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芪活血胶囊对脊柱外科手术后血虚发热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9-08-14孙成磊王磊升刘培盛姜艳玲程国良
孙成磊 王磊升 刘培盛 姜艳玲 程国良※
作者单位:1.中药制药共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276000 2.烟台山医院 脊柱外科 264001
脊柱外科术后血虚发热是骨科手术后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1,2],是在多种致热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的现象[3]。术后发热可分为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其中绝大部分的术后发热为非感染性因素引起[4]。术后发热会给患者带来诸多危害,例如引起心率加快,血管扩张,诱发心力衰竭;造成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酶活性降低,使患者出现消化不良、腹胀或便秘等临床征象;还会导致组织的修复能力减弱,电解质紊乱等,不利于术后机体功能的恢复。但目前对于术后血虚发热还没有较为有效的治疗与预防措施。西医常用物理降温和药物解热治疗等对症处理方式[5],不过只能缓解症状,疗效不确切、易反复,对患者的康复不利,并且频繁的应用退热药物可能增加其他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6]。对于不明显诱因的发热患者,西医的治疗手段显得更为不足。近年研究显示,中医治疗发热优势明显[7~9]。中医依据术后血虚发热的机制,结合辨证原则,可平稳降温,临床疗效显著且稳定。
因此,为了提高脊柱外科后血虚发热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采用归芪活血胶囊治疗脊柱外科术后血虚发热,观察临床疗效,分析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支持。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脊柱外科术后血虚发热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入选研究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中男性23例,女性15例,年龄为60~69岁,平均(65.37±1.18)岁。观察组中男性26例,女性12例,年龄为60~69岁,平均(65.85±1.5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上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脊柱外科术后血虚发热患者,年龄60~69岁,术后24小时内体温在37.3℃~39℃范围以内的低中度发热;面色淡白或萎黄,伴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失眠,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没有参与过相关治疗活动;患者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积极配合本方案的相应治疗;病例资料完整。
1.3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者;②合并严重心脏病、高血压Ⅲ级,高危患者;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结缔组织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结核感染、病毒性肝炎、肿瘤等发热倾向疾病的患者;血管静脉曲张、糖尿病等有术口易感染疾病患者;感染四项检查阳性患者;不符合血虚证诊断标准的患者;③术前有感染性疾病,或者术后体温>39.0℃,高温持续3天以上者以及观察期间临床辅助检查提示感染性发热者;④严重贫血需输血者;⑤伴有心肝肾等主要器官、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疾病患者;⑥有神经系统疾病及精神疾病患者或病史等特殊人群患者;⑦依从性差,中途放弃治疗,不利于随访跟踪者;⑧对所用药物过敏者。
1.4 终止研究标准 ①患者用药期间出现不良反映,应终止实验;②患者不能按时治疗,不能坚持治疗者;③患者研究过程中出现其他严重疾病,影响实验的有效性,应终止实验;④经治疗后未见发热减退,考虑感染的患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体温在37.5℃~38.5℃时不给予治疗,体温超过38.5℃时给予双氯芬酸钠栓(50mg/栓,批准文号H10920060,湖北东信药业有限公司)治疗,治疗方法为每次测量体温超过38.5℃时,肛塞双氯芬酸钠栓50mg,治疗周期为7天。观察组口服归芪活血胶囊(国药准字Z20090686,鲁南厚普制药有限公司),处方:3粒/次,3次/天,治疗周期为7天,同时在体温超过38.5℃时给予温水擦浴降温。
