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9-08-14余叶梅
摘 要: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时代悄然到来,面对科技浪潮的威力,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努力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用更加新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核心素养。本文即是以此为出发点,分析了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但是,长期以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都是采用灌输的教育模式,傳统教育模式和教育体制使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受到限制。“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课堂,让如今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得到落实,具有传统课堂方式下不可比拟的优势。那么,如何发挥基于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新型课堂的优势,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根据笔者教学实践,提出如下建议。
一、 创设生活场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老师借助信息互动平台,如微博、朋友圈、班级信息管理平台、微信群等能够把原本的说理教学,变成立体生动的信息化课堂,创设出趣味性浓、探究性强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其中,激活教学内容。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与父母沟通的技巧》时,发现初一年级的学生对“家”的情感逐渐变得复杂,经常对父母有种抵触的情绪。不知道怎么和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不像小学时,总是亲密无间地向父母倾吐自己的小秘密,分享学校发生的趣事或者发泄自己的不满、表达自己的失落。鉴于这样的微妙变化,笔者在网上找了北京卫视综艺节目《妈妈听我说》的相关视频,选取了来讲述亲子烦恼的小男孩的故事,男孩的好朋友送了他一只小狗作为礼物,但妈妈却因为自己童年时有过养育小狗但小狗离世的惨痛经历,因为不想让儿子再体验那种悲痛,于是妈妈背着儿子把小狗送走了。妈妈的做法遭到“萌宝天团”的集体反对,“这是一份礼物,代表了一份友谊,你送人之前应该先获得他的同意”“现在中国的家长总爱说我这是为你好,而我们需要的是:孩子这个我也没有经历过,让我们一起去体验”。最终,儿子第一次了解到了妈妈的苦衷,妈妈也就自己的过错对儿子真诚地道歉,一对母子通过沟通解开了深藏内心很久的心结。通过这个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发大家对怎样与父母有效沟通的探讨,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体会家的美好和温暖。
二、 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学生知识
“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从问题情境出发,利用各种现代知识管理工具进行相关信息的检索、编码,与原有知识经验进行对接,将形成的混合信息资源进行比较、归类、筛选、转移和重组,形成新的隐性个体知识。还可以充分发挥媒体资源的作用,通过网络人际交流平台等进行更广范围的发布,引发讨论、交流。
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基本国策”这一节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去做问卷调查,然后做网络分析测评报告,实现了传统课堂无法企及的效果:在对课堂中生成性资源的探究与实践体验中,学生自主完成数据时代背景下的资源利用率调查报告,在提升能力的过程中实现深度意义的构建,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 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成效
“互联网+”模式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带来大量优质教学资源。通过资源共享,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获得最新的PPT、教学案例乃至新闻等。教师在课堂中播放这些资料,通过图片、事例、flash动画等材料将课本中所要传达的内容具体化。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感受生命的意义》时,课前老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伟大的物理学家霍金的演讲视频,以画面和演讲词启迪学生,在视频放完后可以将霍金21岁时不幸被诊断患有肌肉萎缩症,医生曾诊断身患绝症的他只能活两年,可他一直坚强地活了下来,并写出了著作《时间简史》,成了继爱因斯坦和牛顿之后最伟大物理学家的事迹介绍给学生,并请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样的教学,是让学生从“你要我学”转变成“我想学”的过程,原因就在于通过精彩的视频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思维随着课程内容的推进而推进。
四、 开拓学用途径,强化课外作业
课外是教学的有益延伸,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们在课外生活中的学习体验,在平常布置课外作业的时候,要打破以往应试教育的模式,以创新性的作业内容打通教与学的通道,并借助“互联网+”的背景优势,开拓新的学用渠道,让学生对作业有期待,把做作业变成一件愉快又富有挑战性的事情。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九年级全册《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这一课后,笔者利用微课形式,为学生布置了一项探究性作业。这个微课内容围绕我们班集体展开,让学生利用微博、美拍、QQ、微信等互联网平台,设计如何从身边小事做起,为班集体做贡献的作业。这项作业以微课为引线,以小组为单位,鼓励他们利用计算机课、课余活动课或者周末时间,进行实践。在实践中,他们各展所长,把自己的信息技能都秀了出来,有的学生负责收集,有的学生负责加工,有的学生负责编辑,有的学生负责纠正。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团结一致,愉快而有效地完成了作业。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地发挥“互联网+”的优势,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好地贴近生活,让作业充满趣味性,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挑战性和创造性。
五、 结束语
“互联网+教育”已是教育教学改革大势所趋,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在“互联网+教育”的教学融合中,我们教师要勇当教学改革的探索者、实践者,把互联网从生活中带到课堂里,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在体验、互动、分享与实践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齐爱军.“互联网+”时代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16):64-65.
作者简介:
余叶梅,安徽省滁州市,炳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