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体育课师生交往关系:本真、异化与重构
2019-08-13马卉君马成亮姚蕾李鸿宜
马卉君 马成亮 姚蕾 李鸿宜
摘 要 作为隐蔽课程内容之一的体育课师生交往关系,不仅直接关系到体育课教学效果与质量,更对体育教师和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以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为依托,探寻体育课师生交往关系的要义旨趣、原则指向和价值定位,指出当前中小学体育课师生交往关系发生异化的表征,包括意识淡薄驱使下师生交往关系的式微、功利主义控制下师生交往结构的失衡与工具主义主导下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提出促使中小学体育课师生交往关系走向合理化的四条有效途径——在凝聚资源中创新师生交往模式、在商谈原则中规约师生交往动机、在现实世界中拓宽师生交往空间、在彼此理解中坚守师生交往理性,使体育课师生交往关系走出异化,趋于和谐。
关键词 师生交往关系 体育课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 主体性
在基础教育阶段,师生交往关系作为校园生活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素质教育中不可忽略的关键要素。作为隐蔽课程内容之一的中小学体育课师生交往关系,不仅直接关系到体育课教学效果与质量,更对体育教师和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在一线的体育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体育教师的专制和权威往往遏制了学生的发展,这就导致中小学体育课师生关系出现了失真的现象。
哈贝马斯行为交往理论倡导通过交往理性的重建以克服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危机,强调人的行为不单纯是工具理性的主体-客体关系,更应是基于价值理性的主体-主体的交往行为,并通过真实、真诚、正确的言语沟通,实现交往主体之间的协商与对话,提高交往的有效性。将该理论应用于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师生交往关系的重建,不仅有利于缓解师生关系矛盾,更有利于构建主体间性的新型师生关系。为此,以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为依托,探寻体育课师生交往关系的内涵要义,倡导构建和睦、和平、和谐的中小学体育师生命运共同体,是推动当前学校体育内涵式发展的永恒主题。
一、体育课师生交往关系的内涵要义
1.体育课师生交往关系的要义旨趣
在当前的教育领域,过分依赖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忽略人的主观能动性已然成为一种常态,而构建交往行为理论首先需要重塑人的主体性。正如哈贝马斯所说的“工具主义的肆虐和科学技术的误用造成人的主体性缺失”[1],因此,如何在师生交往关系中重新塑造人的主体性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早期工业时代,“工具合理性”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也成为了支配人们行为的基本原则。在这种形势下,人们之间的交往日趋利益化,只注重物质享受,而把更重要的精神交往的部分完全忽略,逐渐产生了交往异化现象,而这一现象正是哈贝马斯批判和讨论的对象。哈贝马斯强调,只有工具行为才是主客体关系,交往关系应该是主体间性行为,即交往双方都是主体,就应当充分发挥各自的主体作用[2]。哈贝马斯还通过普遍语用学将这一思想放在现实生活的交往过程中让其落地,将“主体间性”问题推向“现实世界”,提倡交往双方在现实世界里真诚、公正地陈述与交流[3]。
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交往行为理论强调“主体间性”,但并不能将其简单概括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而应将主体间的交往关系回归到“现实世界”,再找出二者的共同特征。唯有此,才能彻底推翻交往关系的利益化和功利化,使师生交往关系回归自然本真。另外,言语是交往关系中最重要的媒介,只有通过真诚地陈述交流才能使师生双方在商谈过程中达成一致。因此,为确保言语沟通的有效性,哈贝马斯提出了以语言为媒介进行有效交往的三个条件:语言陈述的真实性、规范语境的正确性和主体体验的真诚性[4]。只有三者达成一致,方能共同促使双方交往行为走向“现实世界”,并最终走向合理化。
2.体育课师生交往关系的原则指向
虽然有效的交往行为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但在现实中很难有三个条件同时满足的情况,此时就需要采用商谈理论,即通过双方的商谈,将交往过程中的矛盾降到最低,找到双方都比较满意的解决方案,最终达成共识。哈贝马斯的商谈理论中有两条主要原则——话语原则和普遍化原则。
