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环县
2017-12-01陈斌先
陈斌先
去过很多地方,不能释怀的还是环县。
受邀参加“看环县”活动的第一反应:环县在哪儿?有甚迷人的?上百度,查方位,方知环县北靠宁蒙,南通陕豫,东邻延绥,西迤青新,冷兵器时代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于是取道武汉,飞抵银川,说啥也要找到同行人。集结之后,问询才知,多数人均属第一次到环县。负责接站的环县外宣办主任文璟坚持用他浓重的方言介绍环县,念想大家都是吃货,文璟说得最多的是小吃。断断续续中,明白了文主任说话的大意,环县小吃多,环县红得深、古得早。听后暗思,大凡世人,都爱故土,说起家乡,谁不沾沾自喜呢?聆听介绍的同时,眼睛早在窗外。窗外掠过高低不一的峁塬和川梁,还有干瘦的草、伶仃的树以及分不清何种作物的庄稼,间或飘过大风车抑或烽火台,让人生出些许“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之感慨。
对于生活在河流缠绕、绿植丰沛的大别山人来说,初见环县绝对有种陌生感。到过欧洲,欧洲文明早烂熟于心、没有初见的生疏。去过台湾、香港、澳门,容颜、习俗都在,自然十分亲切。走过东南亚,华裔文化随处可见,当不陌生。而初识环县,居然感到了一种说不出的陌生感,陌生就像一阵干燥的风、一丝飘荡的云,萦绕在心头,暗问,二十万年前这里是湖泊沼泽之地?三万年前,这里便有了上古文明?同时还是周始祖的发祥之地?确认无疑,又想,既然是中华文化源头之域,咋会感到陌生?仔细打量,方知陌生感来自于水和树木,环县虽贵为辽阔,却河流干涸、树木凋敝,自把心中的悲凉撑开了去,也把陌生抽带了出来。
四五天的走访之后,大致熟悉了环县的真实面目,这才有了亲近感,不禁暗想,认识环县,需走进去、坐下来,它不适合走马观花,更不适宜主观判断,而要摒住呼吸,细细打量呢。打量从水开始。环县缺水乃不争的事实,环县的好多地名与水有关,足见环县人对于水的渴望。有人说,有了水,环县的峁塬上不知道会发生多少奇迹!问题是造物主始终不能让人占满便宜,有了辽阔,自然不会给你丰沛;有了粗犷,断然不会再赐精致。辽阔而粗犷的环县,缺水也是命理。问题是环县人不但没有被水吓倒,反而善于充分而有效地利用点滴水资源。为了保持塬峁的植被,环县人采用井灌、滴灌,丝毫不敢浪费一滴水。这天到了一家农户,户主客气,主动捧上西瓜,一番囫囵,汁液满手,到处找水洗手,户主客气,从储窖中打出水来,一番搓洗,待我正要把水泼去,却被户主拦下。以至于我在环县的几天,连刷牙都感觉到像是在犯罪。就在这等缺水的情况下,环县人照样种草养花,造出一小片一小片绿地,造出一处又一处模样可观的城镇。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草木在进化的过程中,似习惯了干旱的环境,即便拥有少许的雨水,它们一样伸展腰身,点缀峁塬,馈赠牛羊呢。环县是中国杂粮之乡,小麦、荞麦、糜子、玉米、谷子遍地都是。少雨的季节,庄稼依然顽强求生,枯了、死了,都靠自然赏赐。我困惑,靠天收的话,灾年咋办?大旱之年群众收不到粮食吃啥?群众说,田地多,每人可分近百亩地,每家多的可以分到几百亩呢,收了一季管一年,丰年时,一年粮食管几年。再说即便收不到粮食,作物的秸秆还是牛羊的上好饲料呢。这种与自然相妥协、顺天从命的态度,让我震惊。而我始终沉浸在大别山的雨水中,我想象着大别山的雨水,要能洒到环县的土地上,该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印象极为深刻的是环县的西瓜。环县的西瓜没有任何杂味,那种甜十分纯粹,好像能浸透到心底,还牵带着阳光雨露的味道呢。在环县的几天,恰遇酷热,每到一处便会有人买上几个西瓜,一刀下去,脆生生开了,爽红的瓤子摊了一桌。平时不太吃瓜的人也经不住那种红的诱惑,吃了一块,又伸出手去,连说话都顾不得呢。问及环县的西瓜为啥这么好吃,当地人说,昼夜温差大,适宜种植瓜果,就像新疆适宜种植哈密瓜和葡萄一样。听完介绍,有人感慨说,比新疆、宁夏的西瓜还要纯洁。是的,有人用了纯洁二字,足见环县西瓜的品位。没有对比,不便多言,味蕾可以证明,那是我平生嘗到的最好吃的西瓜。
实际上环县好吃的瓜果很多,无法一一品尝,单西瓜就难以割舍,别说桃子和李子。这天清晨,出发之际,《黄河文学》的编辑阿舍提上一兜桃子和李子。阿舍是新疆人,定居银川,平时不太说话,说起话来总是慢声细语的。她说清晨去了街上,见到卖桃和李的,品尝了下特别好吃,买来与大家共享。阿舍说完,大家纷纷取来品尝,吃到嘴里方知什么才叫桃子和李子。大家边吃边说,现在想吃到纯天然绿色食品已是十分困难了,这样那样的改良,已让水果失去了原有的品质。可不嘛,阿舍上街随意买下的桃、李,让人吃出了桃、李的本真滋味。环县美味多,最美数羊肉。一种羊肉几十种吃法,手把、椒盐、清蒸羊肉,做法各异,味道绝对上品。不仅不膻不腥,还嫩。羊羔肉吃到嘴里便化了似的,绝对有醇香留齿之感。几天时间,早上吃,中午吃,晚上吃,平生何时这等吃过羊肉呢?一日三餐,羊肉当先,当地人说,吃环县羊肉不上火。不信试试?不信还真不行,平生最怕口腔溃疡的我,几天下来,居然毫无影响。回到家里,说起羊肉,便会煞有介事地介绍一番环县羊肉的滋味。
