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生活化的教学探究
2019-08-13胡宏碧
摘 要:科学探究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结合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特点,教师要将科学探究活动转向学生的生活,建立科学探究活动与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文章在分析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生活化的重要意义基础上,提出将科学探究活动生活化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生活化
作者简介:胡宏碧,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高罗镇中心学校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科学教学。(湖北 恩施 445000)
中图分类号:G6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4-0082-02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满足学生对科学学习的需求,提升科学素养。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征、思维方式和学习偏好,教师可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如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提出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探究问题等,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科学知识,鼓励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培养理性思维与科学素养。
一、重要意义
1. 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性。教育家比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内在联系。研究表明,发现行为对于人类直觉思维能力的提升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将科学探究活动“生活化”,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科学实践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进而坚定学习信念,增强探究的动机,并且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有效促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手脑并用,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小学生好奇心较强,具有好奇的天性和探究的意愿,他们对周边世界的事物都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教师应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与兴趣激发,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勤于发问的良好习惯。
2. 生活化的科学探究活动是小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实验较多,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尽量将实验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降低实验探究的难度,保护好学生的探究热情。科学探究活动也是学生了解科学史和科学探究方法的有效途径,能够开拓学生视野,增加科学知识的积累。在生活化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进行实践操作,最后得出结论,这些科学探究流程对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有效策略
1. 创设生活化的探究情境。科学探究活动的一般流程为“提出问题—合理猜想—验证猜想—完善验证—得出结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探究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并不苛求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完成科学严谨的实验。这就需要教师对科学教材中的问题、实验、结论融入生活化的内容,降低探究活动的难度,便于学生理解,保护其科学探究的积极性。
首先,教师需要创设生活化的探究情境,利用日常生活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的日常生活现象为事例,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例如,在“生活中的静电”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现象切入:在比较干燥的冬天脱毛衣的时候,有时候会出现“噼里啪啦”的响声,这是为什么呢?而且大家不小心碰到时也会被“电”一下,出现麻麻的感觉,这又是为什么?静电是无形的、不可见的,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理解“静电”这一不可见的物质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而上述日常生活现象则能将学生引入探究情境,让学生觉得亲近、熟悉,进而对探究这一常见现象的原因产生浓厚的兴趣。提出一个生活化的问题是将科学实践活动“生活化”的第一步,一个好的生活化科学探究问题需要教师积极思考、认真观察,全面了解学生的生活日常才能得出。创设生活化的科学探究情境是导入生动形象的新课的有效方法,它搭建了日常生活与科学探究活动之间的桥梁,为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2. 利用生活用品开展科学探究。将科学探究活动的成果应用于实际生活,才能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科学探究活动的第二步就是以实验验证猜想的正确与否。例如,在“热胀冷缩”的实验中,学生可以利用玻璃饮料瓶和饮料吸管开展实验,不必使用烧瓶、量杯、玻璃棒等实验室专用器材。使用生活用品进行实验,学生能够较为大胆地做实验,既保障了实验的顺利进行,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在实验过程中强化了学生充分利用物资的环保意识。
小学生注意力有限,教师要注意不能将他们拘束在实验室中。对他们来讲,在熟悉的环境里探索科学是最好的探究活动。例如,在“种子发芽”实验中,可以要求学生在家中做实验,并按时观察、记录,学生在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中,不免产生诸多问题:为什么我种了三颗种子,只有一颗发芽了?为什么种子会偏向一处长?为什么发出的芽叶子大小不一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问题及时在课堂上讲解清楚,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并指导他们在科学知识的指导下更好地观察种子发芽的种种变化与现象。将科学理论知识融入生活,以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利用日常物品进行科学探究实验,有利于促进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轻松进行探究活动,并在实践中巩固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
3. 利用网络资源拓宽科学探究范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在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应用普及,教师在进行小学科学探究活动时可以引入网络资源,一是辅助科学探究活动的展开,利用网络图片、3D技术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具象化;二是打破课内外界限,学生在课余也可以接续课堂的实验进程,巩固所学。例如,教师可以设置好科学活动探究问题,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先搜集相关资料,初步得出问题答案,将课上所学科学知识进行扩展扩充,深入了解教材知识点,拓展自己的科学视野,将科学探究活动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并将所学内容或实验过程拍成小视频,上传到学习平台上。在利用网络辅助科学探究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究参与的积极性,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和需求,在课外进行自主的科学探究活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将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生活化,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教师精心设置探究问题,合理安排探究流程,充分利用生活化的问题、常见物品、网络资源来建立生活化的科学探究活动,发挥科学探究活动对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袁聪.小学科学在“探究活动”中扬帆起航——浅谈如何通过“探究活动”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青春岁月,2016,(2).
[2] 许国忠.科學实践活动中教师科学素养的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1,(6).
[3] 杨东琴.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J].读书文摘,2016,(19).
责任编辑 曾轶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