所谓话语原则,即师生通过有效的言语沟通尽量消除双方交往过程中的障碍和矛盾,从而达成共识。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积极主动是师生双方成长的第一保障。在交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始终保持热情和渴望,即在不受强迫压制的情况下,能够自觉主动地吸取双方的优点与经验,充分确保二者的主体地位。其次,师生双方在交往过程中要具有平等的话语权。教师要避免专制性语言,不能将学生排斥于商谈之外,学生也要悉心吸纳教师的意见,使双方能够切实了解对方所要传达话语的正确涵义。当师生交往出现分歧时,应通过商谈互動得以解决。用“共识”代替“强迫”下的主体缺失,是未来构建良好师生交往关系的正确走向。
与话语原则重视交往过程相比,普遍化原则更强调交往双方利益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普遍化原则要求师生双方在现实世界中达成共识,以保证交往的公平性与有效性。具体而言,就是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要保证教师利益和学生利益均衡的情况下,每个参与商谈者都应具备平等的参与师生交往的条件,并具备一定的语言说服力,以促使双方自愿达成共识,且该共识应该是科学有效的,以最大限度地提升主体间交往的共生性,保证师生间良好沟通交流的质量。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地自省以检验共识,从而为师生交往关系的确立奠定良好的基础。
3.体育课师生交往关系的价值定位
一方面,提升教学质量是师生交往关系的出发点。核心素养时代的到来迫切地需要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而课堂作为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无疑成为了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为了不被时代淘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渴望能够在课堂教学互动中使各自得到成长。鉴于课堂教学对师生双方的重要作用,应该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作为师生交往关系的出发点。
另一方面,达成双方交往的生命共识是师生交往关系的落脚点。无论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还是促进相互间共同成长,均为了达成彼此自由交往的生命共识。这种共识是建立在师生双方经过认真思考和有效对话的基础上,决定要不要采取行动的一种共识。它强调在交往过程中,去除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干扰,关注交往双方的主体感受,师生根据这种主观体验进行有效地沟通交流,以促成彼此交往共识的达成。
二、体育课师生交往关系的异化表征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社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长期处于压迫、失真中,这种主体性的失落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在这样的环境下,师生主体意识淡薄,中小学体育课的师生交往关系也日趋功利化和工具化,导致师生交往关系出现异化现象。
1.意识淡薄驱使下师生交往关系的式微
在理论层面缺乏清晰的认知必然会导致实践的迷茫,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师与学生缺乏思想上的重视正是交往理性难以融入中小学体育课堂的关键原因。从体育教师层面讲,大多数体育教师缺乏对以交往理性指导教学的重视,这就导致他们习惯性地以命令、灌输的模式开展体育教学,而对于采用以交往姿态进行教学的方式表现出不理解甚至不屑一顾,这种命令式的交往方式无疑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例如,在传统的体育课堂教授三步上篮动作,往往是教师带着球机械地示范几次,然后就让学生凭借视觉记忆模仿动作,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动作的完成程度打分。这样的教学方式就是典型的上传下达的灌输式教学,它失去了师生间双向沟通交流的过程,难以形成经验共享和共识达成,仅仅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这样的体育课堂必然会让学生大失所望。从学生层面来讲,中小学生对自身平等地位的忽视同样是交往理性难以融入中小学体育课的主要原因。据观察,中小学体育课上的学生很少主动向体育教师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他们习惯于被教师指挥、命令的状态,对体育课学习和锻炼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事实上,这些都是对学生自身主体性参与地位的消解和弱化,并未意识到自己与教师之间的平等互动关系。
2.功利主义控制下师生交往结构的失衡