回味环县,最难忘的当属文化滋味。秦腔和皮影道情是环县的文化招牌。贾平凹先生的长篇小说《秦腔》倾注了对故乡的一腔深情和对社会转型期农村现状的思考。贾平凹曾说,要为故乡竖一块碑。到了环县才知,秦腔本来就是黄土高原的一块碑,也是陕甘宁边区地理性文化标识。晚上与葛水平、赵兰振、马青山、王凯、斯继东一起散步,想看看环县的夜景,结果走到环江一处群众文化广场附近,居然撞上群众自娱自乐的秦腔演唱会。没有舞台,廊台间,廊桥下,借着房间的灯光,很多市民聚集在一起。听的唱的都是当地人,操琴的也是上了岁数的老人,来来往往的,想听的站下,高兴的跟着哼上几句,有事的自然可以宽心而去,剩下那些拉的唱的,虔诚地诉说着祖辈们生生死死的心声。因为偶遇,多了一些新奇,站在某处,一直看着拉琴的老人。老人六七十岁的样子,却不见风霜的印痕,板胡高亢,他拉得也十分投入,我看他,他不看我,始终闭着眼睛,心思都在琴声里。唱的多为中老年妇女,你停我起,没人报幕,不用央请,一曲接一曲,一直唱下去。沉浸在那种气氛里,早让人迈不开脚步,终有不忍离去之意。回程路上,不知谁说,秦腔最大的特征便是悲凉,悲凉二字,或有恰当之意,是的,声声道来,嘶吼中多了一份悲愤和凄凉,甚至多了一份倾述,为生为死,为正义和邪恶,为美好和委屈,为善良和仁义,一直撕扯下去。如果说,广场听秦腔只是序幕,到了乡村无意撞上村民唱秦腔,那才叫唱者无备、听者无意。记不得村庄的名字了,只记得村里有一千三百多人,现在还剩下九百多人,不像现在很多地方的某些乡村早变成“三六九”部队。开唱的是位年轻姑娘,没有丝毫拘谨,我们无意遇见,驻足倾听。小姑娘没有因为陌生人的到来减了兴致,始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一招一式,一板一眼,都有专业唱功的痕迹。问询才知,村里老少都能吼几句,看似业余,实际极为专业,自然天成。这才彻底明白,秦腔就生活在黄土高原之上,生为黄土,死为厚天,早嵌入到黄土的骨髓,也镶嵌到每个人的心目中去。离开村庄我便猜想,最为著名的环县皮影道情也许是秦腔的衍生艺术门类,这种猜想我不敢提及,怕环县人笑话或反驳。直到参观了环县道情博物馆,才知环县道情与秦腔是并生艺术门类,千百年的发展演变中,道情与秦腔光采博纳,形成了各自特有的艺术风格。道情的不同,辅以皮影表演形式,演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乡土人情、宗教民俗,秦腔适合舞台,道情适合小众消遣。不停观瞻间,徐则臣应邀挥写“扁平人物 圆满世界”八个字,那时我想,扁平人物是写小说的大忌,圆满世界是艺术创作的美好追求,则臣题写这八个字,意在何处呢?
说环县道环县,离不开环县更大的文化背景,环县曾是抵御胡人的最后边关,境内的秦长城印证了环县曾是边塞之地,只是边塞文化并没有掩盖住农耕文化的本质,反而丰盈了农耕文化的气韵。走进文昌阁、踏入兴隆山、告别灵武台、凭吊宋塔门,宋明印记清晰,道教文化明显。每处名胜古迹前,葆有郁郁葱葱的烟火之气,也葆有古老文明的先天禀赋,二者交相辉映,证明着环县文化的繁荣与昌盛。
几天走来,大家都很安静,安静得有些出奇,生性爱说爱笑的我,似有怯悟,只是一时分不清想到了什么。回到故里,夜静之时一直暗思,环县是个什么地方呢?环县的精神品质如何去概括呢?让我写环县,难道就是它的小吃、文化和古迹吗?走过几家农户,观察街上行人,尤其接触了环县许多干部,总感到他们身上多了一些别样的东西。是他们的热情和质朴?还是他们豁达向上、善于和自然相妥协的淡然心态?细究下去,显然不是。定于具体,多了一番理性,那便是:环县人就像那些西瓜、桃子、李子,终没有失去本真的品质,恰当、自然乃至乐观都是发自内心的,就像秦腔那声吼,道情那声喊,都是从灵魂中蹦出的鲜活,没有丝毫做作的痕迹。
老子曾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咎的本意是指过失和罪过。这里提及的“咎”,带有内省和自我悔改的意思。市场经济,培植了最大的恶魔便是欲望,走进环县,看到的都是简单和明了,基本见不到欲望丛生的痕迹,于是想,关乎于真,才有道教文化的生根。回眸众生,尚有多少人依然甘愿沦陷红尘、深陷欲望,乃至于不能自拔。倘若你愿自省,那么我劝你走走环县,尝尝环县的瓜果。倘若有雅兴,不妨走走农家,看看名胜,细细打量环县无处不在的本真,或许对你有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