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素养的策略探微

2019-08-13叶翠青

新课程·小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问题策略

叶翠青

摘 要:问题是思维的开端。指向学生提问素养提升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应当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儿童生活场景,从提问意识、提问思维、提问方法和能力等方面加以引导、培养,让学生问之有物,問之有意,问之有情,在问中进行道德体验,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提问素养。

关键词:问题;提问素养;策略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指出,“问题解决素养”是我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之一,其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其核心指向是“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开放性视野和创新能力”等国际公认的21世纪高阶思维能力;问题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引导、鼓励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素养。

核心素养离不开知识,但单纯的知识不等于核心素养。只有将知识与技能用于解决复杂问题和处理不可预测情景所形成的能力和道德才是核心素养。随着新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使用,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素养,已成为一线教师面临的重要挑战。笔者认为,小学生的提问素养培养必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的需要相对接,运用各种策略帮助学生形成敏感的提问意识,批判、开放的提问思维,孜孜以求的追问能力。

一、链接生活经历,启蒙提问意识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讲,家庭是其最熟悉也是最生动的生活场域。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架起家庭生活与知识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提问。教师只需巧妙地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现实生活中遭遇的道德问题。

笔者在教学《上学路上》(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一课前,拍下了家长带孩子上学时的情境。课堂上,在孩子们都明白了上学路上要注意交通安全,才能平平安安到达学校后,老师出示了家长带着孩子违反交通规则的照片。这时,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有的孩子说:“那天太赶时间了,妈妈就拉着我闯了红灯,我说她也不听。”有的孩子说:“爷爷说没车,可以过马路,我不肯过他就拉着我过,我也没有办法。”……老师说:“看来不仅自己要遵守交通规则,还要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知道要遵守交通规则。”此时,问题悄悄地在孩子们心里产生:怎样能让家长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呢?

一阵短暂的沉默过后,有同学提出:“平时妈妈不会闯红灯的,但是一赶时间就会闯。我以后早点起床,早点整理好自己的用品,早点吃早餐,早点出门,妈妈就不会为了赶时间而闯红灯了。”有同学说:“我回家多跟爸爸讲,让他记住不闯红灯。”还有同学说:“就算没有汽车,马路上还有自行车,闯红灯都是很危险的。”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再现学生的生活经历,凸显矛盾焦点所在,巧拨妙引,引导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遭遇的道德问题,从而培养勤观察、善思考、多提问的意识,并让学生通过讨论、探究,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二、设置对话情景,淬炼提问思维

学生提问意识的树立,在现实中表现在面对情景的提问思维方式上。对学生而言,即提出的问题从单一走向综合、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一对一”走向“一对多”、从知识的记忆巩固走向问题探究、从“唯标准答案”走向“基于答案”的适度开放。学生要在一定的真实情景中形成问题思维;又将在前一个情景中学习的内容迁移应用于新的情景,即“质疑—解疑—再生疑”。

1.模拟故事情景,习得提问方法

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特点,抽象思维不完善,考虑问题不全面,虽然提问题的积极性很高,但往往问不到点子上,更有甚者,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只是现象的一种描述,根本就不能成为问题。因此,帮助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尤为重要。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提问也是如此。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言传身教”,教给学生提问的基本方法。为今后学生知识迁移,学会独立提问做好铺垫。

《拉拉手,交朋友》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内容。学习这一课时,孩子们刚入学不久,班里的同学大多都是不认识的,有些孩子比较活泼,交往能力较强,很快就认识了坐在自己周围的同学,有个别比较内向的孩子不敢与同学交往,认识的朋友不多。教材提醒孩子们,要交到新朋友就要学会向别人介绍自己,学习与同学交往的方法,这样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给孩子们讲了绘本故事《好朋友》,故事里的小狸猫很胆小,不敢加入小朋友的游戏里。这时,老师戴上小狸猫的头饰,说:“我很想和大家一起玩,可我不知道怎么告诉他们,你能帮助我吗?”

