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蜘蛛丝》中看善与恶

2019-08-14包欣娜

赢未来 2019年15期
关键词:蜘蛛丝救赎

包欣娜

摘 要:芥川龙之介的《蜘蛛丝》是一篇富含禅意和哲思的短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犍陀多因心底的私欲和恶意而受到报应,坠回无底地狱的故事。本文对作品中出现的犍陀多和释迦牟尼这两个人物的形象进行了分析,通过剖析其所思所想,所行所为,来思考支配行为的心底的善念及恶意。对作为潜在意识的善恶和作为理性观念的善恶进行了分析,论证人性的善恶符合二律背反,善恶并存,很难对其断言、概括和定义。而且善恶的界限也并不分明,模糊难断。但即便如此,无论是大至宗教,亦或小至此作品,都在追求着人性的善。传达着善恶有报,种因待果,劝善惩恶的教义。

关键词:救赎;善恶;报应

一根细蜘蛛丝连接着极乐世界和地狱这两个相对的世界,是能使人类摆脱暗黑邪恶的救赎之丝。如果拥有一颗善良无私的心,就有去往极乐世界的希望,但若挟持着自私自立的恶,只能坠下地狱。芥川龙之介通过这部小说传达了“劝善惩恶”的道德,表明人类如果放弃自我欲望的利己主义,都能进入“极乐世界”,通过人性的恶的宣示,让大家有不为恶的自律和觉悟,有多行善的追求和信仰。

1 蜘蛛丝两端的佛陀与犍陀多

《蜘蛛丝》的主人公名为犍陀多,他生前是一个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罪人,一生中唯一一次展露出善意,是放生了一只爬在路边的蜘蛛。犍陀多死后坠入地狱,在血池针山之中饱受刺骨之痛。有一天,在莲花池边踱步的佛陀无意间看到了在地狱中残喘挣扎的犍陀多,佛陀顿生怜悯之心,忆起他曾救过一只小蜘蛛,便垂下一条蜘蛛丝想要救他出炼狱苦海。犍陀多看到从天垂下一根救命的蜘蛛丝,欣喜若狂,沿着蜘蛛丝奋力向上爬,但却在中途向下回望时发现,身后有数不清的罪人也正紧抓蜘蛛丝拼命爬来,追在自己的身后。犍陀多又惊又恼,向他们怒喝:“喂,你们这群罪人,这是我的蜘蛛丝,谁让你们爬上来的!快滚下去!滚下去!”就在此刻,蜘蛛丝断裂,犍陀多又一次坠入了无边炼狱。而佛陀在一旁注视着这一切,面露悲悯,随后踱步而去。

主人公犍陀多身处地狱,备受煎熬时,得到了佛陀的悲悯和救赎——一根让他可以从地狱攀登至极乐世界的蜘蛛丝。然而因为他私欲独占,邪恶地把其他求救之人喝下深渊,引致佛陀失之所望,收回了救赎的蜘蛛丝,遣他重坠无底地狱。其中出现的释迦摩尼和犍陀多两个人物所思所行都蕴含深意,让人反观自己的内心,得到劝诫,思考人性,感悟禅意。

2 释迦牟尼的人物像

2.1释迦牟尼的“善”

通常而言,释迦牟尼是充满悲悯之心、慈爱之心的存在。释迦牟尼对善有着热切的追求和无限的宽容,对于一个穷凶极恶的恶徒,只因为他没有杀蜘蛛这一微不足道的善意,也要加以救赎。这虽然是一个恣意之举,但也是显现了佛陀爱之无边和爱之宽容的行为。

拯救犍陀多的行动因其恶念而告灭的时候,释迦牟尼露出了悲伤的表情。对此,山本欣司作出了如下说明。“佛祖在《慈眼视众生》中,释迦牟尼于众生,始终侧身在旁、慈眼守护,追随着众生的悲喜,热切地期盼其起身昂首面对人生。佛给予众生救赎的教义,赋予众生重生的精神力量,但归根结底,重新振作、重获新生只能是靠本人才能做到的事情”。在此作品中,只要靠着释迦牟尼放下的蜘蛛丝爬上去,犍陀多最后就能到达极乐世界,但失败并不是释迦牟尼的过错,而是犍陀多没有经受住考验。

2.2释迦牟尼“善”背后的“淡漠”

2.2.1释迦牟尼的无心

文中有这样的一处描述,“极乐的佛祖正在悠悠闲闲地漫步,忽然之间,他无意瞥见了池塘底部的十八层地狱。此时一个叫犍陀多的人和其他罪人一起蠕动的景象映入眼帘。”佛陀漫步之余瞥见十八层地狱是偶然的,看到地狱中的犍陀多也是偶然的。佛陀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认定并想要救赎于他,仅仅是因为恰巧看到的人是他。所以产生解救其出地狱可谓是一个随心所欲的行为。

另外,在地狱里有无数的罪人蠢蠢欲动,其中纵然微不足道,但行过做善事的人定然不止犍陀罗一人。但是,释迦牟尼出于偶然,从成百上千的罪人中选出犍陀多来帮助他。这种一时兴起,又反复无常的做法,难以看出是以慎重的态度和赤诚的真心救赎别人的行为。

