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钱家骏:中国动画学派奠基人

2019-08-14齐翊帆

传记文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动画美术

齐翊帆

中国传媒大学

动画的出现无疑是工业革命后一门独特的技术,亦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份独特的创意之物。光学摄影技术、音频制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为动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充分条件。人们对于动画的认识源自于早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美术电影。然而,中国的美术电影作为“动画”被提出的第一人却鲜有人知,这个人就是一生默默奉献于动画艺术的钱家骏先生。

命中注定的动画之旅

初出茅庐的动画新人

1935年毕业后,钱家骏以最优秀学员的荣誉被推荐到了南京励志社,负责美术相关的工作。1938年,钱家骏加入了重庆励志社并且担任美术股干事一职,主要负责画抗战宣传画,一边辛苦工作,一边潜心钻研动画制作技术。1939年,钱家骏制作出了第一个动画片段,虽然只是时长几秒的黑白线条动画,但影像片段中把一个日本兵步履蹒跚的走路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来,得到了励志社领导的关注。为什么钱家骏一定要做这件事呢?据钱家骏的女儿钱珊朱在一篇采访中回忆,她父亲心里一直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搞抗战宣传工作,美术画要像电影般具有号召力,就要让“画”动起来。然而,做动画是需要耗费经费的,因为绘画材料、技术设备都要花销,这就需要领导的支持。为了达到目的,钱家骏做了极大的努力,经常在下班后还要研究到凌晨两三点,在没有任何人指导、没有任何作品可借鉴的情况下,运用有限的资料自学成才。就像爱迪生在做各种发明实验一样,功夫不负有心人,钱家骏的动画片段让他获得了制作第一部完整动画影片的经费。为了配合当时的抗战工作,1940年11月,片长780英尺的动画作品《农家乐》面世了。这是一部抗日题材有声对白黑白动画片。1945年,美国《生活》杂志报道了这部充满田园风情的动画片。该片描述了一个农家小姑娘和家人一起抗击日军,又让家园恢复往日平静的故事。虽然没有完整影片的资料可考,但据有限的图文资料记载,钱家骏把自己平时对于生活的观察都绘制在了这部影片中,剧情中并没有刻意强调与侵略者的正面冲突,更没有放大矛盾与激化仇恨。钱家骏悟到了如何利用动画叙事来传达情感和控制情绪,运用收放自如的动态画面来叙事,这是当时有限的条件下实拍电影做不到的。生动的画面中着重描绘了农家生活的宁静与祥和,活泼的小鸡、飞翔的小鸟、激动的小狗,这些小动物都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荧幕上,令人拍案叫绝,让人们看到了中华美学精神中的天人合一,让影片获得了较高的审美价值。这部影片是中国动画人表达爱国情怀、追求民族解放的倾心之作。为了扩大影响力,中央电影摄制组不仅面向全国发行,而且使它成为第一部向海外发行的动画影片,这也奠定了动画艺术在中国发展的群众基础,人们精神世界和理想情怀的新载体呼之欲出,这是钱家骏的动画人生里又一个转折点。然而制作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据文献记载,在《农家乐》的制作过程中,人才经验稀缺、制作技术落后、资金短缺等问题层出,在离制作完成还有3个月的时候,当时的教育部出经费,励志社提供人力,中央电影摄影场出技术设备,三方联合成立了中华教育电影画片社。在合作者的口述回忆中,担纲绘图组组长的钱家骏几乎在每个制作环节都亲力亲为,连主题配乐的歌词都由他亲自修改,甚至有人说这部动画其实几乎是钱家骏一个人完成的,其他人因为“不懂技术”也“插不上手”,为片子的完成反而制造了障碍和困境。与其说他是一个动画导演,在这个项目中他更像个制片人。在一年的坚持努力下这部影片终于完成了,钱家骏对于动画短片制作有了新的经验,片子播映后,他也更加坚定了奉献动画艺术的信心。“1922-1941年是中国动画第一个开创与探索阶段”,作为动画新人的钱家骏成为了当时中国美术电影界除了万氏兄弟以外小有名气的专家,也奠定了他在中国美术电影史(中国动画艺术史)上的地位。