一位同学扮演小象,说:“你大胆一些,去介绍你自己,问问他们愿不愿意和你玩。”

“可我还是很害怕,不敢去,怎么办呢?”小狸猫(老师)说。

“不怕,我陪你一起过去。”说着,小象(同学)就拉起小狸猫(老师)的手,一起加入游戏。

接着,老师又请另一位同学扮演小鼹鼠,自己继续扮演小狸猫进行提问:“我怎样才能和他们一起玩呢?”“要是他们不理我呢?你可以和我一起去吗?”当两位同学和我表演过后,老师请入学以来班里面交朋友比较困难的两位同学来扮演小狸猫,由他们自己来提出交朋友时的疑问和担心。由于老师之前的示范,同学们很自然地用上“怎样、要是、可以、能……”这样的词语进行提问。

情景的设置不是单纯让孩子进入某种场域,而是指向问题的,是暗藏玄机的。高明的教育要将教育目的隐藏起来,将其蕴含于活动、游戏、故事或幽默的交谈之中。看上去似在无意触动了孩子的心灵,促其觉悟,矫正行为,这种无形的教育比说教更有力度。

2.聚焦亲历情景,挖掘提问深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指出学习是学习者记忆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指向提问素养的品德课堂学习必须促进学生深度参与思考过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中,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对话情景,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越多,产生的问题也就会越多,由此便会生发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在教学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课《家人的爱》时,学生刚刚了解了“家人的爱藏在哪里”,藏在家人给我们取的名字里,藏在家人为我们做的饭菜里,藏在家人给我们讲的故事里,藏在家人接送我们上学放学的过程里……紧接着马上看到放学时家人接送的情景:有的大人接过孩子的书包,把书包背在自己的肩上,和孩子一起回家;有的大人只是牵着孩子的手走,并没有帮孩子背书包。看到这种情景,孩子们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家人这么爱我,却不帮我背書包呢?一年级的孩子都很聪明,这个说:“家长不帮我们背书包是爱我,是想让我们学会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那个说:“爸爸妈妈下班已经很累了,爷爷奶奶也老了,我们也要爱他们,不应该让他们那么辛苦。”七嘴八舌,讲的都是标准的答案。但我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微笑着继续播放视频:有同学想自己背书包,反倒被家长数落,只能委屈地跟在后面走;有同学想自己背书包,家长同意了,但过了一阵子,又把书包拿过自己背上。学生感到困惑了:自己背书包不是爱家人的表现吗?怎么反而被批评了?为什么让我们自己背了一阵子又不让背了?孩子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询问家长,与家长交谈,明白了表达爱的方式因人而异,要互相尊重,互相体谅。

问题情景的设置是技术,更是艺术。问题之间不是支离破碎,互相分离的,而是形成一个问题链,让孩子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情感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先是单个的、平行的问题,而后是复杂的、综合的问题。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让学生做到乐问、善问,老师除了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外,重要的是还要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提问素养。

三、评析关键环节,提升追问能力

追问,顾名思义就是追根究底地查问,也就是针对某一问题或某一内容,为了能弄通弄懂,在一问后又再次提问,由表及里,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穷追不舍,直到得到正确解答为止。学生在积极学习、认真思考中,当思维遇到障碍和矛盾,不能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时,教师就要找准关键点,及时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进一步激起学生的思维波澜,使学生向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

“铃声告诉我”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校园生活真快乐》第六课《校园里的号令》的内容之一。在上这个内容的时候,笔者除了和学生一起重温各种不同的音乐铃声代表的含义外,还把学校里负责编辑音乐铃声的音乐老师谷老师请到课室里,让孩子们与铃声的编辑者面对面进行交谈。在谷老师给孩子们讲完自己编辑铃声的原则后,孩子进行自由提问。一个孩子问:“谷老师,提醒我们上课的音乐叫什么名字?”“这首曲子叫《森林狂想曲》。”得到答案后,孩子就想坐下了,此时,我抓住这个话题:刚才谷老师说她当时选了二十多首曲子,她把这些曲子反复听了好多遍,最终淘汰了其他的曲子,选出这首《森林狂想曲》作为我们的上课铃声,你还有需要问谷老师的问题吗?这个孩子想了想,继续问:“为什么你不选其他的曲子,要选这首呢?”孩子们通过追问,知道了音乐铃声背后的故事,明白了编者的用意,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期望。此时,冷冰冰的“号令”被赋予了暖心的温度,孩子们在温情的包围中感受着老师对他们的关心。

追问不同于一般的提问,它不是事先准备好的,它能暴露学生内心的想法,挖掘思维的深度与广度。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恰到好处地评析关键环节,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进而引起情感共鸣。

生活的多元性决定了课程设计与实施必须重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多元矛盾和道德冲突中进行明智的判断与抉择,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判断、选择能力,完成道德的自主构建。在鲁洁教授看来,道德与法治课是“最有魅力”的课程,当孩子把提问当成一种习惯,当老师和孩子的思维有积累碰撞的时候,课堂才会充满迷人的魅力。

参考文献:

朱开群.让核心素养在道德与法治课堂落地生根[J].中小学德育,2017(9).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问题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