墓阶段,第二阶段为长方形木椁墓阶段,第三阶段为带有副椁的木椁墓阶段㊻。
李在贤将岭南地区划分为庆州-蔚山地区和金海-釜山地区,木椁墓发展分为五个阶段㊼。第I阶段单独木椁墓阶段,两地区无明显差异;II阶段为庆州地区出现细长方形木椁墓,与金海地区出现地域差异;第III阶段金海地区出现主副椁异穴式木椁墓,庆州地区出现主副椁同穴式木椁墓,并将这种变化与新罗、伽倻政治体的分立相关联;第IV阶段金海地区木椁墓构造上没有变化,但出现竖穴石椁墓。第V阶段金海地区的木椁墓被石室墓代替,庆州地区开始使用积石木椁墓。
在之后的研究中,韩国学者开始逐渐摒弃对埋葬设施和出土文化的类型分析,转而对丧葬礼仪的程序及其意义进行讨论,试图克服以往把墓葬作为族群的区分、文化史编年材料的观点。李盛周在2014年发表的《贮藏祭祀和盛馔祭祀》㊽中通过木椁墓内随葬陶器来探讨了岭南地区木椁墓中出现的饮食奉祀礼仪,以及不同时期的演变过程,为木椁墓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 语
本文梳理了朝鲜半岛北部和南部地区木椁墓的研究成果,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在中、日、朝、韩四国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木椁墓时空框架和谱系关系,为日后研究以木椁墓为载体的汉文化在东北亚地区的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在研究过程中也遗留下了不少问题,例如北部地区木椁墓的出现时期问题和南部地区最早木椁墓样式的问题。由于朝鲜半岛北部地区发布资料较少,存在报告中缺少图面或有图文不符等现象,限制了对北部地区的研究,现阶段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南部地区相比北部地区研究较为活跃,特别是现阶段向现代考古学接近的研究方法,为日后对木椁墓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注 释
①关于朝鲜半岛北部地区木椁墓的研究现状是根据笔者在2018年发表的《乐浪木椁墓的棺椁制度研究》(韩文)中研究史部分补充修改而成。
②关野贞:《乐浪带方两郡的遗迹及遗物》,《考古学讲座》,雄山阁,1936年。
③⑰榧本社人:《乐浪汉墓-日本学者的业绩》,《乐浪汉墓》第二册,乐浪汉墓刊行会,1975年。
④田村晃一:《从朝鲜半岛看日本的青铜器》,东京国立博物馆《MUSEUM》1977年311期。
⑤⑭⑱田村晃一:《乐浪郡地域的木椁墓-汉墓综考二》,三上次男博士颂寿纪念论集编辑委员会,《三上次男博士颂寿纪念东洋史·考古学论集》,1979年。
⑥⑫㉑李淳镇:《关于我国西北地区的木椁墓研究》,《考古民俗论文集》(朝鲜)1983年8期。
⑦⑬㉒辛勇旻:《关于西北地区木椁墓的研究》,(韩国)东亚大学校大学院,1990年。
⑧⑮⑲高久健二:《乐浪古坟文化研究》,(韩国)学研文化社,1995年。
⑨郑君雷:《中国东北地区汉墓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7年;郑君雷:《论“西汉墓幽州分布区”》,《考古与文物》2005年6期。
⑩⑯⑳王培新:《乐浪文化》,科学出版社,2007年。
⑪包永超:《乐浪木椁墓的棺椁制度研究》,庆北大学校大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
㉓谷丰信:《乐浪土城出土的土器(下)》,《东京大学文学部考古学研究室研究纪要5》,1996年。
㉔朴淳发:《汉城百济的诞生》,书景(韩国),2001年。
㉕李盛周:《汉城百济形成期土器遗物群的变迁与生产体系的变动--从实用土器的生产与专门化检讨》,《韩国上古史学报》2011年71期。
㉖吴江原:《韩国古代文化与乐浪文化的相互作用以及东亚细亚》,《东方考古》2014年11期。
㉗咸舜燮:《锦江流域圈从马韩到百济的转换》,《3~5世纪锦江流域的考古学》,第22届韩国考古学大会,1998年。
㉘金成南:《中部地方3~4世纪古坟群细分编年》,《百济硏究》2001年;成正镛:《关于锦江流域原三国时代土器样相》,《原三国时代文化的地域性及变动》,韩国考古学会,2005年。
㉚池珉周:《牙山龙头里山寨遗址的原三国时代坟墓的建造过程》,忠清文化财研究院,《牙山龙头里山寨遗址》,2011年。
㉛李盛周:《木椁墓的出现及其历史意义》,《三韩时代文化和蔚山》,2013年蔚山文化财研究院学术会议,2013年。
㉜申敬澈:《关于金海礼安里16号墓-古坟的发生及其相关》,《伽倻考古论丛1》,鴐洛国史迹开发硏究院,1992年;申敬澈:《金冠伽倻的成立与联盟的形成》,《伽倻各国的再构成》,伽倻史学术论坛,2000年。
㉝朴广春:《乐东江流域的初期国家成立》,《韩国上古史学报》2003年39期。
㉝金龙成:《新罗形成期的墓制和庆州地域社会》,《新罗形成期的遗迹》,韩国文化财调查研究机关协会,2011年。
㉟李盛周、金昡希:《蔚山茶云洞·中山里遗迹木棺墓和木椁墓》,《三韩的村落与墓葬》,第9届嶺南考古学会学术发表会,2000年。
㊱李盛周、金昡希:《蔚山茶云洞、中山里遗迹木棺墓和木椁墓》,《三韩的村落与墓葬》,第9届嶺南考古学会 学术发表会,2000年;李在贤:《弁、辰韩社会的发展过程-木椁墓的出现背景及其关联》,《嶺南考古学》1995年17期;权志瑛:《关于从木棺墓到木椁墓的转换样相的检讨》,《嶺南考古学》2006年。
㊲高久健二:《樂浪和弁·辰韩的 墓制》,《从考古学看弁·辰韩和倭》,嶺南考古学会·九州岛考古学会 第4回合同考古学大会,2000年。
㊳李在兴:《木棺系木椁墓的登场及背景》,《嶺南文化财硏究》2001年14期;权龙大:《庆州地区出现期木椁墓研究》,《韩国古代史探究》2011年9期。
㊴李盛周:《木椁墓的出现及其历史意义》,《三韩时代文化及蔚山》,2013年蔚山文化财研究院学术会议,2013年。
㊵申敬澈:《伽倻成立前后的诸问题》,《伽倻与古代东亚细亚》,新人物往来社,1993年。
㊶崔秉铉:《新罗古坟研究》,一志社,1992年。
㊷李盛周:《新罗式木椁墓的展开和意义》,《新罗考古学的诸问题》,韩国考古学会,1996年。
㊹安在皓:《关于庆州皇城洞古坟群》,《新罗文化》1996年12期。
㊺李在兴:《庆州地域木椁墓研究》,庆北大学校大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㊻林孝泽:《乐东江下流域土圹墓文化》,《岭南考古学》1990年7期。
㊼李在贤:《关于岭南地域木椁墓的研究》,釜山大学校大学院硕士学位论文,1994年。
㊽李盛周:《贮藏祭祀和盛馔祭祀: 通过木椁墓的土器附葬看饮食奉献及其意义》,《岭南考古学》2014年7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