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朗读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2019-08-14李秀芬

读天下 2019年22期
关键词:循序渐进积累品味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好手段。阅读教学中构建以朗读为主的教学模式,可以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关键词:情感;积累;循序渐进;品味;课外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材有很多的创新之处,只有认真研读教材,明确教科书编者的编写意图,才能用好教材。阅读教学中,朗读是进行阅读训练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基本方法,探索以朗读为主阅读教学的模式,切实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朗读水平得到提高。

一、 范读引领,感悟情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第一学段的朗读目标: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学段只提“学习用”,是初步尝试学习用普通话朗读,强调的是老师的指导、示范,重视学习朗读的过程,这是起步阶段的要求。所以第一学段的学生尤其要重视朗读。古诗篇幅短小,有节奏、韵律感,朗朗上口,故宜于低年级儿童诵读。因此在古诗教学时,引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在执教《咏柳》时,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读为本。首先初读古诗时,我让学生自己根据课后出现的拼音,圈画出生字,第一遍读古诗就力求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这样一步步把古诗读得既准确又流利。当学生自读古诗后,我又指名学生读古诗,要求学生朗读时声音要响亮,读完后让学生互相评议,师生共同纠正指导读错的字和词。接着,在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我通过声情并茂地配乐朗读古诗,让学生边听边感受古诗的语言、节奏、音律,感受古诗的高低起伏,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诗人,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画面、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然后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自由读、指名读、分小组读、男女生读、齐读等。将学生带入了“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情境,感悟到了诗人贺知章对春天的喜爱情感,同时学生在多种朗读形式中领会读的乐趣,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朗读能力。

二、 读中积累语言,感受语言魅力

如教学二年级《牧童与斗牛图》一课中,我重点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通过抓住关键词句,图文结合、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练习朗读,引导学生感知学习课文内容,使学生一遍又一遍地与文本交流直接对话。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将学生带入了“纷纷夸赞”的情境,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我重视引导学生在读中进行语言积累。通过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在语境中反反复复地感受、朗读,实现语言的积累。在教学时,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积累了“栩栩如生”“视若珍宝”“议论纷纷”“赞叹”“活灵活现”等词语;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三、 循序渐进,品读感悟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教学二年级《雨后》一课中,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结合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我采取了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通过创设情景的品讀、展示读、评读、激读、分角色读,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在读中理解、感悟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尽可能摒弃花哨的形式,追求“语文本色”。

例如:在引导学生体会孩子们雨后的快乐时,我出示第一小节,先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为什么孩子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我适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下过一场大雨后,你来到广场上,你会怎样做呢?孩子们一句句朴素的语言说出了他们心中的快乐,那作者冰心奶奶又是怎样描述的呢?再让孩子们走进诗歌,品读句子,再次走进文本,感悟文本里雨后孩子们的快乐。在教学第二、三小节中,我从学生生活中入手,让他们通过朗读感受童年生活的幸福美好,由于年龄特点,很多学生都喜欢玩水、踩水,那快乐的感觉常留心间。所以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进入课文所描绘的玩水、踩水的情景中去,在入情入境的感悟中享受兄妹俩踩水的兴奋和快乐,与之产生共鸣。我经常这样问学生: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做?而且理解这首诗的难点在于体会兄妹俩行动和心理活动的矛盾,不过因为孩子可能有这样的亲身经历,玩水过后把衣服弄脏,被家长批评过,所以在理解课文的“糟糕,糟糕”时,学生们的体会出乎我的想象。

四、 品味理解语言,点燃学生的朗读激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教学《虎门销烟》第一课时时,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引导学生“聚焦沸腾,体会民情”。教师出示布告,指导学生朗读“布告”后,问:文章开头有一个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人们获知消息以后的反应。师适时板书:沸腾,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沸腾”,出示“沸腾”在字典中的两种解释:1. 比喻情绪高涨。2. 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的现象,这时液体发生气化,产生气泡。人群为何会沸腾呢?此时教师出示鸦片危害的视频,让学生畅谈观看视频的感受,让学生了解鸦片、了解鸦片对中国的危害,然后再次聚焦“沸腾”的人群,出示重点句子:“老人边听边点头,笑呵呵地捋着胡须说;青年人兴奋地挥着拳头,赞不绝口地说;顽皮的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高兴地叫喊着。”请生个别读、齐读句子。教师马上进行口语训练:1. 老人边听边点头,笑呵呵地捋着胡须说:“            。”青年人兴奋地挥着拳头,赞不绝口地说:“            。”顺势理解“赞不绝口”。顽皮的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高兴地叫喊着(指导朗读):“烧洋鬼子的大烟了,快到虎门滩去看哪!”学生把自己当作主人公,自然而然流露出心中的兴奋,通过这样的朗读,学生朗读水平必然会提高。再加上教师、同学及时肯定,学生必然会把朗读当作一种表达内心感受的方式,不仅是课文,久而久之,在读自己的作文时,也会流露出真情实感。这对学生来说是终生受益的。以上教学环节通过感知“沸腾”并结合课外资料的引入,真正入情入境地朗读,所以在朗读环节设置情境,点燃学生的朗读激情,实现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和理解。

五、 重视课外朗读,巩固教学效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给出了第一、二、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字、40万字、100万字的集具体要求,在“教学建议”中又提出了“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实施意见。语文学习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仅靠读一本语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大力开展课外阅读。同样,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也不能仅仅只局限于教材。因此,在学生家庭、班级大力宣传书的魅力,引领学生朗读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美文,引领孩子走向书籍,同时铺设桥梁,构建书香家庭,增强教师、学生、家长开展课外阅读的意识,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努力构建一个由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体系;一方面可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扩大他们的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另外,朗读水平的提高,不能只课内练习,必须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例如:组织学生举行主题朗读活动,如开展“快乐的节日”“学校生活”“我爱春天”等主题朗诵活动、讲故事比赛、参加读报活动、小话剧表演等等,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孩子爱上朗读,提高朗读水平。

总之,构建以朗读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文本的特点,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的切入点,让学生在快乐的阅读教学中积累语言、品味语言,点燃学生的朗读激情,让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参考书.

[2]卢萍.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6(11):35-38.

[3]二年级语文《教学参考书》.

作者简介:

李秀芬,广东省清远市,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第二小学。

猜你喜欢

循序渐进积累品味
品味六城:追溯中国的印记
品味中考 提升能力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国际三大音乐教学法在儿童音乐启蒙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写字教学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镉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