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禁毒教育小课堂项目探讨
2019-08-14林萍
林萍
摘 要:目前的小学生禁毒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学校的重视度不够导致的师资薄弱、课时很少的问题,教育形式过于单一以及形式主义盛行的问题,给校园毒品犯罪的预防工作留下了极大隐患。小学生禁毒教育小课堂针对这一局面,采取多种措施,结合互联网技术,将线上禁毒教育与线下的教师讲解相结合,采用多种形式对小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毒品预防工作,教育学生远离毒品,保护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毒品预防;中小学生;心理教育
现如今,仍有大量小学生对于毒品的认知存在许多误区,暴露出我国学校毒品预防教育的缺漏,也提醒着我们开展小学生禁毒教育小课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紧密关系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对事物的好奇心很强,防范心却很低,很有可能为了一时的新奇,走上了不归之路,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另外,部分学校禁毒工作的形式化过于严重,仅仅是应付了事,不能真正地对小学生起到该有的教育作用。
1 小学生禁毒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各地小学开展的小学生禁毒活动良莠不齐,毒品危害青少年的形势十分严峻的同时,大部分学校仍然对此不够重视,或干脆流于形式,这就导致了小学生禁毒工作中出现师资力量薄弱,教育形式单一,形式主义盛行等弊病。一些学校因应试教育观念影响,忽视禁毒课堂的重要性,对此重要工作长期应付了事。
2 开展小学生禁毒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小学生处于儿童时期,社会阅历浅薄,思想也不够成熟,甚至也没有形成稳定的三观。而毒品多种多样,伪装力强且一旦尝试,终身成瘾,戒毒之后复吸率也居高不下,可以说是真正的毒药[1]。面对吸食毒品后飘飘欲仙的享受,无数心智成熟的成年人都难逃魔爪,主动或被动地尝试了毒品,毁掉了自己的一生。连成年人都如此,毒品对小学生的诱惑与危害可想而知,一旦小学生因为好奇心或警惕心低等原因做了第一次吸毒的尝试,毒品必定会害了他的一生。
3 小学生禁毒教育小课堂项目措施
3.1利用互联网,线上线下相结合
在小学生禁毒教育小课堂中,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线上线下教育结合起来,线下承担宣传和推广作用,为线上的教育活动增加覆盖面和影响力;同时, 线下负责具体实施活动可以提前在线上进行发布与召集活动进行时还可以线上进行网络直播,还能增设网络互动问答的板块,让不在活动现场的学生也能接受禁毒教育[2]。这样一来,线上与线下各自的优势在禁毒工作中得到了有机结合,二者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为小学生毒品预防教育的发展做贡献。
同时,互联网在禁毒小课堂中发挥作用的形式还有很多。教师可以利用便捷的信息技术,制作有关毒品的危害的课件,为学生讲解展示。另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浏览吸毒前后,成瘾者的对比照片,禁毒主题的影视作品片段、微电影、法制节目录像等等。通过这一类的视频、音频,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3.2增强学生受教育意愿,创新教育形式
学生对毒品预防教育的接受效果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接受安全教育的兴趣不高,体会不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针对小学生的毒品安全教育形式过于单调,学生提不起兴趣参加[3]。这就要求我们采用丰富的教育形式。
3.3加强学生心理建设
很多人走上吸毒的道路并非是好奇心作祟或别人哄骗,而是心理压力过大或是有其他心理问题无法释怀,选择了吸毒来暂时忘掉烦恼。但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吸毒都绝不应该成为一种舒缓身心的选择。所以,教师应当利用课上课下时间,深入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关注学生的心理动向,近期是否遇到了烦心事等,帮助学生化解心理难题。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建立强大的自信心和坚强的意志力,学会用健康、科学的方式释放压力,通过体育锻炼等正确的活动来调整状态,做一个积极向上,心态阳光的小学生。
3.4保证师资力量
要為学生讲解毒品的危害首先要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但许多负责这一教育的教师并未受过专业培训,不能为学生答疑解惑。学校应当为禁毒小课堂保证足够的课时量的同时,为禁毒教育分配优秀的师资力量,对于禁毒教育水平不达标的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掌握足够的科学知识和教学技巧,帮助学生了解毒品的真相。
4 结语
总而言之,学校、家庭与社会都要联合起来,认识到小学生禁毒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受到毒品的可怕之处,遏制住毒品犯罪的低龄化趋势。小学生禁毒教育小课堂针对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创新教育形式,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力图通过科学合理的毒品预防教育策略,帮助学生树立对毒品的正确认知,增强学生的禁毒意识,对于预防和遏制校园毒品犯罪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吴通华,寿宁.保持禁毒高压态势强化预防教育宣传[N].闽东日报,201 7,06- 27(A02). 1 1 3- 1 1 4.
[2]莫水土“. 四个一”推进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N].人民公安报,201 7- 05- 22(007)23- 24.
[3]邓德泉.广州市农村小学禁毒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A].教育教学研究:德育工作研究(2016 年版)第二辑[C],2017,31 -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