摸索创新的动画教育

作为动画新人,钱家骏确实遇到了很多困难,缺乏经验、技术和资金。1942年年初,中华教育电影画片社以筹拍动画片《生生不息》为前提,以项目养新人,主张鼓励和培养专业人才,在重庆开办了“卡通练习生培训班”,向社会招收了12名初中生,培训时间为一年。钱家骏与范敬祥、戴公亮、金右昌、杨祖述等人参与了教学工作,这也是钱家骏第一次正式从事动画教学工作。因为《生生不息》是一部比《农家乐》执行难度大很多的动画长片,在他绘制完原画造型后,有大量的中间画工作,如果像《农家乐》一样全由他自己完成,是非常大的工作量,极其影响进度。于是,钱家骏开始耐心地钻研和传授制片技法和制作经验,他提出了“动画的绘画基础以线描为主,动画实习与制片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在今天产、学、研相结合的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得到沿革。他注重动画技术研发、动画制作实操和动画项目管理的结合,钱家骏成为了“中国动画教育第一人”。这个“卡通练习生培训班”是中国第一个动画培训班,中国动画教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1943年10月,《生生不息》正式开始制片,钱家骏担任了本片摄制组导演。当时经漫画家叶浅予介绍,特伟和廖冰兄也加入了这个项目。1944年,钱家骏的教育生涯从讲师开始,后被聘请为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电化教育专修科的副教授,开始了科研级的动画电影教育工作。他一直是将技术、艺术、教学都同步进行的状态,这对于中国大学动画教育的培养也是有一定指导意义的。钱家骏总是言传身教,白天承担教学工作,晚上画画,每一阶段都有新的研究目标,他让学生们学会独立思考,深究技术,学以致用。1945年5月,中华教育电影画片社解散,《生生不息》也无奈被叫停,钱家骏带着绘图组的部分学生回到了重庆励志社美术股工作。经验使人成长,同年7月,钱家骏在重庆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动画学术团体——中国动画学会,由他担任会长,再一次推动了动画科研和动画生产的相互促进,中国动画学派也渐渐有了雏形。1946年8月,励志社的又一次工作调派让钱家骏来到了南京,并且担任卡通股股长,担纲卡通片《蜜蜂国》的导演兼美术设计,他一边负责项目一边于每周末到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进行动画教学,培养了一大批动画制作人才。1946年12月20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出版的校刊《艺浪》刊载了钱家骏的论文《关于动画及其学习方法》,这篇文章第一次为“动画”正名,替代了“卡通电影”“活动滑稽画”“活动图画”等名称,还系统介绍了世界动画的历史、动画制作的技术和原理等。“动画”这个总结性的名称使动画艺术的内涵和意境呼之欲出。钱家骏毕生艺术创作理念和实践就是去证明动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他认为名词的音译不如意译,当人们听到“动画”一词时的概念比“卡通”的概念更加明朗,如果音译,会破坏汉语文化中的词意,对于学术研究而言,当研究对象明确了,研究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动画界的‘中国学派’已经得到世界公认,这个学派的特点一方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另一方面就是利用中国美术传统,在工艺、材质上对动画形式本身的巨大贡献。”钱家骏认为学术名称的重要性跟人的姓名一样,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动画片,受传统美术技法影响颇深,更是需要研究理论和实践制作相结合,中国学派的动画艺术才能向前大步迈进。在教育理念上,钱家骏深受其恩师颜文梁的影响,颜文梁在美专引进了西方现代美术教育的理念,因此他们都主张纯粹美术与实用美术并重,“现代美术与传统美术最大的区别就是重视媒介,而不仅是内容;现代美术认为:绘画自身的形式更有意义”。

1962年7月,钱家骏(左)与特伟研究《牧笛》的镜头画面

自研自用的动画技术

20世纪80年代,钱家骏(右)与万籁鸣

动画技术与动画艺术一直是相辅相成的。据钱珊朱女士回忆,她父亲生前一直热爱“解题”,与其说他是一位动画艺术家,更不如说他是一位超级热爱思考的发明家。从1941年到1947年,钱家骏一直在研究动画的制作技法,从绘画材料、绘制媒介到摄影技术等,他深入探究动画制作的每一个环节,不放过每一处细节。在他早年创作《农家乐》的时候,就向已经有制作动画经验的人请教过,却没有得到真正的“技术指导”,因此,他最初解决的技术核心问题是“让画动起来”。为了追求动作的逼真性,最初他追求的是动画形象上的绘画感和动态上的写实感,以制作出一个逼真且生动的绘画世界。他靠自己摸索出了动画的奥秘,运用物理原理解决了画动起来的问题,他还剖析了动作连续的规律,发现了“中间画”的存在,这是一种“加法”模式。后来他又学会了做“减法”,那就是把每一幅画面都“设计”起来,让每一个细节都成为有“心思”的绘制,不要偶然而多余的元素,用连续画面来叙事和表达情感。在电影镜头语言的研究中,他又让动画中融入了“空镜头”,这其实与中国绘画艺术中的留白很相近,不是刻意地留出画面空白,而是让时间线上出现“空”,用一些自然的事物元素来表达,让动画也可以具有灵气,这种创新是钱家骏通过实践和研究得到的成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动画而言,绘画工具和材料、摄影技术设备、播映设备等都是“器”。在整个动画技术领域的发展史来看,钱家骏也可谓是技术专家,为了掌握动画拍摄,他研究光学原理、摄影技术、影印技术,经常拆解设备来自制创新的技术设备。早在重庆的时候,他就在研究制作赛璐珞片和电影胶卷,可惜因为战乱的环境和材料匮乏没有成功,后来为了解决赛璐珞片的重复使用以降低成本,他又研究化学材料,得到了一种可擦洗的上色颜料,让赛璐珞片的重复使用率大大提高。

