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队企业到现代企业转型的关键
2019-08-13施宇姣
施宇姣
摘 要:研究历年胡润百富榜,发现许多富豪拥有的企业与社队企业有着密切联系。以鲁冠球创业路径为例,对此类企业转型和改制的原因、必要性、关键点和意义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创业成功要因时变革以解放生产力的结论,阐述了这一创业路径在企业自主经营中的典型范例。
关键词:社队企业;现代企业;企业转型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10-0046-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1 问题提出
在对历年胡润百富榜的研究中发现,许多富豪所拥有的企业经过了多次所有制形式改革,其中一定数量的民营企业是从社队企业、乡镇企业转型而来。
乡镇企业前身是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的社队企业。中共中央在1984年4号文件中把包括原社队企业在内的各种形式的农村企业统称为“乡镇企业”[1]。通过文献调查发现,现有研究多是关于社队企业本身的表层问题。随着社队企业这一概念的消失,学者们对它的研究逐渐沉寂。在乡镇企业方面,近年来相关研究多数停留在其发展史回顾与产权结构问题上,将改制创业的企业发家史与社队企业联系起来的研究较为罕见。鉴于此,以从社队企业发展起家的企业家鲁冠球的创业路径为例,深入探讨其创业及成功转型的关键。
2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研究法,对此方面的相关研究和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回顾。选取在胡润百富榜占据重要地位的富豪鲁冠球进行个案研究。在案例分析中,将社队企业放在相应的社会背景下,对比其优势和弊端,指出此类企业发展后期其所有制类型与生产力的不相适应性。由典型案例分析此类企业成功的原因和走向成功的关键所在,总结其对现代企业发展的借鉴意義。
3 案例引出
在个案研究的研究对象上,选择多次位于富豪榜前列的浙商代表人物——鲁冠球。以鲁冠球的万向集团为例,可以看到一段典型的从社队企业、乡镇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型的发家史。
从1969年开创的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发展到现在的万向集团,鲁冠球大胆改制,走出了一条别样的企业发展壮大路径。鲁冠球以敏锐目光察觉到了明晰产权关系的重要性,果断地在1983年承包企业;又在1988年用“花钱买不管”的方法,界定了与乡政府的产权关系;接着积极将企业改制成股份所有制企业,使企业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迈出了企业转型颇具意义的一步[2]。
4 案例分析
4.1 企业依靠社队企业发家的原因
创业初期依靠社队企业起家,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客观社会背景影响。在拒绝资本主义、反对剥削的时代背景下,私营企业必须打着集体牌子才能得以生存。厉以宁教授曾道,“计划经济体制把企业置于行政部门附属物的地位,企业既不能自主经营,又不能自负盈亏。企业的生产数量、生产品种、价格以及企业的生产要素供给与生产成果的销售都处于政府计划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机构的控制之下[3]”。在大力反对资本主义的背景下,企业完全无法脱离当时的集体主义经济而独立发展。
社队企业在特定环境下的固有优势是另一原因。社队企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新生事物,是当时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1979年,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强调国家对社队企业实行低税或免税政策[4]。在1978年以后的几年里,在国家政策引导下,社队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984年后,社队企业又以“乡镇企业”的形式焕发生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政府给乡镇企业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当时许多企业都暗中改制为“乡办企业”,光荣地戴上了“红帽子”[5]。
4.2 社队企业发展到后期的弊端
4.2.1 错误的指导思想和激进的政治经济环境
“人民公社化”与“大跃进”时期,经济政策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企业在这样的经济政治环境下受到很大的挫伤。
4.2.2 产权缺乏自由,企业发展能动性下降
社队企业发展完全按照集体意志进行,一些有着创新思维的积极创业者不能探求新的发展道路,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创新发展。同时,集体主义下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也大大挫伤了工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4.2.3 包干到户后社队企业衰败