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师生双方过分追求功利目的,致使交往目的单一狭窄,交往结构失衡。具体体现在,唯分数论的评价机制使师生交往关系变得失真。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在当前的中小学教育阶段,学生体育成绩的及格率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还与体育教师的评奖评优直接挂钩。在这种奖励机制下,体育教师为了最大程度地获得利益,将注意力完全放在提高学生体测成绩上,导致师生间的交往全部围绕测试项目展开,缺乏关于学生健康成长、特长爱好方面的关注,这种交往关系将学生看作机器,忽略了作为完整的人本身的主观能动性,自然会导致师生交往关系的失真。学生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对体育教师失去了敬畏之心,有时甚至排斥与教师的交往,往往会导致师生关系变得冷漠疏离。
3.工具主义主导下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
现代工具主义控制下的师生交往关系脱离了本真,学生的主体性被淡化,其情感、想法和体验往往被教师忽视,造成交往价值的偏离和交往结构的失衡。在这种关系下,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尤其对于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小学生来说,他们缺乏独立思考和自我判断的能力,更缺乏生活体验,在他们眼中,教师就是绝对权威,教师说的话就是圣旨。随着工具主义的逼近,教师更能够有选择地倾听学生的语言,有时甚至可以拒绝倾听,久而久之,有些教师甚至丧失了倾听的能力。在这种畸形交往状态下,体育课堂被异化为加工厂,体育教师变成了工人,学生被物化为产品,师生之间存在的仅仅是上下级关系,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被重视,有时,教师的暴力言语甚至会造成师生间的暴力相向。可见,工具主义的理性逐渐将师生交往的情感因素吞没,师生间失去了彼此沟通和解释的机会,二者间的交往关系处于马克斯·韦伯所说的“意义丧失”阶段,这种抹杀师生间交往感情的教学活动,导致最终无法实现交往的最终意义。
三、体育课师生交往关系的现实回归
中小学体育课师生交往关系的实质要求克服交往过程中的异化现象,重视交往理性的指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从规约师生的交往动机、拓宽师生的交往空间、创新师生交往模式、坚守师生的交往理性入手,让中小学师生关系回归现实,找回本真。
1.在凝聚资源中创新师生交往模式
正如前文所说,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师与学生缺乏对交往理性的思想重视正是交往理性难以融入中小学体育课堂的关键原因。因此,提高学校体育管理人员、体育教师和学生对交往理性的重视对于交往理性融入中小学体育课堂意义重大。对学校体育管理人员来说,思想上的重视会有意无意地带来对交往型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探索,从而在政策上、经费上对教学资源的凝聚给予一定的倾斜,如理念培训、师资培养等。对体育教师来说,提高對交往理性的关注,可以激励教师自身进行教学理念的重塑,从而积极探索全新的、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模式,以体育课上的各项交往活动为纽带,与学生达成各项共识,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对学生而言,提高对于交往理性的重视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师生的平等互动权利,从而在体育课交往过程中积极地、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更好地提高师生交流质量,促进师生间相互理解。然而,在我国,对于师生交往型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这也为中小学体育课教学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创新的空间与方向。因此,凝聚资源、创新模式,是当前中小学体育课教学的基本思路。
2.在商谈原则中规约师生交往动机
“哈贝马斯的‘商谈原则扎根于以交往为主导的现实世界,它是经过理性辨识相互理解后达成的共识支撑的方法论原则。”[4]而师生交往关系也是依赖于师生间的沟通交流,最终达成的共识。由此,中小学体育课的师生交往关系的确立应以商谈原则为依准,规约师生交往的动机。
其一,要正确看待师生间交往关系。师生双方构成师生价值共同体,二者相互理解,彼此启发,共同成长。学生从教师身上获取专业知识和情感关怀,教师从学生身上获得职业认同和技能反思,二者在交往过程中各自获得成长。此外,师生间交往应更多关注学生的情感而非理性[5],即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爱好与特长,对学生的情绪偏好应保持职业敏感,并尽量多给学生一些展示自我的机会。只有当学生获得足够的情感关怀,师生关系才能永葆旺盛的生命力。
其二,及时反思商谈共识的适切性也是必不可少的。商谈共识达成后并不能放任不管,而应随时检视共识的合理性。实践在不断发生变化,师生必须不断对生活实践进行反思,查看共识是否始终符合生活规律,是否能够达到师生发展诉求,并对发现的无效共识进行实时修正,对有效的共识进行维系,以确保师生间交往与互动的顺畅。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检视,营造一个自由、平等、民主的师生交往空间。
