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学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耦合发展
2019-08-13李素君魏丽丽田太福
李素君 魏丽丽 田太福
[摘要]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实现大学生学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耦合发展,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推动高等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学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入手,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学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的现状,从形成“专业+创新+创业”融合型的教育理念、构建“理论+实践”结合型的课程体系、打造“专职+兼职”互补型的师资团队、构建“政+产+学+研”复合型的教育运行模式四个方面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学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 协同耦合
[作者简介]李素君(1968- ),女,满族,辽宁辽阳人,沈阳工业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副教授,硕士;魏丽丽(1981- ),女,辽宁辽阳人,沈阳工业大学化工自动化学院,讲师,硕士;田太福(1973- ),男,辽宁辽阳人,沈阳工业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助理研究员。(辽宁 沈阳 111003)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13-0056-04
为降低资源消耗,优化经济质量,提升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国家先后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以及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等一系列“顶层设计”。与此同时,伴随着上述政策的实施,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一点就是对毕业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要求提高了。基于这一背景,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人才输出的主力军,应在夯实大学生学业教育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权重,从优化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管理机制和师资队伍入手,为促进学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耦合发展开辟一条有效路径。
一、学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耦合发展的必要性
学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两翼”,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学业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载体、土壤和基础,创新创业教育则为学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与创新提供具体思路和破解办法,尤其是对破解当前高等教育模式同质化渐趋严重的现实,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见解。具体来说,二者系统发展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二者协同发展是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关键。创新创业教育并非新生事物,很多院校已将其列入日常教学体系,之所以长期以来效果不明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院校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教育方式。换言之,很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学业教育相脱离,二者各自为战、互不干扰,这一教育方式硬生生地割断了二者的联系。如果能够促进二者协同发展,一方面可以发挥学业教育的载体和基础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创业教育的带动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2.二者协同发展是“做中学,学中做”教育理念的实际践行。除了少数选择升学或者创业的学生外,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会走上社会岗位,而在迈入职场前如何具备扎实的工作能力、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显得十分必要。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很多院校适当提升了实践教学在整体教学体系中的比重,这样可以让学生还未走出校门就可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本文提出的实现学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发展也是这样,可以促进理论(学业教育)与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融合,对于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性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二者协同发展是提升大学生职场发展能力的有效措施。当前,高等教育面临“千校一面”的尴尬境遇,就业前景好、见效快、成本低的热门专业在很多院校如雨后春笋般设立,这样的发展现状不仅造成很多大学生自身能力、理论的缺失,还造成人才结构的低质化、同质化倾向。这些大学生在实际就业岗位上缺少核心竞争力,不仅就业困难,即便顺利就业,也会因缺少后劲而陷入发展瓶颈。学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发展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让大学生提升职场竞争力的同时,审时度勢、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地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独特能力,在当前就业、未来职场竞争中都占据有利位置。
二、学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耦合发展的现状
受教育思维、体制机制以及教学师资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一段时期,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学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耦合发展方面遇到了不少阻碍,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教育理念尚未统一。就高等教育而言,通过学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基本工作能力,是其基本职责,也是满足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重要保障,“教书育人”是其核心理念。创新创业教育则是在学业教育的基础之上,针对学有余力、具备开拓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学生所开设的一种针对性教育形式,核心是使学生从单纯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即“创业者”。正是二者在基本理念上的差异,造成很多院校在执行过程中并未将这两种教育理念完全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育人效果。
2.课程设置脱节。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许多学校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但其课程设置尚未成熟,仍处于摸索阶段,与学业教育课程之间的脱节现象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只是泛泛教授创新创业的相关理论知识,没有与学生的学业特点、兴趣爱好相结合,也没有与专业知识教学相对接,更没有和社会需要及企业需求相契合,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3.师资配备不均衡。学业教育发展已经较为成熟,教师无论在理论储备方面,还是在教学实践方面,都可以完全满足教学需求。一旦院校缺少学业教育的相应师资,基本上可以在短期内通过人才引入、交流的方式加以完善和强化。但是,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储备则不尽如人意。这一教育形式开办时间相对较短,也没有成熟、完善的专业教师培养制度,相当数量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是“半路出家”,由院校中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或者企业管理等专业的教职人员担任。这就造成两种教育形式在师资方面的严重失衡,制约了实际教学效果。
4.管理机制混乱。学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发展涉及面较广,很多院校尚未捋顺二者之间的协作关系,更谈不上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从主管部门到各执行部门都存在各自为战、管理混乱的局面,致使学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两张皮”的现象,无法形成最大合力,影响了育人效果。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学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耦合发展策略