20世纪80年代后,“包干到户”逐渐被推广开来。此时,社队企业渐渐衰败,变成了其他经济形式的企业。虽然大部分企业在更名为“乡镇企业”后进行了某些革新,但企业主导权还是掌握在乡政府手中,不能在真正意义上推动生产力发展。
4.3 创业成功路径的关键
4.3.1 把握企业自主权
完善自我调整、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完善的经营机制,是鲁冠球带领的万向节厂快速脱颖而出的关键。认识到产权问题的迫切性,及时承包企业,将企业自主权掌握在企业手中,为企业经营机制调整奠定了基础。
在《对完善乡镇企业经营机制问题的认识》一文中,鲁冠球鲜明地提出对乡镇企业经营机制问题的认识:“从实践中寻找不足,逐步形成自我调节机制;在承包经营中加强承包者们的责任心,并形成自我约束的机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严格考核和审计,形成自我监督机制;在发展中形成自我完善机制[6]。”
从中可以看到,企业发展需要依靠“自我”。企业生产需要不断变革,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这需要领导者因时做出适当的决策。充分拥有自主性,有利于改革企业内部,促进自我完善。
4.3.2 创业路径必须顺应政策方向
在大力发展集体所有制经济、杜绝资本主义和私有制的年代,社队企业等经济形式迅猛发展,鲁冠球的企业便挂了“宁围公社万向节厂”的牌子。
虽然这种私自挂牌的形式不妥,但不得不说如此形式有助于在当时背景下享受政策支持。从这一历史经历也可以看出,政府重视和政策支持是企业得以发展的强大力量源泉。
实行改革开放后,大量国家政策对乡镇企业的资金信贷、税收减征、技术改造等方面提供大力扶持,被称为“野草经济”的众多乡镇企业蓬勃发展起来。到20世纪末,全国乡镇企业增加值达27 300亿元,年利率达6 459亿元,年税收1 950亿元[7]。
4.3.3 积极探索现代企业管理方法
如果一个企业仅从宏观上进行总体管理,其内部分支必然存在很多弊病。小核算体系能够将企业内部划成小的独立核算单位,有力加强彼此间的合作和提高竞争力[8]。
随着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运行,万向集团又将其子部门改造成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制公司。如此,万向集团便实现了以统一的企业面貌占领市场,以杂而不乱的内部体系运行。万向集团在汇聚了一定资本后,没有走传统的商品贸易发展之路,而是审时度势地走上了资本运作的道路,利用全资、控股、参股等方式,形成多层经济区[9]。
5 研究结论与启示
通过研究万向集团创业路径得出以下结论:社队企业是一大批现代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石,但陈旧的制度等对生产力造成了极大制约,必须打破完全的集体主义,保证一定程度的个体化,才能更好地解放生产力。企业应充分把握自主权,完善经营机制,把握政策方向,积极探索新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
这一研究结论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企业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研究认为,企业家创业初期通过挂集体牌子实则私营的“糊弄”过关方式不能给予完全肯定。这类企业家大都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创业道路,但他们的行为反映了思想激进的创业者们对制度的反抗。
从深层角度看,制度对生产力的制约使他们不得已采取如此方式实现自主化经营,从而在特定环境下谋求同等发展。此类创业者依托社队企业、乡镇企业发家的主客观原因,其在适当条件下的改制行为,是谋求经济体制改革新发展的必然选择。改制企业成功转型的经验在当代也极具有参考性。尽管他们成功发家的路径不可能复制,但对现代企业在改革中创新发展具有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颜公平.对1984年以前社队企业发展的历史考察与反思[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14(2):60-69.
[2]鲁冠球.由乡镇企业向现代集团转型[J].观察与思考,1994(5):19-22.
[3]厉以宁.计划经济体制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J].中国发展观察,2008(8):30-32.
[4]王凤林.我国社队企业的产生和发展[J].中国农村观察,1983(4):56-57.
[5]冯小红.改革开放初期河北省高阳县社队企业转型和农村私营企业兴起的考察[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5):
52-58.
[6]鲁冠球.对完善乡镇企业经营机制问题的认识[J].改革,1990(3):149-152.
[7]鲁冠球.乡镇企业大有可为[J].新疆人大(汉文),2014(3):4-5.
[8]默文,王缨.万向游刃美国[J].中外管理,2002(1):22-23.
[9]魯冠球.探索集团化管理的新方法[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6(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