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提高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2019-08-14崔永健丁树国
崔永健 丁树国
摘 要:要想切实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必须创设师生互动的课堂,必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注重对学生阅读思维的引导。阅读能力的提高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健全学生的心灵、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主体性;兴趣;习惯养成;阅读思维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不断更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对于中学生来讲,获取知识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重要的基本任务之一。那么如何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他们养成自觉、广泛的阅读习惯呢?下面,仅谈谈自己多年这方面的经验与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 在师生互动的优化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借鉴洋思教学先进经验,努力构建“10+35”的课堂模式(45分钟的课中,10分钟属于教师,35分钟属于学生),力求做到少讲精练,保证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如在执教王安石的《伤仲永》一课时,教师说:“本文的作者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为实例,强调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王安石认为,仲永正是没有得到后天的教育,才导致了才能的衰退。你们说后天的教育对成才真的那么重要吗?成才的关键是什么?”刚问完,同学们就议论开了,教学氛围异常活跃。此刻,教师不要急于与学生展开讨论,而是要引导学生先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对“成才的关键是天资聪慧还是后天教育”这一问题分成两种意见展开讨论,看哪种意见有道理,在争论中双方都做到了观点明确、论据确凿,有一定的思辩水平,这样教与学的过程中,潜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阅读的动力源泉。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造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突出学生个性,展示自我才能,让学生乐于阅读
结合教学实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筹办文学社、诗歌朗诵会、课本剧表演、班级辩论会、读书知识比赛、编故事接力、成语接龙等团体活动,让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都能尝到成功的快乐。
(二) 树立榜样,让学生想去阅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能使学生产生看齐的向上心理,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名人,如高尔基、大作家老舍、叶圣陶、冰心等,让他们学习名人的先进事迹,从而转变成自己的行动,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精神食粮。
三、 注重阅读习惯的养成
习惯能够使人们遵循一定的方式去行动,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培养积极的个性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对阅读而言,我们要求阅读时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因为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是与积极紧张的思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要求阅读明确目的的同时还要边读,边想,边动笔。因为阅读目的明确了,对重要语言信息的搜索,选择才能准确而迅速;阅读中还常常会闪现触人深思的问题,会经常碰到一些极有价值的资料,这时,我们要及时地记笔记。学生养成这些良好阅读习惯无疑对提高语文学科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相反,如果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閱读习惯,那么,他的阅读效率就会停滞不前,再也难上升,所以在阅读活动中老师要注重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 注重对阅读思维的引导
《中国大百科全书说》说:“阅读是通过内部语言,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改造原文的句子、段落。从而把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由此可见阅读过程中有一个思维加工过程,这个加工过程也是一个信息转化的过程。这个转化加工是以内部语言的形式在大脑中通过思维活动完成的,表现出来也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伴随着阅读者的领悟、想象、联想、分析、综合、比较、鉴别、演绎、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学生也就是在这些思维活动加深了对文字材料的理解。思维活动是阅读理解的核心,思维水平的高低决定理解程度的深浅和吸收量的大小。由此可见,在阅读训练中,引导正确、健康的思维对培养良好品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极有意义的。
就阅读引导的核心而言就是要引导学生善于质疑。质疑是思考的开始,只有善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才可能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阅读理解才会深入,阅读的效率才会提高。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思维的水平正是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的循环往复由简单到复杂过程中慢慢提高的。
在阅读思维的引导中,要注意把握思维“流向”,在阅读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的思维流向沿着正确的轨道生发、掘进,避免进入“误区”,引导中要把握好合理的“距离”。
作者简介:
崔永健,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三中;
丁树国,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青云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