3.在现实世界中拓宽师生交往空间
工具主义控制下的体育课师生关系脱离了现实世界,致使师生交往处于被动、压迫的无意义状态。而真正的体育课师生交往关系应以现实生活为依托,将师生双方设定在同一个生活情境中,努力拓宽师生交往的空间。
其一,选择与现实世界密切相关的师生交往内容。师生间交往必须扎根于生活实际,具体体现在,体育教师应将学生看作一个完整的人,不仅看到他的体育成绩,更应看到他的品德、爱好等,并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单向传授转变为双向交流,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全方面成长,更有助于教师获得丰富的教学体验,提高职业认同感。
其二,充分利用便捷的网络交往平台。网络交往平台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自由交往愿景,它超越了一般的时空限制,拓宽了师生交往的空间,师生和家长也应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帮助师生建立合理有效的师生交往关系。一方面,体育教师可以借助网络系统全方位了解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以便于为学生学习和训练提供准确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当学生心里不舒服或遇到困难时,可以及时与体育教师进行沟通,让体育教师掌握学生动态。总之,网络平台可以使师生突破时空的束缚,促进师生更好地沟通。
4.在彼此理解中坚守师生交往理性
交往行為理论提出要运用“交往理性”抗击工具主义,因此,体育课的师生间交往应坚守交往精神,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共进,使师生间交流更加和谐自然。
其一,相互依存是关键。为了更好地确立交往理性,师生需要树立共同的生活目标,强调师生间彼此信赖,相互关注彼此的情感诉求,只有这样,二者才能真正突破工具主义的桎梏,形成交往理性。从学生角度来看,学生应理解教师的用心良苦和工作难处,积极主动与教师沟通,打破师生间僵硬的程序化交往。从教师角度来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看到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并适时地赞扬,乐于与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消除与老师交往的心理压力。
其二,求同存异是核心。师生交往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意见不合的情况[5]。面对分歧,师生应秉持相互理解、共同商谈的原则,推动双方认知差异减小,最终达成共识,在求同中形成交往理念。一方面,学生应将师生平等观念内化,勇于质疑,坚持真理,遇到困惑不是潦草混过,而是勇敢地陈述出来与老师和同学共享,在讨论的过程中也许会有新的收获。另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作为一个认识主体发表不同意见的需要,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帮助他们纠正不恰当的表述,努力引导学生不断地从“存异”走向“求同”,形成交往理性。
总之,只有回归现实世界,体育课的师生交往行为才能走向真诚、真实与合理化。体育教师和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应运用有效的言语共同创新师生的交往模式、规约师生的交往动机、拓宽师生的交往空间、坚守师生的交往理性,从而更好地规避意识淡薄、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给师生交往带来的不利影响,最终使中小学体育课师生关系走出异化,趋于和谐。
参考文献
[1] 梁鸿.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7.
[2] 莱西.哲学辞典[M].伦敦:麦克米兰1986,113;转引自:金元浦.论文化的主体间性[J].文化研究网.
[3] 李政涛.教育学的智慧[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4] 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行为和理性与社会合理性[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 彭茜.教育性教学交往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马卉君(1992-),女,山西晋中人,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马成亮(1966-),男,河南洛阳人,山西农业大学体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姚蕾(1966-),女,山东日照人,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鸿宜(1990-),女,湖北恩施人,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刘永庆】