学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耦合发展,对于提升大学生职场竞争力、缓解就业压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师资配备以及管理机制入手,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学业与创新创业协同耦合发展提供可参考的策略。
1.树立“专业+创新+创业”融合型的教育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树立了兼具科学性、前瞻性、辩证性的教育理念,认识到实现学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耦合对于人才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才能增强行动的针对性和全面性。(1)变革单一的学业教育理念。学业教育突出的是“岗位本位”和“学科本位”,侧重于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培训,将学生束缚在本学科、既定岗位的狭小范围内,不允许学生“越雷池半步”,这一弊端在强调创新性思维的今天越发凸显。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转变这一传统教育理念,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弥补学生囿于学业教育造成的各种弊病,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进取意识。(2)深入理解二者的不同作用。学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都是高等教育不可分割的部分,但二者的地位、作用、特点不尽相同,学业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载体、土壤和基础,而创新创业教育则为学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与创新提供具体思路和破解办法,深入理解二者的不同作用是实现有效融合的前提。(3)在育人计划中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地位。经过多年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在很多院校得到了普及,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有很多院校并未将其纳入教学和培养体系,创新创业教育难以“名正言顺”地进入“正规教育”。院校应通过政策、制度以及详细的人才培养规划,赋予创新创业教育与学业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贯彻实施。
2.通过教学改革,构建“理论+实践”结合型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关乎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结构,直接影响院校的办学水平。院校应重视学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综合型课程体系的构建,既可以夯实教育基础,又可以保证学生个性的发挥与潜能的激发。(1)提升创新创业课程所占比重。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开设较少,且呈现简单化、碎片化倾向,同时也与学业教育相分离、脱节。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适当增加创新创业课程,且提升课程的系统性、逻辑性,这是教学改革得以开展的前提。(2)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结构。理想的课程设计既要保证学业教育的理论性,也要兼顾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构建立体化的课程教育体系。一是设置学科课程,包括公共课、专业课、选修课等,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设计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二是设置实践课程,主要通过构建各种类型的众创空间来实现,如创业社区、创业论坛、创新工场、创客空间等,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以情境教学为主;三是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取边缘学科、交叉学科、跨学科等领域,设置相应的课程。通过系统化地协调三类课程,及课程与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3)增强课程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学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能否顺利实现协同发展,教学方式至关重要。教师应该提升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因材施教、因生施教,提升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的适配性,帮助学生改变长期以来接受学业教育时养成的认知、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实践性。
3.通过整合教师资源,打造“专职+兼职”互补型的师资团队。学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离不开优秀、充足的师资队伍。但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真正具备创业实践、创新意识,讲授过程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教师少之又少。为此,院校要整合教师资源,打造“专职+兼职”互补型的师资团队。(1)走出去,引进来。第一,将加强人员交流作为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院校可以选派理论素养丰富、创新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烈的中青年教师到生产、服务、运行一线,在了解企业实际运作流程的同时,熟悉企业生产创新方式,提升教学实践能力,增强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针对性。第二,院校应聘任、引入真正具有创业经历的人员来校担任客座教师、创业导师,如创业成功者、企业管理人员、企业家等,以此优化师资队伍。第三,构建校企教师互动机制,促进企业和院校教师的沟通交流。例如,可以邀请企业导师参与院校的各项创业活动交流、科研创新课题,同时邀请院校教师参与企业开展的知识生产、技术创新。(2)建队伍,强培训。学生创新意识、创业技能的培育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学科、多个领域,因此對教师的要求较高。但是,目前我国尚未有院校设立创新创业专职教师培育专业,所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多依赖于“专职”教师的“非专业”教育。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具备创业经历、理论学识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必定成为稀缺教育资源。为了补齐师资短板,院校应未雨绸缪,将现阶段的创新创业教师纳入自身的“师资储备库”,为教师创造更多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机会,定期开展各种培训,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
4.强化与外界的多方协同,构建“政+产+学+研”复合型的教育运行模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是“独角戏”,而是“协奏曲”,在推行学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耦合发展的过程中,各类育人主体都应参与其中。第一,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各种创业实践平台的搭建,以及在财政、政府采购、工商税收、政策等方面提供一定的支持,加速各种项目尽快落地投产,促进各种新成果、新项目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第二,企业主动与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为院校、研究人员提供技术资源、生产资源,在优化师资、创设课程等方面积极出谋划策,同时获得或培养企业所需的创新人才,实现共赢。第三,科研院所要借助企业的生产平台及资源,与院校科研团队进行良好对接和协同,同时在政府的支持下,兼顾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助力学生创新创业。
[参考文献]
[1]邵月花.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0).
[2]刘艳,闫国栋,孟威,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
[3]巩丽霞.应用型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思考——基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探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9).
[4]邹禄禄.基于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5).
[5]陈晶晶,何云峰.创业教育如何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15(8).
[6]蒋阳飞.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问题及对策[J].大学教育科学,2014(4).
[7]陈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探究[J].企业导报,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