2.2.2釋迦牟尼的恣意

作为残忍的前世生活的报应,犍陀多在地狱受尽苦痛、苦苦挣扎,只有那唯一一次,放走了一只蜘蛛,没有杀生。此被谓之“善举”。但加以清醒客观地来看待,我们会意识到实际上那并谈不上是善举,只是没有行恶而已。佛陀将“在就要下手杀它之际,忽然软下心来放生”作为“善举”,而且作为回报,不光“地狱的痛苦会消失”,甚至可以一攀而至“极乐世界”。没有杀蜘蛛这“善事”,一生仅做了一次,杀人放火、烧杀掠夺的坏事却不计其数。仅仅因为克制住了杀死蜘蛛这一件事,便加以赞扬,把无数的坏事一扫而空,这是以一个荒唐的条件来帮助别人。

2.2.3释迦牟尼的冷漠

释迦牟尼欲将犍陀多从地狱中解救出来的借口,是前世面对蜘蛛的一次善举,而使犍陀多再次陷入地狱的借口,是自己想要逃离地狱的无情。佛祖以要求犍陀多怀有“慈悲之心”,怀有对他人的“无私之爱”,以此作为救赎他的条件。

收起对蜘蛛的杀生欲望的慈悲心,太多人都可以做到。但牺牲自己、拯救别人的慈悲心,可以说是对人性的终极考验。对于一个前世行尽烧杀抢掠之事的恶徒来说,而且是在尝尽地狱刺骨痛苦,强烈渴望脱离无边地狱的人来说,要求他通过这种人性的终极考验,是太过苛责的一件事了。

释迦牟尼没有顾虑到这一点,只是高高在上,作为冷静的观察者旁观。不知是否已经预知到犍陀多大半无法通过这个考验,从开始到结束,他始终冷眼旁观,随心所欲地救赎,又随心所欲地断念。

作品的末尾如下描述道:“佛祖伫立池畔目睹了这一切,待到犍陀多如顽石一般沉入血池之底,佛祖面露悲悯,又闲步而去”作品首尾呼应,佛陀闲步踏来,又闲步离开。虽面露悲悯,但那悠闲的形色却总是让人觉得冷漠至极。

佛陀意欲救赎,却没有给过犍陀多该有的启发,对于一个没有丝毫开悟的人来说,做出这种意图试炼他,使其升至“极乐”的行为,与其说佛陀真心想要救赎犍陀多,更像是以试验犍陀多的人性来旁观世象。遗世独立而非济世救人。

3 犍陀多的人物像

3.1犍陀多的“恶”

一只蜘蛛丝可以吊住一个人,所以犍陀多应该明白这不是普通的蜘蛛丝。拥有“慈悲之心”的人不会只救自己,抱著同理心,他也会怜痛与自己受着同样苦痛折磨的成百上千的罪人。

看着这么多的罪人跟在犍陀多后面爬上来的样子,犍陀多大声喊道: “喂,你们这帮罪人,这根蛛丝可是我的!谁让你们爬上来的?快滚下去!滚下去!”犍陀多丝毫不考虑和在乎其他罪人的感受,忘却了其他罪人和自己原本别无二致,只顾着追求自己的幸福,这种“无情”让自己再次陷入地狱。

海明威的诗中写道:“所有人其实就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不要以为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失去同理心,只站在自己的立场,关注自己的命运,而弃别人的命运于不顾,对于共存共亡的生命体来说,最终只会共同毁灭。笠井秋生如是说:“只考虑自身利益的利己主义不仅毁灭他人,也毁灭自己”。

3.2犍陀罗多“恶”背后的“无意识”

3.2.1 无意识的危机管理

犍陀多所抓住的,是及其之细的蜘蛛丝。忽然下望之时,“数不清的罪人”拼命朝自己后爬来。此时犍陀多感受到的是震惊和恐惧,被强烈的焦虑和不安包围,对于犍陀多来说,此时他很难有冷静思考的余地。就在这一瞬间,被逼入窘境的犍陀多面临的是紧急危机管理的问题。

每个人都有慈悲心,犍陀多也有一颗小小的慈悲心帮助蜘蛛。但笔者认为,很少人有慈悲心,能够在紧急时刻作为潜在意识工作。犍陀罗多在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优先考虑保护自己的生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3.2.2人性中的利己主义

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生存欲望。利己主义也许在平时不甚明显,但在面对需要以生命为代价去坚持利他主义的境况时,不仅是犍陀多,大多数人都会采取有利于自己的行动。犍陀多所处的是生死抉择的绝境,这是最不适合发挥关心他人的温柔的境遇。在舍弃自己的利益的境况下去帮助别人并不容易。在此作品中更不是普通的慈悲,是圣人也不容易实践的终极慈悲。

4 人性的善恶

4.1“善”与“恶”的二律背反

对人类的评价有性善说和性恶说,基督教相信人类天生就具有不可避免的原罪。与此相对,中国的《三字经》中有“人之初,性本善”的句子。荀子认为,人性的本质不是善恶,而是朴素、自然的性质,有可能转化为善,也有可能转化为恶。人是善恶并存的复杂的东西。没有绝对的恶,任何极恶的人都有微小的善。

