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肾化湿颗粒联合缬沙坦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分析
2019-08-14邵丽燕
邵丽燕
江西省九江市中医院肾内科 332000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临床症状有水肿、血尿、蛋白尿、高血压等。该疾病可在任何群体的任何年龄段发病,在中青年男性群体当中尤为常见,具有起病缓、病程长、病情迁延难愈、易反复等特点[1]。患者在疾病初期往往症状不明显或无症状,病情缓慢发展数年后,可出现较为明显的临床症状,并伴随着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若病情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最终可能发展成为慢性肾衰竭,具有较大危险性。本文采用益肾化湿颗粒联合缬沙坦的方式对慢性肾小球肾炎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2016年9月—2018年3月收治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中择取120例,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将其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每组60例。常规组:男39例,女21例;年龄35~63岁,平均年龄(43.58±5.17)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3.24±1.17)年。研究组:男40例,女20例;年龄34~62岁,平均年龄(43.27±5.31)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3.38±1.09)年。经过对比发现,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常规组患者采用缬沙坦胶囊(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217)进行治疗,通过口服给药,1次/d,1粒/次。研究组患者同样给予缬沙坦胶囊,并在此基础上加用益肾化湿颗粒(广州康臣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90250),使用开水冲服,3次/d,1袋/次。两组患者的治疗皆持续3个月,观察并对比两组疗效。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尿红细胞、24h尿蛋白、尿素氮和血清肌酐四项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尿素氮、尿红细胞、24h尿蛋白和血清肌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患者的各项数据优于常规组,其中血清肌酐和尿红蛋白两项指标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的比较
注:与常规组相比较,*P<0.05。
3 讨论
慢性肾小球肾炎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属于一种慢性的免疫性肾病,是造成慢性肾衰竭的主要疾病之一。该疾病在我国有较高的发病率,有资料显示,该疾病的患病概率约有7%,有较为庞大的患者群体[2]。目前,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方式主要是药物治疗,暂未发现特效的治疗方式或药物。药物治疗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药物控制患者血压、减轻肾小球内压和减少蛋白尿以达到舒张血管、延缓肾功能减退和减轻患者临床症状的目的。
缬沙坦对降低血压、保护心脑肾有明显疗效,是一种常用于治疗心肾疾病的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该药物通过抑制血管收缩和阻断血管紧张素的合成,达到降低血压和肾小球内压的效果,可有效地减少蛋白尿,减缓肾小球的硬化和肾功能的衰退,进而实现对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有效控制[3]。该疾病的病程较长,病情迁延难愈,治疗也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缬沙坦具有一定的疗效,但长期使用易产生耐药性,还易引起头晕、感染、腹泻等不良反应,总体效果欠佳[4]。本文结果显示,常规组单独使用缬沙坦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总体治疗效果明显低于联合两种药物进行治疗的研究组。由此可见,益肾化湿颗粒联合缬沙坦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进行治疗可取得更加明显的疗效。
在中医上来说,慢性肾小球肾炎属于“水肿”“腰痛”“慢肾风”等范畴,主要是由脾肾亏虚导致水湿内聚、瘀血内阻所引起的。因此,治疗该疾病应以益肾化湿、补气养阴、利水活血为主[5]。益肾化湿颗粒常用于治疗慢性肾炎引起的蛋白尿、水肿等症状,其主要成分为中草药,有黄芪、人参、茯苓、泽泻、白术、半夏、防风、独活、柴胡、陈皮、黄连等。该药的中药成分中,黄芪、茯苓有健脾升阳、益气固表、利水消肿的作用,可减少血管内血小板的聚集,降低血液黏度,减少蛋白尿;人参可提高免疫力、抗氧化、促进细胞再生,减轻肾脏受损;柴胡有益气升阳、疏肝解郁的作用,其中所含的柴胡皂苷可有效地抑制炎症;防风、独活有清热解表、抗炎止痛的功效;泽泻可养阴柔肝、淡渗利湿;半夏、陈皮可理气燥湿;黄连可清热去火[6]。多种中药成分共同作用,可有效地调节患者免疫系统,抵抗炎症,减少蛋白尿,并且中药成分的药物副作用较小,可长期进行服用,具有较好的持续性,可对患者病情及其肾脏功能有较好的调节作用,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综上所述,使用益肾化湿颗粒联合缬沙坦可增加药物协同作用,对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见效更快,效果更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该方式通过中西药结合互补,可更有效地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促进肾功能的恢复,减轻临床症状,值得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