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2019-08-13王焕
王焕
摘 要:語言是一个人从事生活、工作、学习等多种事务的重要沟通工具,其中最主要的是口语交际,这是人们在一生当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沟通方式。小学生正处于语言知识积累与语言表达能力奠基的重要阶段,在小学时期对小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意义十分明显。语文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教学的重要途径,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进行简要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口语表达能力;提升策略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与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都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教师不再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过分重视,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了。确实,口语表达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也是表现一个人的素质水平的重要标准。小学是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重要奠基时期,在此阶段激发学生对于口语表达的浓厚兴趣,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口语表达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口语表达机会,是提高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重视积累,夯实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口语表达,实际上就是学生把自己所积累的素材、所产生的感悟、所形成的想法通过口语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过程,所以口语表达是表象,学生丰富的积累才是基础,是关键。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要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首先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增加学生的素材积累,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夯实基础。例如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把在课文中遇到的那些比较优美的词汇、描写生动形象的语句、表意丰富的段落等抄录下来,形成笔记;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阅读《西游记》《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等名著,阅读大量的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把其中精美的语言摘抄下来,或者把其中有趣的故事记录下来,这样形成丰富的素材积累,为学生日后的口语表达提供了有力的素材支撑。同时教师还组织学生定期开展摘抄展示活动,让学生在班级中把自己摘抄积累的段落、名著故事、寓言、成语故事等在班级中进行口头的讲述,这样把书面的材料通过口述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的难度大大降低,提高了学生对于口语表达的浓厚兴趣,促进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提高。
二、预设情境,激发热情
通过预设情境的方式来开展口语表达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口语表达热情。小学生本身就具有较强的角色扮演意识,经常会把自己想象成某一故事或某一情节当中的人物,模仿人物的语言、动作,并会产生和故事中人物相同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可以准确把握小学生的这一特性,为学生创设更多形式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口语表达活动中来。例如在学习了《第八次》一文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思考:王子布鲁斯在蜘蛛的启发下,经过激烈的战斗,终于赶跑了外国侵略军。那么当他成功之后,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呢?学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设身处地地将自己融入王子布鲁斯的形象当中,并结合王子七次失败及最终取得的胜利的经历,体会到了王子内心无比愉快、自豪的情感,同时也对那只鼓励自己的蜘蛛产生强烈的感激之情。这样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口语表达,把王子的心情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自然水到渠成了。因此创设情境的方法可以极大激发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的兴趣,推动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三、开展活动,加深感悟
小学生和生活、社会接触的时间有限,接触的机会匮乏,没有更多的思想感悟,也没有更多的理念形成,所以没有太多的支撑自己口头语言表达的素材,即便有素材也没有足够的深度,这对小学生的口语表达来说是一种严重的制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能力的锻炼,得到思维的培养,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提供更加有利的促进条件。例如在学习了《负荆请罪》一文之后,教师根据文章是一部表演性极强的剧本的特点,组织学生分学习小组开展了情景剧的排练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剧中的人物,同时还可以自行设计人物的语言,最终在班级中进行表演,看哪个小组表演得最精彩。这种活动给了小学生一个综合性的口语交际的锻炼机会,让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有效发挥,更进一步促进了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提升,实现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总而言之,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并不是一个短时间内就能够见效的过程,也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过程,而是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对学生进行精心指导与系统训练的过程。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给学生创设更多的锻炼机会,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成长体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促进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晓辉,马强.小学语文教学对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作用[J].语文建设,2016(1z):5-6.
[2]白玉.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J].学周刊,2011(32):79.
[3]魏东朔.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J].阅读与鉴赏(中旬),2011(8):71-72.
编辑 张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