犍陀多虽然是以杀人放火为习俗的凶恶的强盗,但他并不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对于爬在路边的小蜘蛛,他也发挥过善心。片冈良一表示:“譬如染上那么多恶的人,他既然是人,就一定有一颗慈悲心,有一种能够被救赎的素质。这是人本来的样子。”一生没做过坏事的人不存在,一生只做坏事的人也不存在。既没有单纯的好人,也没有彻头彻尾的坏人。

4.2作为潜意识的善恶

善与恶都存在于人的内心,但作为潜意识,根据哪个强烈、深厚,哪个微小、脆弱,人们所选择的行动也不同。犍陀多在看到身后的罪人们拼命追来时,瞬时就无意识地喊出了“谁让你们爬上来的?快滚下去!滚下去!”,也就在此刻,蜘蛛丝断裂了,犍陀多坠入深渊,得到了报应。“善”与“恶”只是一念之差,但也是极乐和地狱之距。

作为犍陀多的潜在意识而起作用的是“恶”,但这并不是“性本恶”的证据。正如《三字经》所写,“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人降生之初,是没有善恶之分的。随着成长,由于家庭教育和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性格和人格。如果在孩子的幼年期受到不良影响,其善良的天性就会渐渐变质。在这种情况下,“善”并不是从心底消失的,但“恶”处于主导地位,在无意识中,恶更容易发挥作用。犍陀多在濒临生死边缘的极限状态下,潜藏在大盗心中的“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4.3作为理性观念的善恶

上文论述了作为潜意识的善与恶,与此相对还有作为理性观念的“善”与“恶”。如果说潜意识的善与恶是一瞬间的想法,那么理性观念的善与恶则是长时间决定的行为。理性地说,我们人类所认可的道德观念是“善”,对恶则抱有反感和憎恶。那么则有必要在理性观念的基础上探讨为什么会做坏事。以《罗生门》为例,小说是一个下人成长为强盗的故事。那个下人本来就对恶抱有恐惧和憎恶,但是犹豫的结果,为了生存,良知被压抑,最后做了坏事。这是不得已的恶。从他的踌躇中可以看出,他的潜意识中“善”与“恶”并存,最后选择“恶”的,是理性在“是饿死还是抢劫”的选择中选择了“恶”。

除了对“生”的追求之外,对“金钱”、“名誉”、“地位”、“性欲”的追求,也会使人丧失“善”的理性观念,为非作歹。于犍陀多,虽“生前是杀人放火的极恶之人”,但依笔者见,没有享受做坏人的人,一定有什么理由,使他被逼到生存的穷途末路,成为别人眼中的恶人。

5 善恶的因果报应

古代印度思想中有一种叫轮回的东西。我们人类在迷途知返中不断轮回,无法摆脱轮回。即使是在地狱中挣扎的坏人,只要满足某种条件,也有可能从地狱中逃脱出来。相反,天上人间的至高幸福也不是无限延续的。如果到了某个时期,就有可能再次陷入到下界。被宿业的规则支配着。

佛教有“善因善果,恶因恶果”之说。行善则有好事作为回报。作恶则有坏事作为报应。所以,作为一生烧杀掠夺的报应,犍陀多下了地狱。作为拯救蜘蛛的报答,他得到了一个从地狱中被救赎的机会。而又因私欲逃离的恶念的报应,再次陷入了地狱。下泽胜井说:“世界被某种凌驾于释迦牟尼力量之上的宇宙规律所支配。”犍陀多是在释迦牟尼的力量无法控制的大秩序中受到惩罚也未可知。

6 结语

本文对作品中出现的犍陀多和释迦牟尼这两个人物的形象进行了分析,并对同一个人、同一件事的善恶并存进行了论述。另外,对人性的善恶的二律背反和作为潜在意识和理性观念的善恶进行了分析。很难用一句话概括善恶,而且善恶的界限也不是那么分明。在作品中,在宗教中,主张善恶有报应,就是要传播“劝善惩恶”的教义。

参考文献

[1]中田睦美 《<蜘蛛丝>管见——童话与小说之间》

[2]门前真一 《在 <蜘蛛丝> 中重考自救问题》

[3]小林信彦 《<蜘蛛丝>中的结构破绽》

[4]笠井秋生 《人与作品之芥川龙之介》

[5]山本欣司 《读芥川龙之介的<蜘蛛丝>》

[6]长尾佳代子《佛的放光与蜘蛛丝》

[7]下泽胜井《作为潜在意识的善恶》

[8]片冈良一《蜘蛛丝的观点之一》

猜你喜欢

蜘蛛丝救赎
南开大学制备新型超强韧人造蜘蛛丝
新型人造蜘蛛丝超强韧
南开大学研获超强韧人造蜘蛛丝
《谢尔盖神父》中卡萨茨基的救赎之路
爱无尽 梦飞翔
《烈日灼心》:一念之差,救赎一生
庄之蝶:欲望激流中的沉沦者
欧洲豪门英超最需“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