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替普酶治疗轻中度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炎性因子和Hcy的影响
2019-08-14宋孝鹏
宋孝鹏
洛阳北方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医院内科,河南省洛阳市 471000
脑卒中是我国主要致残性疾病之一,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发病率逐年提升[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情发展迅速、预后差、复发率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2]。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最高效的改善组织缺血症状途径[3],但我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开展时间较晚,临床经验少,关于溶栓前后细胞因子变化的研究较少。本文观察了阿替普酶治疗轻中度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对炎性因子(IL-6、TNF-α、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选取2015年2月—2017年10月间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入选标准:(1)发病4.5h内,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2)伴有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4~12分;(3)血压<180/100mmHg(1mmHg=0.133kPa)。排除标准:(1)近6个月有脑卒中史或头部外伤史;(2)血小板计数<10×109/L,正在接受抗凝治疗;(3)合并严重意识障碍,心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研究组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34~79岁,平均年龄(62.61±13.95)岁;发病到开始治疗时间(2.90±0.85)h;轻度脑梗死(NIHSS评分<7分)46例,中度脑梗死(NIHSS评分7~15分)14例。对照组患者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33~77岁,平均年龄(63.04±14.21)岁;发病到开始治疗时间(3.05±0.90)h;轻度脑梗死45例,中度脑梗死1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常规行扩血管、降低颅内压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加用血小板凝集抑制剂;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按0.9mg/kg剂量给予阿替普酶(德国 Boehringer Ingelheim,注册证号S20110052)静脉溶栓治疗,最大给药剂量90mg,静脉推注首剂量的10%,持续时间>1min,输液泵静脉滴注剩余90%,持续时间>60min。分别记录溶栓起止时间,溶栓后24~36h复查CT,观察病灶恶化则随时复查。疗效评价标准,痊愈: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90%以上;显效: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46%~90%;有效: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18%~45%;无效: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17%及以下;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3 检测指标 分别于开始治疗前、治疗72h后采集患者空腹肘静脉血4~5ml,2 000r/min离心10min,取上层血清。Elisa法检测IL-6、TNF-α水平,试剂盒购于上海广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胶乳颗粒增强比浊法检测CRP水平,试剂盒购于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Hcy水平,试剂盒购于上海康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操作严格按试剂盒说明进行。
2 结果
2.1 治疗72h后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72h后总有效率为96.67%(58/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4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72h后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aP<0.05。
2.2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IL-6、TNF-α、CRP水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h后两组IL-6、TNF-α、CR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其中研究组IL-6、TNF-α、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注:与治疗前相比,aP<0.05;与对照组相比,bP<0.05。
2.3 两组患者Hcy水平比较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Hcy水平分别为(20.11±3.40)μmol/L、(19.95±3.52)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h后研究组和对照组Hcy水平分别为(11.26±2.94)μmol/L、(15.43±3.01)μmol/L,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其中研究组Hcy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不良反应情况 研究组患者颅内出血和牙龈出血各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2/60);对照组患者牙龈出血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1/60);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我国居民主要致死、致残疾病之一,发病早期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可引发不同程度的自理能力丧失,严重影响到患者身心健康[4]。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完全阐明,多数研究者认为颅内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血液灌注中断,引发缺血、缺氧性损伤[5];同时脑组织缺血、缺血造成神经细胞的不可逆损伤,影响患者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残疾[6]。相关研究显示,缺血性脑卒中病情发展过程中,血管损伤相关炎性反应是诱发血管内皮损伤的主要原因,IL-6、TNF-α、CRP是参与炎症级联反应的主要因子,在急性脑梗死的诊治和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7]。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研究显示,血清Hcy水平升高是缺血性脑卒中病情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8]。
阿替普酶是近年来研发上市的纤溶酶原激活剂,局部特异性溶栓作用明显,逐渐在临床推广应用。本文给予发病4.5h内的轻中度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并观察72h后的疗效,结果显示,接受阿替普酶治疗的患者总体疗效明显优于接受扩血管、血小板凝集抑制剂等常规治疗的患者,且阿替普酶治疗组患者血清IL-6、TNF-α、CRP、Hcy水平较治疗前和常规治疗组明显降低。血清IL-6水平升高与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和不良预后明显相关,TNF-α水平升高与脑梗死患者神经损伤严重程度明显相关;脑梗死后缺血脑组织中肥大细胞、巨噬细胞等大量分泌IL-6、TNF-α等炎性因子,还可诱发肝脏合成CRP。本研究提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可有效降低轻中度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损伤程度,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