1984年,钱家骏与学生们合影。左起:严定宪、戴铁郎、林文肖、钱家骏、徐景达(阿达)、胡进庆。钱家骏20世纪50年代初培养的这五位学生,日后成为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著名的五大导演

《一幅僮锦》

《狐狸打猎人》

钱家骏在工作中给人的印象一直是一个痴迷于科学技术的“神童”。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酷爱数学,多半的休息时间都在用解未知数学难题来排解压力。他的恩师颜文梁曾说:“科学不是美,但艺术利用科学能产生美。”因此,运用科学与艺术的辨证关系来解决动画技术的难题,也成为了钱家骏良好的思维习惯,为后来从研发颜料到研制动画打下了基础。他认为动画艺术一定是高于现实生活的,但是也不能不尊重规律,比如人物动作要符合人运动的基本规律,他从来不吝啬自己的发明和发现,非常无私地把科研成果用于教学和创作。

作品为王的动画匠心

对于动画艺术家而言,他们的动画作品是最能表达其艺术匠心的,每一部动画作品都是艺术家匠心运作的成果,象征着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生命的思考和信念的坚守。回看钱家骏的动画作品,亦可以看出对于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认同。在当下整个中国动画艺术界,某些动画人逃离了创作的初心,偏离了艺术人生航海的方向,人们对于动画有很多的误解,动画在产业的关心下变成了“量化”的技术生产,在学界的研究下变成了价值传输的媒介。动画创作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动画艺术家的初心到底是什么?通过回看钱家骏的创作历程,倒是印证了作品为王的艺术匠心。他一生一共参与创作了18部动画影片,其中有12部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参与制作的。因此,他是一位一路伴随着中国动画发展的动画艺术家。他像是一个有着强烈家国情怀的田园诗人,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动画创意是其“优美的诗句”。从研究出墨底晕染技术的《骄傲的将军》到运用绢裱着色的《一幅僮锦》,从自制研发国产颜料的首部国产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到写生且创意于敦煌壁画的《九色鹿》,从全权负责技术指导的《小蝌蚪找妈妈》到水墨动画高峰作品《牧笛》,他把科学家的钻研精神代入到动画艺术创作中。他的每一次创新都不是突发奇想,而是用耐心和知识去解决问题,为日后进一步提高动画制作技术,创造更好的动画艺术作品而努力。因此,这样的动画精神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特别需要的艺术匠心。

《九色鹿》

“伟大的生命,不论以何种形式,将会在宇宙间永存,我们这个小小星球上的人类,也将继续繁衍和发展,直至遥远的未来,可是,生命对于我们来说又多么短暂。不论是谁,总有一天,都将会走向自己的终点,死亡,这是伟人和凡人共有的最后归宿,热情的诗人高唱生命的恋歌,而冷静的哲学家却说,死亡是自然法则的胜利……”这是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对“生命”很经典的一段描写。2011年夏天,钱家骏先生静静离开了这个他留下了很多不平凡足迹的世界。回望其一生,是陪伴中国动画学派发展的一生,他留下的宝贵财富是他那些优秀的动画作品,是他对于动画艺术深耕细研的制作技术,是他对于中国动画学派教育奠定的坚实理论基础,他认真钻研的精神和热情创作的态度更是中国动画人应该时刻铭记的初心。在他一生的动画作品中,不仅有他对于人、自然、社会等的思考,更倾注了将民族精神融入动画艺术创作的爱国情怀。路漫漫其修远兮,一批又一批像钱家骏一样的动画人认真求索,积极投入中国动画事业,把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精神融入动画艺术作品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艺观,成为了中国动画走出国门、打破文化隔阂、感召世界的希望,中国动画艺术必将在世界文化大河中继续扬帆远航。

猜你喜欢

动画美术
美术篇
揭秘油画动画 逐帧堆砌的精致艺术
动画总动员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
封底:国外太空美术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