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本模式下小学语文教师梯度发展的实践研究

2019-08-13岑飞国吴巨贤

新课程·小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实践教师

岑飞国 吴巨贤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校本研修,培育新型教师。课题组以“两翼并进,以校为本,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为重点;解决关键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参与研究本身就是成果”三大理念为原则,以行动研究,问卷调查为方法展开研究。形成了以“工作坊培训制度,自主学习制度”为核心的校本研修制度;构建“合格—种子—卓越”的“梯度培养”为主题式的校本研修操作模式;初步形成了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互动管理传输网络。促进了教师群体的梯度发展;营造“合作、共享、创新”的校本教研文化;推动课程改革,夯实办学特色。

关键词:校本模式;教师;梯度培养;实践

一、前言

良好的教师素质不仅是教师进行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内容和有效的教育工具或手段。随着我国科技文化的迅速发展,培养具有专业水准的教师成为教育界改革的主要目标。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动态的培养过程,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从接收师范教育的学生,到初任教师、有经验的教师,最后达到实践教育家的持续过程。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学习与探索来拓展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在其学习与探索过程中,教师个体内涵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1]。

以校为本,是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导理念。“校本教研”,就是以学校的特色为本,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教学研究制度。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2]。

本校位于珠海特区,立足珠三角,規模大,校龄短。且语文教师队伍占比高,达校师资比30%,语文教师整体水平决定着学校发展层次,要使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师队伍的优化,就必须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专业化培养管理体系。

同时,许多青年教师存在着一定的教学问题,但意识不到或意识不强;有了一定问题意识的教师却又苦于无法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许多教师在感受到新的备课方案所带来的方便同时失去了思考力和判断力,成了教材的奴隶;部分青年教师面对同质的教材,难以解决异质的教学软资源问题等,困扰着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影响着教师的专业成长[3]。

本课题组基于以上的理论,以“两翼并进,以校为本,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为重点;解决关键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参与研究本身就是成果”三大理念为原则。以本校为研究样本,探索构建“合格—种子—卓越”的“梯度培养”为主题式的校本研修操作模式;形成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互动管理传输网络[4-5]。

二、校本培训模式改革

1.校本培训

教师专业成长的结果,表现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和应对课改挑战能力的提高,教师实践的阵地是学校,教师实践能力提高靠的是“研”和“修”,因此,以校为本的研和修,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平台[6-9]。

将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行动研究、经验总结研究有机结合,依据兄弟学校的调研,在结合本校实践基础上,我们确定教师校本研修的基本流程。

对象:校本培训为教师铺垫前行之路,以不同的课题研究方向方式,师徒结合启动,先抽选骨干教师参加省市培训,再以内外合作的方式辐射、延伸到校级培训。再延伸至师徒结合的种子教师、青年教师。

基于先进理念引领的培训制度建立:

(1)研究共同体制度

我们实施先进理念引领策略,把不同层次,不同学校的教研力量整合起来,以教育方法为导向成立多个“研究共同体”,用新的教育观念转变教师的教学观。为此,我们调整了校本教研的思路,将重方法指导改为重观念指导,成立“研究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校长是第一责任人,从上而下推动校本教研工作的有序开展;学校聘请校外专家、教授、优秀同行,发挥专业人员的引领作用;业务校长、教导主任、教研员、骨干教师,组成核心的研究力量。

(2)外部联校教研制度

从“研究共同体”构成的角度看,校本教研并不是“孤军奋战”,而是跨学科、跨地区的专业对话,跨学校的“合作研究”。因此,本课题组成立“教学主张”坊,完成“教学主张”的初步提炼,形成优秀课例群。

一是工作坊引导。定期聘请专家教师开展专业讲座,开设“迈向3.0的课程”“教学主张”等工作坊。二是借“观摩”研究交流。一年一度的“观摩”研究活动,由学校开始,再经校际之间的交流,最后全区“观摩”研究交流。三是校际交流。通过校与校之间“结对子”,相互派员学习交流学校管理与教学经验。

联校教研制度的实施,也实现了跨地区交流。外地专家教师来我校参观考察时,学校在安排重点交流、课堂观摩的同时,要求教师还要及时与外来专家和教师进行交流,建立交流学习卡,增强与外地的交流、联系与沟通。一定要把本校的新信息和教育理念以及外地的好经验学过来。

(3)内部优化平台,以赛促质量

完善集体备课制度,三环保障。第一个环节是个体研读,整体分解,主备先行。以备课组为单位,制定一个学期的备课计划,落实好每个人的主备任务。第二个环节是集体智慧思考,典型引路,互动交流。全体老师进行集中讨论,主备教师在吸收大家的意见基础上再修改教案。第三个环节是课例展现,聚焦课堂,深入研讨。