1.6 疗效判定标准 ①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0],对术后血虚发热常见的临床症状进行症状积分评价,面色淡白,萎黄:无(0分);淡白(1分);淡白无华(2分);苍白或萎黄(3分);头晕眼花:无(0分);偶尔发生(1分);经常发生(2分);反复发生,不易缓解(3分);心悸:无(0分);偶尔发生(1分);时有发生(2分);经常发生(3分);手足发热:无(0分)、手足心发热(1分)、手足发热欲露衣被外(2分)、手足发热遇冷物则舒(3分);舌象:舌淡红,苔薄白(0分);舌质淡,薄黄苔(1分);舌质红,少苔(2分);舌质红,无苔(3分);脉象:正常脉象(0分)、脉虚无力(1分)、脉细无力(2分)、脉细弱(3分)。②疗效判定标准选用尼莫地平法。治愈:体温恢复正常,血虚症状及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积分减少>95%。显效:体温恢复正常,血虚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积分减少>70%。有效:体温处于低热,血虚症状及体征部分好转,积分减少>30%。无效:体温升高,血虚症状及体征没有得到缓解,甚至加重,积分减少<30%。临床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体温变化比较 两组术后前3天体温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在短期内,归芪活血胶囊观察组的体温恢复情况与双氯芬酸钠栓对照组上无明显差异。两组术后第4~7天,体温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体温恢复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说明用药一定时间后,归芪活血胶囊观察组的体温恢复情况优于双氯芬酸钠栓对照组,结果见表1。
表1 2组治疗后第1~7天体温变化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虚症状积分比较 用药7天后两组在血虚症状改善及临床疗效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归芪活血胶囊治疗脊柱外科术后血虚发热患者,在恢复体温、改善血虚症状及临床疗效方面均优于双氯芬酸钠栓对照组,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虚症状积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2.3 两组患者血红蛋白值比较 两组术后前3天血红蛋白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4~7天,数据分析显示有明显差异(P<0.05),表明在血红蛋白值的提高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果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后第1~7天血红蛋白值变化比较(g/L)
2.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4.74%,观察组的症状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症状治愈率比较[例(%)]
2.5 不良反应 两组病例术后未出现感染,治疗前、后均无不良事件出现。
3.讨论
中医并未明确提出“术后发热”的概念,但早有损伤发热的相关记载,《医宗金鉴》指出:“损伤之症发热者,若亡血过多,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者,此血虚发热也。”肢体损伤,大量血液、体液流失,造成脏腑气、血、阴、阳、津液的亏虚,血虚脉空,阴不制阳,阳越与外而发热。损伤发热多属虚证,具有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发热无恶寒,时作时止的特点。
脊柱外科手术前的骨断筋伤以及手术的创伤必然引起血液和体液的大量丢失[11],大量阴血亏损,血虚阳浮,肌热面红,或者血循不畅,血失其常道,瘀血阻滞而引起发热。因此,脊柱外科术后的非感染性发热应归属中医“内伤发热·损伤发热”的范畴,是血虚发热的症状。血虚发热为人体阴阳失调一种表现,血本属阴,阴血不足,无以敛阳,而引发发热。
西医认为,手术创伤程度越大,术后发热症状越明显,持续时间越长。发热机制一是可能由于正常人体当遭受严重创伤后,人体应激神经、内分泌系统受刺激,出现反应引起代谢亢进,消耗增加,过度产热;另外手术创伤、组织坏死吸收时也会产生热量[12]。以上都属于非感染性发热,因此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脊柱外科术后发热,以午后为甚;血虚症状为面色不华,体倦乏力,舌质淡暗等[13],应用归芪活血胶囊治疗脊柱外科术后出现的血虚发热,着重在于平稳调节体温恢复正常,消除制热原因,预防出现反复发热,从本质上改善血虚症状,提高患者整体体质,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出现,达到标本兼治的目标。
李东垣根据《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温能除热”而创立“甘温除热”法,用味甘性温的药物治疗血虚发热之证[14]。《脾胃论》述:“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故补血先补气,气旺则血充,而脾主运化又能生血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15]。热是标,虚是本,归芪活血胶囊可以养血活血、凉血清热,以补无形之气达到补有形之血的目的,疗虚补损、修复创伤,治其本除其标。方中当归味厚,辛甘而温,养血和营,协调阴阳,气旺生血;熟地黄益气养血;黄芪味甘,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之功效,可补脾肺之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诸药配合,切中病机,相得益彰[16]。本方活血养血与凉血清热并进,辅已疏风清热、固表敛阴。
现代药理学研究还显示,当归含有维生素B12、烟酸、叶酸等成分,配伍黄芪不仅能增加血的物质基础,还可以改善红细胞膜流动性变形性以及红细胞功能达到补气生血[17]。熟地黄主要成分为地黄素、维生素A类物质、氨基酸等,作为临床上常用的补血中药,具有较强的滋阴养血,促进造血作用[18]。大量出血后会耗伤体内阴液,加用熟地黄不仅可以滋阴补液缓解人体体液的失衡,而且配合当归可以增加补血的功效,从而通过补血改善血虚发热的症状;黄芪的主要有效成分为黄酮类、多糖、氨基酸等,被认为是最受欢迎的补气药[19]。
综上所述,应用归芪活血胶囊对脊柱外科术后血虚发热的患者进行治疗后,发热血虚症状可以得到较好改善,临床疗效显著,没有产生任何不良反应,能够有效提升治疗脊柱外科术后血虚发热患者的总有效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