构建“青蓝工程”,多导师制引路。教务处、语文科组紧密合作,构建常规“青蓝工程”,推行交叉学科的“多导师制”,旨在为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提供平台。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有经验的师傅,让他们随时向师傅请教,互相听课评课,共同探讨各种问题,使年轻老师迅速成长。

发展活力课堂,以赛促质量。取师徒结对帮扶,开展“活力教育”,教师的成长营活动等活动,帮助合格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达到教师队伍“师徒结对、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共同提高”的目的。

2.校本教研

对象任务:直接把教育教学活动及其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发展。因此,校本教研的对象就是教师自身的专业实践,每一轮进入课改的科任教师,主要任务是通过有效手段转变教学理念,提高不同梯度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

素质提升要求:要求教师通过培训和评价制度,深刻认识語文教材,从宏观到微观,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体系,从横向到纵向仔细揣摩教材的设计思路,居高临下地处理和驾驭教材。教师不断促进自我专业发展,通过终身学习,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知识结构、改进和改善教育教学方法。一方面不断充实自己,在发展过程中保持活力,保持专业持续成长的势头。另一方面必须加强专业训练,逐步提高自己的从教素质,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态度、信念、知识、技能和行为,使自己在专业上得以成长,最终在发展过程中提升教育实力。

内容与评价:采取面对面研修、体验式研修、反思式研修的工作坊模式,通过传统课程观与新课程观的对比分析,联系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在课程中的地位、教师的角色、教学的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等。

其结构系统为(具体见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

其过程系统为:理想的课程(设计)—管理的课程(决策)—理解的课程(实施)—结果的课程(获得)。

三、项目考评

教师提升效果以教师培训提升反馈为主,通过参加教师工作坊工作量和工作内容的考核来评价教师梯度进化的成果,包括直接个人业绩效果与间接学生素质提升效果。

直接教师个人业绩包括对教师的教学材料检查,科研条件考核。间接综合指标反馈汇总为对小学语文五类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及其解决的课堂效果。

识字类教学:识字愿望、获得“四会”“自主识字”;阅读类教学:正确、理解、感悟三级目标的实现,语言积累、语感积淀,积累运用与读写结合,在阅读对话中的口语交际训练;口语交际类教学:想说、敢说(交际欲望),有话说、说具体(交流内容),交际互动(交际状态);写作类教学:想写——乐于书面表达,写什么——积累习作素材——大力提倡活动式作文和快乐日记天天练,写好——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综合性学习类教学:教师引导确定主题、设计方案,学生自主活动(小组课外活动为主: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形成成果),组织学生展示交流、总结评价。

四、项目实施效果

通过项目的实施,本校形成了以“工作坊培训制度,自主学习制度”为核心的校本研修制度;构建了以“合格—种子—卓越”的“梯度培养”为主题式的校本研修操作模式;初步形成了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互动管理传输网络,促进了教师群体的梯度发展;营造“合作、共享、创新”的校本教研文化;推动课程改革,近年来,省市,乃至国家级奖励成果丰硕,夯实办学特色。

五、问题与反思

(1)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系统性、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开展教师专业发展工作,仍需在政策上加大支持,引入高校专家、学者,实行资源共享,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提高。

(2)如何解决职业倦怠感与梯度专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教师工作负担、工作压力越来越重的今天,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很难持久。学校局限于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制度文化,加强人文管理。但制度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如何保持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可持续性是当前学校管理值得关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

(3)教师梯队专业发展中,每一个梯队的实践和理论评价体系如何细化和优化,使其既简单科学准确,又具有可操作性,仍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李玉斌.校本培训:教师培训新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2(3):69-72.

[2]王晖.校本培训要赋予教师成长意义[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8(1):42-45.

[3]王晓晖.校本教师培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4.

[4]陈亮,高建京.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激励机制管窥[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3):32-35.

[5]漆琳.教师校本培训课程的研究综述[J].教育界,2017(18):144-145.

[6]孔凡哲,李利璋.中小学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的具体内容[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16-18.

[7]王永保.学校例会应成为主题鲜明的校本培训[J].教学与管理,2017:18-20.

[8]车明礼.浅论校本培训方法[J].教研管理,2017:42-43.

[9]戴洪彬.创新校本培训形式,促进教师主动发展[J].教书育人,2017(1):29-31.

作者简介:岑飞国(1973.10—),男,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的教学与管理。

通讯作者:吴巨贤(1983—),男,副教授。

编辑 冯志强

猜你喜欢

实践教师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师赞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